第 八 十 章 勵 精 圖 治

字數:2786   加入書籤

A+A-




    明察暗訪破奇案

    修橋鋪路民擁戴

    新任知州彭自壽讓司理參軍找來仵作以及當年去過現場的衙役,讓他們說說當時是怎麽破案的。司理參軍、仵作等都說,錢大人一向得過且過,明知這裏有疑點,卻不深究。

    大家都覺得,案子決不會這麽簡單,其中必有蹊蹺。

    彭知州將手下的人分成三組:一組,去西山口村,了解死者王占克的情況,看看他平日做什麽生意,能賺多少錢,經常跟哪些人打交道,有沒有仇家,這次回鄉帶了多少錢。莊上有哪些閑散之人,有沒有人突然有錢,富起來的。必要可以去潭州一趟。

    第二組,去青峰寺,問清楚,哪幾日智新和尚做些什麽,有沒有外出,有沒有異常表現,磨盤被偷,智新投井,有沒有發現什麽蛛絲馬跡,再搜查一下他的房間,看有什麽疑問。

    第三組,沿案發地點的湘江一帶仔細察看,特別是一些較隱蔽的地方,看能否找到殺人第一現場,排查一下附近居民,有沒有人看到一個人搬著磨盤,再查一下,周圍有沒有哪家忽然變得有錢。

    情況陸續反饋回來。王占克在潭州做茶葉生意,小有贏利,此次回來,身上應帶回價值1000貫的會子。這些是他一年的贏餘。平日,他為人和氣,沒有什麽仇人。本村知道他要回來的,都是他的至親,沒什麽可疑之處。不過,潭州店裏的夥計反映了一個情況,衡州城北有個叫楊老四的,欠王占克一百多貫銅錢,案發後,此人一直未露麵。

    去寺廟的人也沒有什麽新的發現。智新和尚死後,他的禪房一直鎖著,東西沒動。進去仔細一查,沒有什麽異常,也沒發現有多少錢。有個小和尚反映,師父每天傍晚都在後院練功,天黑以後,還要在禪房裏讀經。那天晚上,他有事找師父,師父卻不在禪房,第二天,又來找師父,整個廟裏都沒找到,最後發現後院的磨盤沒了,那口井周圍腳步很亂,才發現師父死在井裏。

    沿湘江調查的人,倒是找到了一條線索:案發前天的夜晚,二更時分,有一個劉三的人,看到身體高大的人搬著一塊石頭沿江行走,他也沒問。此人,看上去很有力氣,端著好大一塊石頭,走得好快。

    彭自壽急忙問:問清楚了沒有,有多高,長的什麽樣?

    這一組是薑理曹帶隊去的。薑理曹報告:知州大人,問清楚了,劉三身高約七尺五寸,他說那人比他高出半個頭,大概有八尺高,健壯有力,因為天黑,根本沒有看清那人到底長什麽樣。

    彭自壽又問仵作,那個楊老四有多高,你問了沒有?

    仵作回答:稟報大人,我問了,楊老四即便不是嫌犯,也有隱情,不然的話,王占克被人害了,他作為生意夥伴,又是同鄉,為何不露麵。

    彭自壽發令:薑理曹,你帶上衙役和劉三,持本府令牌,即刻赴楊家村,把楊老四給我抓來,本官要親自審問。

    楊老四重病在身,根本動不了。薑長史問他,知不知道王占克的事?

    楊老四一聽,眼淚嘩嘩地流下來,結結巴巴地回答:知道,王大哥死得冤哪。

    原來,王占克回家,必經楊家村,那日晚上,他也的確到了楊家,告訴楊老四,母親病了,需要錢抓藥,是不是將欠的錢還給他。楊老四二話沒說,東拚西湊,給了王占克80貫,還缺一些。然後,留王大哥在家吃飯,王大哥要急著回家,沒有留下。他懷著歉意送王大哥出門,回來的路上,遇到本莊的朱大力,朱大力問我幹什麽去,我隨口說,送西山口的王老大,朱大力又問,是哪個在潭州做生意的王老大,我點點頭。

    夜裏,我左想又想,覺得人家有難了,還欠人家的錢,怎麽也不是回事。第二天,就去潭州做事去了。後來聽說王大哥讓人害了,隱隱覺得有些不安,不該跟朱大力搭話。要知道,朱大力可不是善茬。

    彭自壽問:問沒問朱大力有多高,長什麽樣,在哪兒,做什麽的。

    薑理曹說:問了,個頭長相和劉三說的相似,楊老四說,這朱大力就是一個無賴,常常在潭州街頭偷竊扒拿。自王大哥死後,就沒在莊子上出現過。楊老四說,若是這小子作的孽,他自己將一輩子有愧於王家。

    彭自壽當機立斷,薑理曹你帶人,立即抓捕朱大力。

    案子就這麽破了:朱大力聽說王占克回家,知道身上一定有錢,遂尾隨至江邊樹蔭處,趁天黑實施搶劫,豈知王占克拚死抵抗,終遭殺害。事後,他找來麻繩,又去廟裏偷磨盤,被智新山長發現,情急之下,打倒智新,扔進井裏。又將王的屍體與磨盤捆紮在一起,推入江中,實指望繩子將屍體牢牢扣住,不知怎的,屍體還是飄了上來。

    其初,他膽戰心驚了一陣子,當聽說官府認定和尚是凶手後,才安定一些,拿著錢,在潭州城外,買套房子,成家過日子。兩年過去了,風平浪靜,他又出現在潭州街頭。

    衡州南部小區,山高林深,江河眾多,交通不便,閉塞貧困。彭自壽讓木材商人出錢,官府組織人力,修橋鋪路。不到一年,寬闊的沙石路鋪好了,江上的橋搭成了,給附近的民眾帶來了諸多便利。

    為老百姓作想,又不增加老百姓的負擔,勤勉政務,教化人民,這樣的好官,從未遇到過。一經比較高下立現,就覺得這樣的官是好官,好官就得有好報。賢達的地方鄉紳自發組織民眾,給彭知州送萬民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