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招攬人才

字數:6040   加入書籤

A+A-




    一些其他的取得成功的少數民族也都用了這個訣竅,比如蒙古的百夫長、千夫長製,北宋時期金國的猛安謀克製,其實都是通過層層控製,將國內的資源全都掌握在君王手裏,可以隨時隨地集中力量辦大事,如臂使指,十分方便。

    日本的明治維新其實是近代的商鞅變法,廢藩置縣就是廢分封行郡縣,將國家的資源全都掌握在天皇手裏;置產興業就是商鞅的獎勵耕戰,鼓勵生產,鼓勵人們投資近現代行業,為近代化奠定了基礎。義務兵役製就是保甲製度,保證了國家的兵源,打起仗來可以集中全部的力量對抗外敵。

    甲午戰爭的時候,海戰先不說,單說陸戰,日本一共出動了十二萬裝備精良的野戰師團,而清朝能派出去參戰的隻有李鴻章的五萬三千淮軍,這五萬多人還要防守炮台。其餘的總督、巡撫隻會打嘴炮,說什麽禦敵於國門之外,但沒人出兵相助。這麽個實力差距,打輸了很正常。其實清軍大部分官兵還是很英勇的,但是血肉之軀終歸是抵擋不住近代化的國家機器。

    所以梁啟超——梁公卓如先生才會說李鴻章是“以一人敵一國,雖敗仍不失為一豪傑也”。

    對這些曆史比較熟悉的朱楧肯定不會讓這些悲劇發生在自己或者是自己子孫的身上,他將韓非子說的那一句“存亡在虛實,不在眾寡”製成了牌匾,掛在自己的寢殿內,好讓它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提醒後繼的君王。

    忙完基層組織建設之後,朱楧還需要建立自己的情報機構,也就是說他需要有人給他打小報告,雖說巡檢禦史就可以作為他的耳目,將地方上的事情報告給他,但朱楧覺得這些遠遠不夠。

    朱楧將儀衛司升格為正三品的機構,賦予他們錦衣衛的職權,讓他們替自己監察百官,順便做特務,建立全國,乃至覆蓋周圍這幾個國家的情報網,讓自己不再是瞎子聾子,人家都攻破嘉峪關了自己才知道。

    朱楧還想任用自己信任的太監組建東廠之類的機構,以便加強自己的耳目爪牙,但考慮到老朱還活著,而且嚴禁太監幹政,這個決定就擱置了。

    官職設置好之後,剩下的就是招攬人才了。需要說明的是,朱楧討厭的是腐儒,以及東林黨那樣的人麵獸心的偽君子,並不是仇視所有讀書人。

    在朱楧看來,讀書識字和騎馬射箭一樣,隻是一種技能,好人用它可以安邦定國,壞人用它就會亂法犯禁。

    更何況,一個堂堂的縣令不識字,連狀紙和賬本都看不懂,還能當一個稱職的縣令嗎?

    朱楧用人的原則就兩個,第一是實心辦事,花拳繡腿甚至是偷奸耍滑的人決不能用,第二就是有一技之長,在文盲率很高的明朝初年,能識字已經算是一項很不錯的技能了。

    所謂的讀書人在朱楧眼裏其實就是一類擁有一定技能的人,跟藍幼澄的理財能力和藍幼澄的舅老爺張寶的獸醫能力是一樣的,不比別人高,也不比別人低。

    他不會刻意地去打壓讀書人,隻要這些人踏踏實實地給他做事,他也會提拔重用,但也絕不會把他們捧到天上去,否則就會重蹈宋朝和明末的覆轍。

    由於國家初立,人才比較匱乏,朱楧招攬讀書人的標準自然不是進士及第,舉人和秀才都可以任用,朱楧認為所謂的舉人和秀才隻不過是文章不如進士寫得好而已,處理起實際事務來不一定比他們差。

    招賢榜文一發出去,消息立即不脛而走,不僅整個肅國都知道了,周圍的幾個省份,甚至更遠的地方也都知道了朱楧要招賢的事情。

    許多科場失意的舉人秀才甚至是秀才都沒考上隻是認識字的人都來碰運氣,希望能在肅國謀個一官半職,借此光宗耀祖。

    肅王朱楧大破西藩兵,拓土八百裏的光榮事跡已經傳遍了整個大明朝,許多人都看出肅王不簡單,將來會有大發展,所以就不遠千裏來投奔他,以圖占更多的原始股。

    朱楧對他們經過一輪輪的考試、麵試、政審之後,對滿意的人分別授予了一定的官職,但他還不能完全相信這些新來的,一般隻給一個七品縣令,或者是六曹裏的六品佐郎,將來看他們的實際工作績效再決定升降。

