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東海紛亂 五

字數:1980   加入書籤

A+A-




    蒙古人與日本正鏖戰於扶桑四島,天下風雲都被攪動了進去,蒙古人號稱戰無不勝,卻在扶桑那裏栽了兩個大跟頭,這天下人都知道,忽必烈號麵子,蒙古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墮了自己的榮耀,這個場子遲早要找回來。

    原本的曆史上忽必烈也一直考慮要再次征伐扶桑,當然卻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行,但是在今世的這個曆史上,一次不屬於這個時代的策劃,把曆史拉偏了軌道,蒙古人第三次征伐扶桑就這樣的登場了。[]

    林文把其歸結為“趙顯門”事件,這個事件觸犯了忽必烈的底線,自然曆史也就偏離了原本的軌道。

    原本的曆史,林文有機會嗎?也許有,但是那是成為商人的機會,成為有錢人的機會,這個機會沒有,造反的路隻有死,落草的路隻有跑,而且還要跑的遠遠的,會不會死在路上,會不會死在他鄉那便不知了,今世一切卻也不一樣了,前路充滿了變數。

    林文率領五百壯士在蔚藍的大海之上時,心中無比的平靜,在林文看來,大元帝國要滅亡不是那麽的容易,林文也根本不知曉這大元帝國如何滅亡,流求沒有這個實力,而忽必烈也不是那亡國之君,但是漢家男兒不低頭者不知凡幾,不為異族之奴役,而踏上海上之人怎的都留個窩,狗尚且要有窩,何況人?流求是漢土,大宋朝最後一塊領土,自然要留著。

    林文其實知道,即便是蒙古征伐扶桑,雙方兩敗俱傷,可是要想與那前秦一樣,那是不可能的,形式不一樣,情況也不一樣,即便蒙古人在喪師十數萬,中原大局不會有多少損傷,蒙古人動用的有多少是當年的江南漢軍,女真契丹軍,高麗軍,死,無非是一斧兩砍,遙想當年,拓跋燾率軍進攻劉宋盱眙城時,魏帝遣使送書函於臧質說:今所遣攻城士卒,皆非拓跋族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人,城南是秦隴一帶的氐、羌人。如果你殺死丁零族士兵,正可以減少常山趙郡的反抗力量;胡族士兵死了,正可減少並州的反抗力量;氐、羌士兵死了,則可減少關中的反抗力量。因此無論你殺死哪部分士兵,對我都是有利的。當然臧質回書羞辱了那拓跋燾。今日情形無非於此。

    但是林文知道若是蒙古人此次再敗,將不複再來,東海將脫離蒙古人的統治,林文的割據流求的計劃將會實現,林文其實從一開始想的便是割據一方,為漢人江山留一正統,大宋朝是個美好的朝代,北宋的某些時候更是號稱中國最美好的時代,林文希望在流求能保持下來,王德為開明之人,士大夫治國的傳統仍然在,而且是深入人心。林文當然明白,大宋朝並非沒有弊端,若是沒有就不會有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的一係列革新運動,大宋朝是要改,但是很多東西也需要留,留下來,流求就是最好的基地,也許在這個地方真能創造出一個理想的時代。

    林文雖然不會狂妄到自己堪比範仲淹,王安石等人,但是人類文明最可怕的是什麽,一是創新,二是底蘊與傳承,林文和古之聖賢是沒的比,林文自己也承認,但是林文卻有這個時代所有人都沒有的東西,底蘊和傳承,比這個時代的人多了很多個世紀,而這個就是林文的底氣。

    林文嫡係三百人,王德更挑選精銳兩百人隨林文出征,趙蘭隨行為監軍,目標,蒙古軍的輜重,襲擊蒙古軍的補給線。

    當林文提出襲擾蒙古軍的補給線的時候,王德略加思索就一口答應,這個計劃好的很,既然正麵不行,那就來暗的,按照林文的說法,既然蒙古人占麵這個已然成即成的事實,那自己等人就占點,來打擊敵軍。

    能打便打,打不了便跑,總之就是不和蒙古軍正麵對抗,而攪的蒙古人首尾不顧,疲於奔命,讓其在扶桑不能很好的作戰。

    王德聽完是大加讚賞,稱林文為多智之才,並派何水為副將協助林文,何水為百戰宿將,又精通水戰,王德派其協助林文,自然是要補林文之短,實戰經驗不足,至於趙蘭,有這當世第一等的大高手在,自然很多事情是馬到成功。

    林文就率領這麽五百人,踏上了征程。

    林文身穿鎧甲,站在船頭,見那遠方快速行來之小舟,皺眉對左右道“接石寶兄弟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