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手的細節,也決定成敗
字數:10537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心理學與讀心術最新章節!
與手有關的動作
行為心理學家戴斯蒙·莫裏斯博士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研究人員測驗護士,要她們有意地對病人的病情說謊。通過錄像觀察,這些護士要比平常實話實說時使用了更多的用手掩飾嘴部的動作。由此得出結論:手遮嘴的動作有說謊的嫌疑。
1.說話時用手摸鼻子、遮嘴
摸鼻子”是人們在說話時經常會出現的一個動作,可能是輕輕地來回摩擦著鼻子,也可能是很快地觸一下就把手拿開。女性在做這種動作時,會非常輕柔、謹慎,因為怕臉上的妝被抹掉。
古時候的人通常認為“鼻子直通大腦”,這樣一來鼻子就成為一種為大腦傳達信號的工具。而某些研究顯示,一個人在說謊時,鼻子的神經末梢會被刺痛,摩擦鼻子是為了緩解這種感覺。另一種比較可信的說法認為,當不好的想法進入大腦之後,下意識就會指示手去遮住嘴,但又怕表現得太明顯,因此,會就勢在鼻子上摸一下。
摸鼻子和遮嘴一樣,都代表做這個動作的人可能有不太好的想法。摸鼻子的動作對說話者來說表示欺騙,對聽話者來說則表示對說話者的懷疑。
當有人在與你說話時,不自覺地時常出現用手護著嘴的動作,說到一些關鍵點上,有人甚至有意假咳嗽借此用手來遮嘴,這時就要對這人說話的真實性多加留意,此時此刻,他說出的話不是有詐,便是在說謊,結合前後的交往,就會不難作出清晰判斷。
如果說話者用手遮嘴,有“心口不一”的嫌疑。那麽,反過來,你在說話時對方用手遮嘴,如果是一對一的交談,你最好是暫停下來,問他是否有不同的意見;如果是麵對觀眾的演講,台下的聽眾不少人出現了交叉雙臂,或用手遮嘴的動作,向你傳遞的信息是你說的不符合實際情況或簡直是在說謊,這時你就要斟酌一下內容,調整一下講話的角度,盡可能扭轉這種局麵。如果置這種負麵氛圍於不顧,堅持說下去,不會有好效果,甚至會引起一片質疑。
教你說謊的導演
我們知道,演員都是善於模仿的人。那些經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們能夠通過訓練,將原本無意識的身體語言轉變為有意識的動作,為自己的有聲話語服務,使自己的表演無論聽起來,還是看起來,都是那麽的天衣無縫,滴水不漏。從把握身體語言的準確性這一點來說,演員們掩飾的技巧越嫻熟,他們演技也就越高超,走向成功的幾率就越大。
張藝謀執導《秋菊打官司》時,有些媒體報道拍攝的小花絮,其中有一則叫《一句話導演》。說的是影片故事中的村長第一次被司法人員帶去審訊時,支支吾吾地想掩蓋一些事實真相,為自己推卸責任,連續拍了十幾遍都感覺演員的表演不到位,張藝謀此時已說得口幹舌燥。這時,攝影師提醒“村長”:“說的時候,下意識地摸摸嘴巴。”僅僅增加了這一小動作,接下來的拍攝,一遍通過。張藝謀戲稱攝影師為“一句話導演”。實際上,加上這一動作,所流露出的身體語言信息就是不誠實的意思。
2.說話時用手揉擦眼睛
古語雲:“非禮勿視。”這種姿勢表示大腦想遮住眼睛所看到的令自己懷疑的事物;或者是在說謊時,避免正視對方的臉,是人們“心口不一”的一種下意識動作。如果你看到誰在說話時,不自覺地有揉擦眼睛的小動作,對他所說的話的真實度要打一個問號。另外,如果你看到對方在說一些重要的事情時,目光遊離,不與你對視,明顯感覺出他往別處看,或看天花板、地板,可以斷定他有撒謊的可能。
