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力折王侯 完
字數:4659 加入書籤
第144章 力折王侯(8)
看著怒氣衝天離去的段虎,林文隻覺得是一陣的疲憊,畢竟穿越前的林文是什麽人?穿越後雖然經曆了一些的事情逐漸的有所成長,可是在麵對強勢的對手時依然有那麽的力不從心,有幾許的煩躁幾許的憂心。
不知怎的自己就和武將集團出現了天大的矛盾,也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自己不知不覺的打入了許弘文的一係,其實林文自己才知道,自己怎的會是那許弘文的一係,可是衝鋒陷陣靠的又是這般子的人,自己將來要倚靠誰?也許隻有從陳碧君開始吧。
許弘文在段虎走後便來到了林文的縣衙,許弘文怎的說也是實力派,這島上的消息還是知道的清楚的,不至於兩眼一摸黑,許弘文算不得是那種單純的文人,依著宋江的話也算是少年熟讀經史,長成也有權謀,可惜就是科舉不第,和那落魄的書生吳用一般,也確實是走上了他那無數先輩所走上的老路“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隻不過是披上了一曾更好看的外衣而已,對趙官家有幾分的忠誠這隻有他自己才知道。
許弘文微笑的道“真是英雄出少年啊,這段老二之威在這裏可不是誰人都能受的,林兄弟,真是好樣的。”
林文淡然的道“國法之上,誰人可以超越?林某不才,為道義耳。”
許弘文點頭道“好,道義說的好,林兄弟可知道其實那段家兄弟也不是那不講是非道理的人,起碼這老大老二不是這樣的人,這次為何而來?”
林文心中一動道“為何?”
許弘文冷笑道“權力之鬥耳。”
林文失笑道“在下不過一小芝麻官如何能何他鬥,這實在是高看在下了。”
許弘文正色道“官雖不大,可是身份在這裏,林兄弟可知我大宋家法是什麽?”
林文想想道“士大夫治國。”
許弘文點頭道“說的對,就是文官治理天下,武將在有功勞也隻是走狗而,這也是我大宋避免前代藩鎮之貨的根本原因。你可知杯酒釋兵權?”
林文道“這個屬下知曉,我朝初期,太祖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麵,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
太祖即位後,接受趙普建議,解除武將兵權,以免重蹈晚唐五代滅亡之覆轍。
建隆二年,太祖召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等宿將飲酒,勸諭他們釋去兵權,這是消除禁軍將領發動兵變奪取政權而采取的重要步驟。開寶二年,太祖又宴請節度使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白重讚、楊廷璋,勸使罷鎮改官,以消除藩鎮割據的隱患。
因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決策,所以史稱“杯酒釋兵權”。杯酒釋兵權隻是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采取的一係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其後還在軍事製度方麵進行了多項改革。”
“中央集權?”許弘文喃喃道“這個詞兒倒是貼切,那你可知其深層次的原因?我來講講吧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麵的過程中,太祖著重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跋扈局麵不再繼續出現;二是如何使趙宋王朝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
建隆元年末,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進叛亂後的一天,召見趙普問道:為什麽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我要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有什麽好的辦法嗎。趙普精通治道,對這些問題也早有所考慮,聽了太祖的發問,他便說這個問題的症結,就在於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治理的辦法也沒有奇巧可施,隻要削奪其權,製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趙普的話還沒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
於是一個重建中央集權**製度的計劃就這樣醞釀出來,並逐步付諸實施了。在宋中央集權方麵,最重要的是兵權,也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範浚在《五代論》中指出:“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這些話揭示了唐末五代以來,在政治局麵變換中,兵權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從小軍官到殿前都點檢,又從殿前都點檢躍上皇帝寶座的趙匡胤,十分懂得軍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後周滅亡的教訓,加強了對禁軍的控製。
