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退守洛陽

字數:6329   加入書籤

A+A-


    易軒一路火花帶閃電,隻要是衝上了虎牢關的聯合軍士兵,基本就一個下場,被易軒強行踹下去,就在曹操等人急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時,武將們徹底坐不住了,這他媽丟臉了,樂進得到命令後,直接朝著城樓衝了過去,曹操也很想看看樂進的本事,示意放手去幹吧。

    大約半柱香後,在眾人目送下,樂進直接飛出了城樓,等到樂進灰頭土臉的跑回大陣後,眾人急忙問道:“虎牢關上是什麽情況?”

    “是不是呂布來了?”

    樂進急忙搖搖頭,說道:“是一個黑甲將軍,強的不可思議,他戰鬥經驗十分豐富,根本不與我纏鬥,反正就是直接靠著技巧把我推出來。”

    曹操大喊頭疼,劉備自然知道是易軒了,他也是眉頭緊皺,如果易軒要鐵著心的阻攔眾人,那基本就是另外一個版本的呂布,與呂布唯一不同的是,易軒可不是什麽莽夫,這就真麻煩了。

    攻城持續了兩個時辰,不得已隻能先退兵,董卓軍慶幸能夠支撐那麽久,而聯合軍則有些喪氣,這樣一來可以這麽說,今天又要被耽擱。

    大營中,無論是曹操,孫堅還是劉備,全部鐵青著臉,這是最糟糕的局麵,他們所麵對的是沒有呂布坐鎮的虎牢關,但是卻難進分毫,今天包括李典和樂進在內,被易軒從城樓踹下來的還有韓當和孫策。

    年輕氣盛的小霸王,直接被易軒教做人,現在正在閉關反思。

    曹操才是最鬱悶的那個,袁術擺明了要出手,可是卻又轉轉悠悠的將雲梯這些攻城器具運到了汜水關門口,然後不停的示威遊說華雄快些投降,結果華雄出門連續斬了幾員大將後,全部老實了,硬是繼續耗著,華雄也表示隨便了,反正敵不動我不動。

    關羽卻是說道:“我雖沒有直麵易軒,但是敵方武將張遼,確實是個了不起的大將,我想他的武藝不在關某之下,虎牢關上可不止一個易軒那麽簡單,吾觀張遼此人,忠義武勇,是一個難能可貴的仁義之人。”

    這裏稍微科普一下張遼: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曹魏時有名的“五子良將”之一,原本在呂布麾下效勞,後來下邳之戰,呂布被曹操斬後,愛惜張遼的武將之才,便把他招入麾下,曹操曾經評價張遼為“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可謂是一個允文允武的大將。

    按照張遼原本的人生軌跡,他會在董卓死後追隨呂布,然後再追隨曹操,往後數十年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今,由於易軒等人的降臨,使得虎牢關注定了很難被主動攻破,因此張遼的命運將會生偏轉,他在董卓軍中的聲望將會直追呂布。

    聽到關羽對張遼如此看重,眾人也是暗道麻煩,一個易軒就夠了,怎麽還有一個張遼?看樣子董卓能夠霸占京師不是沒道理啊,手下能征善戰的武將挺多。

    而虎牢關今日一役,張遼可謂聲望大漲,別忘了他本身就是駐守虎牢關的犧牲品,而且他自己心裏也清楚,如果虎牢關失守,這個鍋他注定是要背了,所以眼下雖然一戰得勝,他卻並沒有功成名就的自豪與歡喜,因為董卓已經明擺著放棄了這裏,也就是說他做的每一絲努力,其實在董卓眼裏都可有可無,現在的董卓肯定已經在去往長安的路上。

    一方麵,張遼非常感激董卓能夠危急時刻,將鎮守虎牢關這等要事交付與他。出於為將的本分,張遼都會盡力為董卓效力,無論如何“背主之徒”都是要遭人唾棄鄙視的,而他張文遠最注重的就是忠義,這一點和關羽不謀而合,不然張遠和關羽也成不了好朋友。

    可在另一方麵,董卓在他的心目中絕非明主,張遼心裏一直很是不悅,尤其是董卓這些年的所作所為就是一個視生命與無物的屠夫劊子手。

    特別是在最近這幾天,不知為何在虎牢關內外,張遼聽說董卓甚至放棄了要另立天子的打算,而是決定去往長安,籌備登基稱帝之事。

    “張將軍,何事苦惱?”