男人通常揉擦的比較用力,如果說的謊過於大時,大多數是在眼的下方揉擦,目的在於避開對方的注視,有時他們也會下意識地把目光從聽話者的臉上移開,往別處看。但與男人相反的是,女人通常會用眼睛看著天花板。
如果你在說話,聽者麵部帶著虛假的笑容,目光遊離,則表明他對你的談話內容產生懷疑,或有抵觸情緒。這時,作為一個好的溝通者,就會從他這一體態中捕捉到負麵信息,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談話內容或語氣語調。
3.說話時用手抓耳朵
俗話說“非禮勿聽”,就是想防止不好的事情被傳進耳朵的意思。譬如,小孩子不想聽父母的嘮叨時,就用雙手掩住耳朵。而成年人聽人講話時的抓耳朵動作就是從這種兒時的動作演變而來的。隻不過更具隱蔽性罷了,當有人麵對你有這種動作時,就要引起注意了。
與用手抓耳朵類似的動作還有摩擦耳背、用手掏耳朵、拉耳垂等,都表示聽話的人已經聽夠了、不想再聽,或是想由聆聽變為講話的意思。有時,拉耳垂也表達內心的某些不安,並對對方的話題感到厭煩,有想要阻止對方談話的意思。
4.說話時用手搔脖子
人們在說謊時,會引起敏感的麵部和頸部組織的刺痛感,而必須用揉或抓來緩解。也有的觀點認為,說謊的人在感到對方懷疑時,脖子往往會冒汗。當某人的話與事實不符時,這種表現會特別明顯。對這種姿勢進行觀察,可以發現很有趣的一個規律:人們由於內心的異動,而驅使手去搔脖子時,每次大約搔5下,很少超過或少於5下的。這種姿勢表示人們對所麵對的事情有所懷疑或不肯定。做出這種動作的人常會伴有“我不能肯定我是否同意”之類的話。
當有人向你說:“我能夠理解你的想法……”之類的話時,如果同時伴有用一隻手的食指搔抓耳部下方或脖子的一側,他此時內心的真實想法則是“我難以理解你的想法”。也就是說,他口頭上向你傳遞的是一種正麵信息,而他的體態語言則傳遞一種負麵信息,這種負麵信息表示懷疑或不肯定。這時就要避免輕信他的話。
5.說話時用手拉衣領
一個人在憤怒或沮喪時也會拉一拉衣領,好讓脖子透透氣。如果你看到對方使用此動作,就意味著他可能對你的表現和舉動並不滿意。
但是,並非談話中出現了上述動作的人都是在撒謊,有時候人們的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比如偶爾摸一下脖子,也許隻是因為那個部位發癢而已。
所以,在日常觀察他人體態語言的時候一定要仔細分辨。因為發癢而摸鼻子與受異常心理暗示而摸鼻子之間,是有明顯差別的,憑感覺是能感覺出來的。比如,人們在搔癢時一般都比較用力,而下意識的動作卻是敷衍了事,不自然。
行為心理學家戴斯蒙·莫裏斯博士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人在說謊的時候,會引起敏感的麵部和頸部組織的刺痛感,由於難以忍受,而必須用揉或搔抓來舒解。這是一種本能的自動反應,不是想控製就能控製得了的。他的這一發現,對為什麽有人在說謊時,或懷疑被別人戳穿時拉衣領,是一個合理的解釋。
在某些關鍵場合的交談中,如果你看到對方下意識地使用拉衣領的姿勢,隻要問他:“請你再說一遍,好嗎?”或“請你再講清楚一點,好嗎?”如果對方說的是謊言,在接下來的重複回答中會出現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的現象。進而再注意觀察對方的神態,對方是不是在撒謊,會判斷個八九不離十。如果對方是因憤怒或沮喪,你的及時插話,會使對方感覺你善解人意,同時還會幫他緩解一下負麵的情緒。
6.咬手指
我們經常會看到,在一些場合中有人有意無意地咬自己的食指,或者眼鏡腿、筆之類的東西,這種體態又是暗示一種什麽樣的心理需求呢?