    但這對於那些連進士,甚至是連舉人都考不上的人來說已經是天上掉餡餅了,他們紛紛對朱楧感恩戴德,高高興興地上任去了。

    至於郡裏的布政使和六曹裏的判書等官職,朱楧主要用的是王府裏的老人,第一這些人他很熟悉,第二這些人願意留下來幫他他也得兌現許給人家的委以重任的承諾,第三幹什麽都要講究先來後到,讓新來的把老人比下去容易引起人心的不穩。

    就在前幾天,位於紫禁城謹身殿裏的朱元璋接到了有關於肅王大破西藩兵,拓土八百裏的詳細戰報,當即笑的合不攏嘴,道:“好,好,真是朕的好兒啊。前年臨清練兵的時候朕就覺得此兒能擔當大任,他果然沒有讓朕失望。”

    在一旁的郭寧妃給朱元璋倒了一杯茶,趁機坐到他的身邊笑著進言道:“我就說嘛,肅王是個好孩子,既能幹又孝順,這下你信了吧。”

    朱元璋白了她一眼,哼了一聲,道:“看你說的這話,朕什麽時候不信了?”

    郭寧妃既不害怕也不生氣,她跟朱元璋這樣打情罵俏早就習慣了,笑道:“孩子立了大功,你可得給他賞賜啊。”

    朱元璋皺著眉頭若有所思了一會兒,一臉憂愁的說道:“你先別說什麽賞賜不賞賜,他現在地盤大了,需要的兵力就會增多,之前的那幾個衛所不夠用。朕決定讓朝廷擬定開往肅國的幾個新衛所提前行動。”

    朱元璋到底是心疼孩子的人,雖然朱楧建國了,但在他眼裏,朱楧的肅國仍然是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朱楧仍然是他朱元璋的兒子,兒子有需要,他這個做老子的怎麽能坐視不理?他之前沒有讓那幾個衛所就位的原因就是運輸糧食太困難,現在朱楧自己解決了糧食問題,他還等什麽呢?

    一些其他的取得成功的少數民族也都用了這個訣竅,比如蒙古的百夫長、千夫長製,北宋時期金國的猛安謀克製,其實都是通過層層控製,將國內的資源全都掌握在君王手裏,可以隨時隨地集中力量辦大事,如臂使指,十分方便。

    日本的明治維新其實是近代的商鞅變法,廢藩置縣就是廢分封行郡縣,將國家的資源全都掌握在天皇手裏;置產興業就是商鞅的獎勵耕戰,鼓勵生產,鼓勵人們投資近現代行業,為近代化奠定了基礎。義務兵役製就是保甲製度,保證了國家的兵源,打起仗來可以集中全部的力量對抗外敵。

    甲午戰爭的時候,海戰先不說,單說陸戰,日本一共出動了十二萬裝備精良的野戰師團,而清朝能派出去參戰的隻有李鴻章的五萬三千淮軍,這五萬多人還要防守炮台。其餘的總督、巡撫隻會打嘴炮,說什麽禦敵於國門之外,但沒人出兵相助。這麽個實力差距,打輸了很正常。其實清軍大部分官兵還是很英勇的,但是血肉之軀終歸是抵擋不住近代化的國家機器。

    所以梁啟超——梁公卓如先生才會說李鴻章是“以一人敵一國,雖敗仍不失為一豪傑也”。

    對這些曆史比較熟悉的朱楧肯定不會讓這些悲劇發生在自己或者是自己子孫的身上,他將韓非子說的那一句“存亡在虛實,不在眾寡”製成了牌匾,掛在自己的寢殿內,好讓它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提醒後繼的君王。

    忙完基層組織建設之後,朱楧還需要建立自己的情報機構,也就是說他需要有人給他打小報告,雖說巡檢禦史就可以作為他的耳目,將地方上的事情報告給他,但朱楧覺得這些遠遠不夠。

    朱楧將儀衛司升格為正三品的機構,賦予他們錦衣衛的職權,讓他們替自己監察百官,順便做特務,建立全國,乃至覆蓋周圍這幾個國家的情報網,讓自己不再是瞎子聾子,人家都攻破嘉峪關了自己才知道。

    朱楧還想任用自己信任的太監組建東廠之類的機構,以便加強自己的耳目爪牙,但考慮到老朱還活著,而且嚴禁太監幹政,這個決定就擱置了。

    官職設置好之後,剩下的就是招攬人才了。需要說明的是,朱楧討厭的是腐儒,以及東林黨那樣的人麵獸心的偽君子,並不是仇視所有讀書人。

    在朱楧看來,讀書識字和騎馬射箭一樣,隻是一種技能,好人用它可以安邦定國,壞人用它就會亂法犯禁。

    更何況,一個堂堂的縣令不識字,連狀紙和賬本都看不懂,還能當一個稱職的縣令嗎?