    “易將軍,虎牢關一兩日或可堅守,但是之後肯定也是撐不住的。”

    易軒看著落日夕陽,笑道:“撐不住的話,投降如何?”

    “那可不行,倘若此刻開城投降,那便是背主了,此等不義之事,我不屑為之。”

    張遼倒是說的義正言辭,易軒不想與他說些什麽有的沒的,隻是淡淡的說了句:“如果是效忠於董太師,那自然是該死守倒地。”

    張遼一皺,看向易軒離開的背影,心裏有些蒙,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你效忠的不是董卓,而是漢室,那就別裝逼了。

    就這樣堅守兩天之後,內心糾結的張遼卻收到了一條非常糟糕的消息,華雄退出了汜水關,全麵放棄了這條戰線,聽說這是董卓給他的命令,而遺憾的是張遼卻沒有接到這種撤退命令。

    有趣的是,華雄和接到的命令是去和牛鋪會合,共同堅守長安城的咽喉函穀關,之後還不止李傕郭汜鎮守潼關,不過虎牢關這裏形勢危急,卻沒有收到一點點信息。

    易軒暗歎董卓絕對是再給自己出難題,反正董卓後路全算好了,劫奪民眾財產這件事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徹底將董卓的野心點燃,加上李儒不停的在一旁添油加醋,那麽天子回到洛陽隻是時間問題,而董卓將會提前進入戰國時代的準備。

    而在此時,矛盾中的張遼終於做出一個決定:先替董卓阻攔諸侯聯軍,以報答知遇之恩。

    但是如果董卓篡漢自立,或者敢自立為帝,張遼便解甲歸田,另投明主!

    賈詡在和易軒進行簡單交流後,認為袁術肯定是直奔洛陽,至於虎牢關?別傻了,他們巴不得虎牢關耗的越久越好,而且曹操等人此時會異常尷尬,今日過後,後麵絕對是1oo%往死裏打。

    虎牢關守軍已經知道糧草無以為繼,都萌生了撤退的想法,張遼在不得已之下決定立刻撤退,但是易軒卻是說道:“將軍,現在撤退回去了也會被問責,弄不好董太師還會問責你為何不退守保住洛陽。”

    張遼一時間有些左右為難,他和高順難道被放棄了?

    “守也不是,撤也不是,眼下該如何是好?”

    張遼遇到這一生最大的難題,看樣子和董卓分道揚鑣近在眼前了。

    易軒卻是大聲說道:“張遼將軍,在下有個建議,直接退守洛陽,你看怎麽樣?”

    “這樣真的好嗎?”

    “當然可以,我在之前就已經跟洛陽守將說過了,太師決定讓虎牢關或者汜水關其中一個守將直接轉進洛陽,將洛陽作為一個大據點,而且也通過李文憂與太師仔細說過一二,所謂步步為營,現在洛陽不算是鐵桶一塊,但確實一個大本陣。”

    張遼一聽,頓時大喜,如果是這樣的話,洛陽和後麵的函穀關以及潼關就可以連接在一起,就不必擔心其他的了。

    就在張遼等人趕在袁術等人之前,拚盡全力先趕到洛陽後,引入眼簾的卻是殘壁斷垣,一地雞毛,沒有離開的百姓們一臉悲涼的在收拾著殘局,但是人口明顯減少了很多,如果不是李儒的建議,董卓恐怕真要一把火燒了洛陽。

    而袁紹和袁術攻到洛陽後,緊接著曹操等人也趕到了洛陽城外,聯合軍終於會合了,雖然有點尷尬,不過還是挺好,至少還是成功的把汜水關和虎牢關給破開了,起碼聯合軍的麵子保住了。

    而與此同時,長安城,巍峨的未央宮大殿之中,董卓以及他的心腹文臣武將正在為了眼前的危機而絞盡腦汁。

    那些原本忠於漢室的官員比如王允等人,都沒有在現場,開玩笑,在場就尷尬了。

    雖然董卓已經野心大開,但名義來說他還是漢臣,董卓自然沒有坐上那大殿之中的龍椅上,長安雖然之前經曆了毀壞,但畢竟是前漢都,後來朝廷花費了不少人力物力進行修繕,同時也不準閑雜人等進入,因此整個宮殿雖然慌亂了些,但還不至於不能同。