咬手指也代表一種思考前麵敘述的手嘴動作都與說謊有關,不自覺地咬東西則暗示的是此時內心缺少安全感,想得到的是理解和肯定。也許此時他什麽也沒有說,但這種體態裏流露了他此時內心的安全需要。
這是行為心理學家戴斯蒙·莫裏斯博士經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得出的結論。他說:“人在感受到壓力或心煩意亂的時候,會下意識地用嘴咬某樣東西。追其根源,這時人不自覺地是想回歸到小時候吸吮母親乳房時的感覺裏,因為這種動作在人的潛意識裏最有滿足感和安全感。小孩多用拇指代替母親的乳頭,成人則用香煙、眼鏡腿、筆之類的東西來代替,兩種方式,一種心理需求。後者隻是一種理性的隱諱罷了。”在一些重要場合中,當有人不自覺地出現這種體態時,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作綜合判斷,必要時,應該給予的是理解和肯定。
說話時,完全沒有表情沒有動作的人幾乎可以說是沒有的。特別是想隱瞞什麽,或撒謊的時候,人的雙手常常會不自覺地做出一些小動作。正是因為雙手位於身體易於觀察的部位,如果細心的話,手的動作還是比較容易觀察的。所以,在交談過程中多留心對方的手部動作,對你辨別對方說話的真偽是很有幫助的。
雙臂交叉所傳遞的信息
人的上肢部分,除去雙手以外,手臂和手腕這兩部分也可以顯示比較複雜的內心活動。
我們常常見到在交談或聽報告時,有人喜歡將雙臂交叉在一起,通常情況是用左右手分別抱住相反方向部位的手臂肘部,乍看上去,好似一種悠閑自得的神態。
那麽,這種交叉雙臂的姿勢有什麽樣的心理意義呢?相信許多人都注意過這樣的情形:裁判做出一個判定,某方球隊教練有異議時,他就會跑到球場上,或直接衝到裁判的麵前指手畫腳地抗議,兩手時而亂揮,時而憤憤不平地將雙手插入口袋,甚至緊握拳頭,以此威脅裁判。這時,即使電視轉播的畫麵不將兩人爭吵的有聲語言播放出來,我們也完全可以通過兩人的麵部表情和手勢語言來領會各自的真實意圖。在這種情況下,裁判隻需兩眼瞪著這位教練,雙手交叉在胸前,做出一種防衛性的姿態——實際上,他們大多會采取這種做法。這一動作表明,從那教練一開口,裁判就已經很明確地表現出他要堅持自己的判決,不管教練怎樣抗議,都不會起到什麽效果。有時,他還會一言不發,轉過身去背對教練,意思是“你的廢話已經夠多了”。
由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這種雙臂交叉的姿勢表示的是一種防衛的、拒絕的、抗議的意義。研究人員發現,這種雙臂交叉的動作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見到,而且表示的意義也具有全球的普遍性。人們在一起爭論時,經常使用這種姿勢:小孩子們叉起手臂抗議父母的嘮叨,老年人叉起手臂來維護自己的尊嚴。這種姿勢似乎可以使人感覺穩如泰山,可以經受得起任何打擊。
實際上,研究表明,交叉的體勢——無論雙手的交叉(不是十指交叉),雙腿交叉相搭,還是雙臂交叉,都構成一種“十”字狀或“K”狀的形式,都顯示出矛盾、多種情況交互影響或緊張等心理因素的存在。就雙臂交叉的姿勢來說,暗示當事者思想上的“疙瘩”,就如同處於十字路口上的人,不能確定何去何從,或者表示此人對對方所說的內容不那麽信任,甚至有些排斥或拒絕。