    朱楧用人的原則就兩個,第一是實心辦事,花拳繡腿甚至是偷奸耍滑的人決不能用,第二就是有一技之長,在文盲率很高的明朝初年,能識字已經算是一項很不錯的技能了。

    所謂的讀書人在朱楧眼裏其實就是一類擁有一定技能的人,跟藍幼澄的理財能力和藍幼澄的舅老爺張寶的獸醫能力是一樣的,不比別人高,也不比別人低。

    他不會刻意地去打壓讀書人,隻要這些人踏踏實實地給他做事,他也會提拔重用,但也絕不會把他們捧到天上去,否則就會重蹈宋朝和明末的覆轍。

    由於國家初立,人才比較匱乏,朱楧招攬讀書人的標準自然不是進士及第,舉人和秀才都可以任用,朱楧認為所謂的舉人和秀才隻不過是文章不如進士寫得好而已,處理起實際事務來不一定比他們差。

    招賢榜文一發出去,消息立即不脛而走,不僅整個肅國都知道了,周圍的幾個省份,甚至更遠的地方也都知道了朱楧要招賢的事情。

    許多科場失意的舉人秀才甚至是秀才都沒考上隻是認識字的人都來碰運氣,希望能在肅國謀個一官半職,借此光宗耀祖。

    肅王朱楧大破西藩兵,拓土八百裏的光榮事跡已經傳遍了整個大明朝,許多人都看出肅王不簡單,將來會有大發展,所以就不遠千裏來投奔他,以圖占更多的原始股。

    朱楧對他們經過一輪輪的考試、麵試、政審之後,對滿意的人分別授予了一定的官職,但他還不能完全相信這些新來的,一般隻給一個七品縣令,或者是六曹裏的六品佐郎,將來看他們的實際工作績效再決定升降。

    但這對於那些連進士,甚至是連舉人都考不上的人來說已經是天上掉餡餅了,他們紛紛對朱楧感恩戴德,高高興興地上任去了。

    至於郡裏的布政使和六曹裏的判書等官職,朱楧主要用的是王府裏的老人,第一這些人他很熟悉,第二這些人願意留下來幫他他也得兌現許給人家的委以重任的承諾,第三幹什麽都要講究先來後到,讓新來的把老人比下去容易引起人心的不穩。

    就在前幾天,位於紫禁城謹身殿裏的朱元璋接到了有關於肅王大破西藩兵,拓土八百裏的詳細戰報,當即笑的合不攏嘴,道:“好,好,真是朕的好兒啊。前年臨清練兵的時候朕就覺得此兒能擔當大任,他果然沒有讓朕失望。”

    在一旁的郭寧妃給朱元璋倒了一杯茶,趁機坐到他的身邊笑著進言道:“我就說嘛,肅王是個好孩子,既能幹又孝順,這下你信了吧。”

    朱元璋白了她一眼,哼了一聲,道:“看你說的這話,朕什麽時候不信了?”

    郭寧妃既不害怕也不生氣,她跟朱元璋這樣打情罵俏早就習慣了,笑道:“孩子立了大功,你可得給他賞賜啊。”

    朱元璋皺著眉頭若有所思了一會兒,一臉憂愁的說道:“你先別說什麽賞賜不賞賜,他現在地盤大了,需要的兵力就會增多,之前的那幾個衛所不夠用。朕決定讓朝廷擬定開往肅國的幾個新衛所提前行動。”

    朱元璋到底是心疼孩子的人,雖然朱楧建國了,但在他眼裏,朱楧的肅國仍然是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朱楧仍然是他朱元璋的兒子,兒子有需要,他這個做老子的怎麽能坐視不理?他之前沒有讓那幾個衛所就位的原因就是運輸糧食太困難,現在朱楧自己解決了糧食問題,他還等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