    不過眼下董卓已經公然將未央宮大殿當作他西涼軍之議事所在,其行事之囂張,已經到了目空一切的地步。

    李儒心裏很清楚現在易軒等人絕對棄了虎牢關,隻不過消息還沒到而已,但眼下長安內部想要安穩一下,他對董卓道:“董公,那些仍舊忠於漢室的老臣,實乃主公取漢代之的最大阻礙,主公當早做決議,別留下這群蝕骨之蛆。”

    這件事是董卓最惱火又最無奈的事情,他非常後悔,當初就該聽易軒的話,直接帶著自己的老底占據長安就行了,何必把這群老家夥也帶來,自己要稱帝,重新設立三公九卿不就行了麽,非得王允這些人?

    而且這群人簡直就是茅坑裏的石頭,又臭又硬。董卓早看著群酸腐大臣不爽很久了,想殺掉一了白了,可是偏偏這群大臣又有著極大的名望,身後更牽扯了盤根錯雜的士族高門大閥。

    如果殺了他們,勢必激怒那些士族門閥,激得他們同仇敵愾,聯盟來對付他董卓,要知道這個時代還沒到後麵宋朝時那個大家世族被取締的時代。

    漢朝時,豪強家族的能量,遠遠乎後來人的想象,為何孫策進入江東後必須開殺戒,就是因為江東士族肯定不買他的賬,最終導致了殺身之禍,同時也埋下了孫策遇刺這事的隱患。

    為何赤壁之戰時,明顯有一大堆江東本地士族們要求孫權直接投降曹操,要按唐宋元明清各自開朝前的那種格局,主動要求一地之主投降,其心可誅,其言可殺。

    可是孫權依舊是不停說“容我三思”,他不得不思,江東世族們要是不站他這邊,孫權是很容易被收拾的,這也導致了後來孫權幹脆直接用江東本地人,而不用外來人的原因,因為沒法不討好士族。

    孫權到了晚年疑心疑鬼也是這個原因,他覺得周圍的人都是抱團在算計他,這個東吳根本不是他孫權的,而是江東士族們的,好像孫權隨時都可能被取締一般。

    換做董卓也一樣,過往董卓一階莽夫,在西涼整天和羌族人打交道,做起事自然是雷厲風行,一朝權勢在手,所以根本不顧及任何方麵,敗壞綱,惑亂天下也是一種理所應當的樣子。

    可是呢?聯合軍直接討伐他,而且無論董卓用任何方式分裂聯合軍都沒用,這下子生性暴戾的董卓總算明白,他本討伐的根本原因不是什麽敗壞朝綱,更不是什麽費立天子,歸根到底就是他動了天下士族的利益。

    還有一件事,傳國玉璽不見了。

    他腦袋一熱準備當皇帝的時候,一沒玉璽,二沒大姓士族門閥的支持,他就算當了皇帝也是一個無權天子,名不正言不順還好說,可憐展勢力的餘地都沒有,一想到此,他才恍然大悟,易軒之所以讓他退回去,主動讓出利益,就是想讓他今後能夠用實際行動跟士族大家們利益一致,這樣才有可能展自己。

    當今有學識的人十之八九都是出自大姓門閥,董卓想要大肆培養讀書人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可以參考一下日本的戰國時代,當時早就在中國盛行了將近一千八百年的《孫子兵法》等兵書,經由遣唐使帶回日本後,就作為各大名的傳家之寶,不能外泄,換句話說,書乃是國之重器,尋常人是讀不到的。

    要不為什麽中國開科舉乃是封建社會質變的一頁,因為天下人皆可讀書,那些在春秋戰國時被奉為經典絕不外傳的書籍,就算不能人手一份,但是也絕不可能成為什麽傳家之寶之類的秘密。

    董卓這裏就想到了一件事:“哼,等咱家能夠取代漢室後,定要讓你們這樣士族付出代價,對了,咱家一定要大肆傳書教書,讓天下人都能讀書,讓你們這群子子孫孫都能把持朝堂的蛆蟲的後代,永遠都做不了官。”

    這一番話預倒是把李儒驚到了,董卓依舊是火氣上頭,“最好是以後能夠通過全國考核試驗的方式,廣泛選拔可用之才,我就不信了,我董卓還找不到自己張良蕭何!”

    要是易軒在場,他一定會感歎:瘋子未必不是天才,而改變世界曆史進程的,恰巧就是這一類人。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