因此,這一身體語言並不總是像大多數人所認為的那樣,是舒適、自得的表現,相反,它往往是消極的、非開放的象征。事實上,它表現出姿勢使用者內心正處在選擇的十字路口,猶豫不定,或者他已經在內心拒絕了對方的意見或建議。這時,為了能夠改變對方的態度,從而使其接受或認同自己的思想觀點,作為信息輸出的一方,應設法使他放棄這種身體姿勢。至於怎樣判斷這一姿勢是屬於防衛性的呢,還是屬於放鬆性的,除了根據場合判斷,還可以注意看他的手:手指是放鬆的還是握成拳頭,兩手是輕鬆攤開的還是緊抓雙臂以致青筋突起。
有研究指出,在人們所考察的各種非言語表達中,雙臂交叉的姿勢似乎最容易被人了解,也最富有感染力。在某次聚會上,如果你叉著雙臂聽別人發表意見或叉著雙臂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你會發現很快就有人學習你的姿勢,起先是一兩個,隨後,好些人都先後受到了影響。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叉起了雙臂,但你會發現,大家將變得意見分歧,而且各執己見,難以互相諒解。通過錄像資料不難發現,無論在哪一時刻、以哪種方式提出的建議、命令或要求,一旦引起了對方的抵觸情緒,就可能看到這種雙臂交叉的動作。爾後,合作就很難建立。如果不注意這種手臂姿勢的變化,也就不容易把握各種時機,不容易將事情向有利於己方的方向轉變。
雙臂交叉的各種姿勢
1.標準的雙臂交叉姿勢
標準的雙臂交叉姿勢的特點是:雙臂交叉,置於胸前大約第三和第四個紐扣之間,大致與人的兩肩同寬。這種姿勢是一種普遍而具有代表性的雙臂交叉姿勢,無論在任何場合,它都顯示了一個人的消極和防禦的態度。在陌生人相對集中的場合,例如排隊、乘電梯等公共場所,該姿勢尤為多見。
在人比較少的時候,要解除別人的這種姿勢,可以采取以下的辦法:
⑴讓他看你手邊的某一樣東西,比如讓他辨識一下你的手表的品牌或鋼筆的品牌等。
⑵接近他並表示希望聽到他關於該話題的意見,給他一個說話的機會。這樣,他一旦要說話表示自己的見解,就會張開交叉的雙臂。
⑶遞給他某樣東西,例如一支煙(在禁煙的場合可要多加注意),或者在現場比較容易拿過來的任何東西。
2.強化的雙臂交叉姿勢
將雙臂緊緊交叉在胸前,雙手緊握,給人一種強烈的內斂感覺,就是強化的雙臂交叉姿勢。使用這一姿勢的人,往往麵色沉凝冷峻,雙唇緊緊抿在一起,說話時,語調或者慷慨激昂,或者低沉,話語像是一字一句從口中蹦出來的。這是一種情緒高漲的手勢使用者在努力加以克製的表現,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爆發激烈衝突,甚至是肉搏。如果遇到這樣的交談對象,先別理會,讓他冷靜一下,或者幹脆走上前去,用坦誠的語言和動作,謹慎征求他的意見,以利問題的解決。
使用這種手勢的人,雙手握拳,表示他內心的情感比較強烈;雙臂交叉,置於胸前,表示他有一種防禦和抵製的傾向。因此,該姿勢有向兩個方麵轉化的可能,要麽對對方的觀點強烈抵製,堅決不接受,但又努力克製自己,不將這種思想形諸言語;要麽就如上麵所說,情緒最終爆發出來,導致對大家都不利的結局。
如果上述姿勢稍加改變,將雙手從雙臂下拿到上麵,並以雙手握住左右上臂,那說明此人的態度非常堅決,立場堅定,不易被說服,不會輕易改變方向。