建隆二年太祖鑒於當時已控製局勢,就著手陸續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罷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罷為成德節度使。因為殿前都點檢是宋太祖黃袍加身前擔任過的職務,從此不再設置。
由石守信接替韓令坤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並不介意,趙普就向他數次進言說:“臣也不擔心他們會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們的部下貪圖富貴,萬一有作孽之人擁戴他們,他們能夠自主嗎”?這些話實際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記住陳橋兵變的事件,避免類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通過這些措施,唐末五代的那種**一方的藩鎮,在宋初就逐漸消失了。在官僚製度方麵,側重削弱宰相權力。軍政大權歸樞密院掌握,而財政大權則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僅限於民政了。在軍、財、民三權分立中,樞密使與宰相“對掌大政”號為二府。皇帝利用這兩者間的異同發號施令,獨斷專行。宋初不僅以三權分立的辦法削弱相權,而且設置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為宰相、樞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與各部門長官發生製約的作用,以削弱各部門長官的權力。此外,宋初還在設官分職、科舉製度等方麵,也進行了有利於加強皇權的政策。”
林文聽道心中暗驚道“這許弘文懂得見解到是精辟,不愧是如今皇城司的白紙扇軍師。”口中卻道“先生真是博學,屬下受教了。”
許弘文微笑道“林兄弟能聽就好,所謂釋兵權一是稍奪其權。重點是削奪節度使的行政權,節度使轄區內的各州,除節度使所在的州之外,其他的州,當時叫“支郡”,都陸續收歸中央直轄。到太宗太平興國二年的時候,節度使的“支郡”已經全部都隸屬於中央。節度使的行政權力,就僅限於他在的一個州。
其他各州,由中央選派“知州”進行管理。
知州,全稱是“知州軍事”,都為帶有中央官頭銜的文官,三年一輪換。
州下麵大縣的長官,也由中央的文官前去擔任,叫做“知縣”。
乾德元年,又設置了通判一職,通判的地位較知州略低,但又不是知州的副職,而是專門負責對知州進行監督,以分割知州的權力。
到了真宗的時候,連節度使所在的州,也都設置了知州和通判,具體負責地方政務。二是製其錢穀。重點是削奪節度使的財政權,乾德二年,規定節度使不得再以“留使”、“留州”的名義截留地方賦稅,除了地方行政的支出之外,所有的金銀、銅錢等貨幣收入都要上交中央。乾德三年,就專門派中央財務官員前往控製地方的市鎮和市場,贏利所得直接送交中央,地方無權幹涉;同年,又專門設立了“轉運使”一職,總攬地方財政大權,負責把地方賦稅解送中央,節度使的財權就被剝奪了。
太平興國二年,太宗又收回了節度使以免稅的優惠條件進行貿易的特權。
真宗時,幹脆規定節度使不得插手地方財政事務,節度使個人的俸祿也都由中央統一支付。三是收其精兵。重點是削奪節度使的兵權,乾德三年八月,太祖下令把各藩鎮的精兵猛將抽調到開封,騎兵授予“驍雄”的番號,步兵授予“雄武”的番號,總兵力在萬人以上,都隸屬於侍衛司。
同時還把藩鎮的募兵權收歸中央,明令規定地方以後不得再私自招兵買馬。各藩鎮剩餘的老弱殘兵,後來統一整編為“廂軍”。廂軍不論在政治地位,還是在經濟待遇各方麵,都要遠遠低於中央的禁軍,自然就吸引不到優秀的兵源。此後,廂軍很少進行軍事訓練,逐漸蛻變成了一支主要用於服勞役的工程部隊,軍事職能大部喪失。同時,為了避免駐防地方的中央禁軍蛻變為新的地方勢力,太祖又製定了“更戍法”,規定駐防各地的禁軍三年一輪換,以求得“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節度使就由稱雄一方的土皇帝,下降為一個州的高級長官而已。到了真宗朝以後,更是演變成了隻領俸祿而不就職的虛銜,人稱“享福”節度使。自唐代“安史之亂”以後,逞凶二百多年的節度使終於被徹底鏟除了,藩鎮割據地方也成為曆史。因此那狄青嶽飛結局如何?”
林文道“大人說的是武將在我朝縱然是再厲害也不過是走狗耳,大人的意思是?”
許弘文冷笑道“不甘罷了,誰人不想手握大權,這等武人自持功高,如何受得被我輩壓製?意趁此機會這個亂世奪回權力罷了,但是我朝素來之道豈可荒廢?這是我等讀書人的職責,即便如今江山淪陷,但就是一尺之地也當遵循祖製。”
看著凱凱而談的許弘文,林文心中暗道“這宋朝對待武將的方法也不見得是對的,這兩次亡國就是佐證。”當然心中這般的想,口中卻是不能說出來。忙道“大人說的是。”
許弘文笑道“林兄弟今日已然得罪段家兄弟,段家兄弟如今定然視你為阻礙之人,你當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