如果將強化的雙臂交叉姿勢再加以改變,成為把手的四指插入腋窩下,而將大拇指高高翹起的姿勢,它所表示的基本含義是一種較為巧妙的、隱蔽的防禦姿勢。
例如,某些機關工作人員在有陌生人進入自己的辦公場所時,往往可能會擺出這樣的姿勢;但假如來人說自己是從比該機關更高一級的或更加要害、更有實權的單位來時,他就會放棄這樣的姿勢,使用比較謙和的有聲和無聲語言同來人交流。起初,他的姿勢表明自己具有優越感,不想輕易同他人交流,他也想借此表示自己是這裏的“主人”,有資格審視任何外來的人。他的手勢更加強了這一方麵的意味。當知道來人的真實情況後,也就無法擺用這種自傲的姿勢,他所能做的就隻有放棄了。
3.叉手手勢
叉手是一種與背手手勢有某種相似的身體語言,背手是將雙手置於背後再相握,叉手則是雙手交叉相扣,置於人的身體前部的腹部或小腹部。這種手勢與十指交叉的手勢也不相同:前者是以一隻手攥住另一手的手背或腕部;後者則是十個指頭交叉在一起,是指頭第三節(拇指的第二節)扣合在一起的手勢。
如果你看到有人這樣用手叉著腰部,其實說明他有某種不自信的心理總的來說,叉手手勢表示的意義是拘謹。正如我們所了解的,手的動作顯示人的思想和情緒狀態。人如果通過叉手,在一定程度上將腹部和胸部隱蔽起來,表現出防禦性的姿態,說明他有某種不自信的心理,與背手的動作一樣,這也是他控製自己的緊張、局促情緒的方式。在主席台上等待領獎的先進分子或等待裁判打分的運動員,也都會做出這樣的手勢。
有的人體語言學家認為,當兒童感到害怕、害羞或不安全的時候,他就會用一隻手拉住或握住母親的一隻手,這樣從心理上找到安全感和庇護感。到了成年以後,他仍要尋找一種安全的保障,因此就會用一隻手握住自己的另一隻手。這是兒童時期行為的孑遺。由於這種手勢表現了一種拘謹和封閉的特征,在受到批評時做出這一動作的人,經常被認為是不想接受批評意見的表示。
所以,在聽取上級意見時,應盡量避免這樣的手勢。
4.袖手手勢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袖手旁觀”,意思是將左右雙手分別交叉攏在右袖和左袖中,畏縮在一旁冷眼觀看,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意味,或者是看熱鬧的心理。這種動作常常使人想到袖起雙手,縮著腦袋,依偎在牆根下曬太陽的農民形象。因此,這種袖手的動作是不文雅的,有文化和教養的人,是不會使用這樣的手勢的。
這種袖手的動作通常還是封閉的、防禦的和消極的身體信號。
腕部與上臂的身體語言
1.腕部顯露的信息
腕部是連接人的手掌與胳膊下端的部位,現代人多在此佩帶手表或其他飾品,例如手鐲、手鏈等,也有比較少數的人在此部位文飾上各種圖案。前幾年曾有極少數男青年,用點燃的煙頭將腕部外側烙上幾個瘢痂,並在人前顯露出來,以此作為瀟灑和有男子漢氣概的表現。
此外,手表以戴在左手腕為常見,這符合大多數人的習慣,他們用右手做事,左手起輔助作用,在左手戴手表不妨礙做事。極少數人喜歡戴在右手上,他們或是一時來了興致,想嚐試一下這樣的戴法,或是標新立異而故意戴到右手上。總之,手表以戴在左手上為常,以戴在右手上為異。作為男性來說,手表的表麵以朝向外側即手背方向為常,這也表現了男性的開放、外向和不拘謹的特點。女性可以將表麵朝向內側,即手心的一側,這給人一種文雅、矜持和穩重的感覺。一般情況下,女性也可將表麵向外來戴,而男性絕少將表麵向內來戴。否則,這樣的男性會被認為是有某種女性化的傾向。
根據研究,顯露腕部柔軟細膩的皮膚,是大多數女性用以討人喜歡的一種方法。很久以來,西方人就有一種觀點,認為腕部是人體最容易引起異性喜歡的部位之一。在麵對麵的交談時,女人們喜歡讓自己所愛慕的異性看到她們的手掌和腕部。會吸煙的女性在吸煙時也經常故意顯露出她們的腕部,但那更多的是為了顯示一種優雅的姿勢。
2.扼腕產生的信息
扼腕就是以一手握另一隻手的腕部,多表示歎息、惋惜,中國古代經常使用“扼腕歎息”、“扼腕不止”等說法,表示的就是這樣的意思。
這種手勢也同人的自我控製意識有關。人的情緒十分激動時,手經常會有所動作。當人在內心感到歎惋時,為了控製手的動作,不至於做出出格的舉動來,手就不自覺地對手腕進行控製。這種“扼腕”的手勢就可以看做是該控製行為的外在表現。
3.握臂透露的信息
這是將一隻手臂伸直下垂,以另一隻手握住其肘部的手勢動作。緊握的手顯示了內心力量的堅決,也加強了該姿勢的牢固性。某些等候做牙科手術的病人、初次乘飛機的旅行者、法庭上的被告等麵臨緊張或威脅的人,經常使用這種姿勢(公訴人則經常表現出緊握雙拳、交叉雙臂或慷慨激昂的姿態)。有時,使用這一姿勢的人會伴有搭疊腳踝或腿部、左顧右盼的體勢,甚至會出現麵色變白、雙腿打顫的情況,這些都說明這是一種顯示緊張情緒的人體信號。
4.其他有關雙臂的身體語言
將雙臂高舉並左右擺動,或將雙臂伸直高舉過頭交叉搖動,表示歡樂、勝利或警告,這是雙臂可以做出的最高的動作。在情緒比較緊張時,人們也可能雙腳跳起,以配合手臂的動作。至於雙臂動作具體所表示的是哪一種心情,隻有配合麵部表情才可分辨,這就要借助於對麵部表情的觀察。歡樂時麵帶微笑,發出警告的表情時焦躁不安。運動員取得冠軍稱號後,雙手在頭上緊緊相握,這是模仿拳擊比賽中裁判握住優勝者的手高高舉起的動作,這一動作是在英語國家司空見慣的,它是表示勝利和歡快的雙臂動作。
在演講時,演講者將一臂高舉過頭,是配合演講內容以吸引聽眾注意的動作;在賽場上,運動員高舉雙臂是要求別人將球扔給自己的動作。後者還是投降的表示,但此時麵部表情是緊皺眉頭,同時頭部低垂。
有時還可以以雙臂的動作做出指令:舉起一隻胳膊提醒別人注意,然後將胳膊平伸指向一方,其含義則是“朝那邊去”。
手臂高舉過頭的另一常見動作是轉動手臂招呼別人“到這兒來集合”。右臂舉起,然後小臂平放,掌心向下,表示“前進”。交通警察就是側身對著運行車輛,用這一手勢讓其通過。
雙臂抱住頭頂是自我保護的動作,也是全世界通用的雙臂動作。犯人也常將雙手放在腦後,保持舉手投降的姿勢。還有一種用雙手交叉在腦後、抱住後腦勺的動作,這是雙手支撐頭部以求舒適的動作。在下級同上級或員工同老板談話時,前者最好不要使用這樣的手勢,否則,後者就會覺得對方對自己有厭倦情緒,心生惱怒。
人們有一種習慣,對於越是遠離頭部的身體部位,所投入的注意力越少。殊不知,人們的腿部動作以及雙腳也是豐富的信息源,能夠泄漏出人們內心的秘密。因為大部分人都對腿部和雙腳的動作不太關注,根本不會考慮掩飾或者偽裝這部分的身體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