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平安快樂的要訣(1)
字數:7645 加入書籤
戀上你看書網 630book ,最快更新人性的弱點最新章節!
1 永遠保持自我本色
卡耐基成功金言
1很多精神和心理方麵的問題,隱藏的病因往往就是他們不能保持自我。
2既然你我都有這麽多未加開發的潛能,那又何必擔心自己不像其他人呢。
3善用你的天賦,歸根究底,所有的藝術都是一種自我的體現。
住在北卡羅萊納州的愛迪絲·阿爾雷德太太曾給我寫過一封信。信中寫道:
我曾經是一個極為敏感而且羞怯的女孩,我長得太胖,兩頰豐滿。這使我看起來更胖,我的母親非常古板,她認為把衣服穿得太漂亮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如果衣服太合身容易撐破,不如做得寬大一點,她也讓我如此打扮。我從不參加任何聚會,也沒有什麽值得開心的事。上學後,我不參加同學們的任何活動,甚至連運動項目都不加入。我害羞至極,總感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長大後,我嫁給了一位比我大幾歲的先生,但我還是沒有任何改變。我丈夫的家是一個穩重而自信的家庭。我想像他們一樣充滿自信,但就是做不到。我努力地模仿他們,也總是不能如願。他們曾幾次嚐試著幫我突破自己,卻總是適得其反,把我推到了更糟的處境。我越來越緊張易怒,害怕見到任何朋友。甚至一聽到門鈴聲我都會驚慌!後來我徹底失敗了!我對自己很清楚,隻是害怕有一天丈夫會發現真相,所以每次在公共場合,我都盡量顯得開心一點,有時裝得過了頭。我知道自己表現得過度,因為事情過後的幾天裏我都會累得半死。最後,我實在懷疑自己是否還有繼續生存的必要,於是我便想到自殺。
那麽,是什麽事情改變了這位幾乎想自殺的婦人呢?
隻是一句偶然的話。愛迪絲太太繼續寫道:
改變我一生的隻是偶然的一句話。有一天,婆婆和我談到她是如何教育子女時說:“不論遇到什麽事情,我都堅持讓他們保持自我本色……”
“保持自我本色!”這幾個字就像一道靈光閃過腦際,我發現所有的不幸都起源於我把自己套入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模式中。
一夜之間,我改變了!我開始保持自我本色。我努力研究自己的個性,認清自己,並找出自己的優點。我學會了怎樣配色以及選擇衣服樣式,以穿出自己的品位。我主動結交朋友。我參加了一個團體——開始隻是一個小團體——當他們請我主持某項活動時,我很害怕。不過每當我上台的時候,都得到了更多的勇氣。這是一段相當漫長的過程——但現在我比過去快樂很多。當我教育自己的兒女時,我一定會把這些曆經苦難才學到的教訓告訴他們:無論發生什麽事,永遠都要保持自我本色。
“保持自我本色”這個問題,“與人類曆史一樣久遠了”。詹姆斯·戈登·基爾凱醫生指出,“這是全人類的問題”。很多人在精神、心理方麵的問題,隱藏的病因往往就是他們不能保持自我。安吉羅·派屈寫過13本書,並發表了幾千篇有關兒童訓練的文章,他曾說過:“一個人最糟糕的是不能成為自己,不能在身心中保持自我。”
這種模仿他人的現象在好萊塢相當嚴重。好萊塢著名的導演山姆·伍德曾說過,最令他頭痛的事,就是幫助年輕演員克服不能“保持自我”這個問題。他們每個人都想成為二流的拉娜·特勒斯或三流的克拉克·蓋博,“觀眾已嚐過那種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誡他們,“他們現在需要更新鮮的。”
山姆·伍德在導演《別了,希普斯先生》和《戰地鍾聲》等名片前,從事房地產業很多年,因此,他培養自己擁有了一種銷售員的個性。他認為,商界中的許多規則在電影界也完全適用。完全模仿別人絕對會一事無成。“經驗告訴我,”山姆·伍德說,“盡量不錄用那些模仿他人的演員,這是最保險的。”
保羅·伯恩頓是一家石油公司的人事主任。我問過他,求職者所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麽?
他麵試過的人超過6000人,並寫過一本《求職的六大技巧》,所以對這個問題他應該知道得很清楚。
他回答我說:“求職者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不能保持自我。他們常常不能坦誠地回答問題,而隻想說出自己認為你想聽的答案。”但那一點用也沒有,因為沒有人願意聽那些不真實的、虛偽的東西。
我知道一位公共汽車駕駛員的女兒,她很辛苦才學到這個教訓。她想當一名歌星,不幸的是,她長得不好看,嘴巴太大,還長著暴牙。她第一次在新澤西的一家夜總會裏公開演唱時,一直想用上唇遮住牙齒,她企圖讓自己看來顯得高雅一些,結果卻把自己弄得狼狽不堪,這樣繼續下去,那她就注定要失敗了。
幸好當晚在座的一位男士認為她很有歌唱的天分,很直率地對她說:“我看了你的表演,也看得出來你想掩飾什麽,你覺得你的牙齒很難看?”
女孩聽了覺得很難堪,不過那個人還是繼續說了下去,“暴牙又怎麽樣?那又不犯罪!不要試圖去掩飾它,張開嘴就唱,你越是不以為然,聽眾就會越愛你。而且,這些你現在引以為恥的暴牙,將來可能就會給你帶來財富!”
這個女孩叫凱絲·達萊,她接受了這個人的建議,把暴牙的事拋諸腦後。從那以後,她隻把注意力集中在觀眾的身上,並開懷盡情地演唱,後來成為電影和電台中走紅的頂尖歌星。現在,別的歌星倒想來模仿她了。
威廉·詹姆斯曾說過:“一般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過10%,而大部分人還不太了解自己有哪些才能。與我們應該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實還有一半以上是未被喚醒的。我們隻運用了身心資源的一小部分。人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設定的限製中,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資源,卻常常不能成功地運用它們。”
既然你我都有這麽多未加開發的潛能,那又何必擔心自己不像其他人呢。你在這個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既然以前沒有像你一樣的人,那以後也不會有。遺傳學告訴我們,你是由父親和母親各自的23條染色體組合而成,這46條染色體決定了你的遺傳基因,每條染色體中有數百個基因,任何單一的基因都足以改變你的一生。事實上,人類生命的形成真的是一種令人敬畏的奧妙。
我很有資格談這個主題,因為我自己有過深切的體會,而且是一次痛苦而昂貴的經曆。當我從密蘇裏州的玉米田來到紐約的時候,我報名加入了美國戲劇學院。我向往成為一位演員。當時,我有個自作聰明的主意——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這麽簡單易行的道理,真搞不懂為什麽別人會想不到。這個主意是:好好地研究當時的幾位名演員,把他們的優點集合起來變成我自己的。多蠢啊!這種想法害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去模仿別人,最後發現我學不了任何人,我隻能成為我自己。
這樣的慘痛的教訓總該讓我一輩子不去模仿別人了吧!
但是,不,我實在是太愚蠢了,我得再經曆另外一次痛苦。幾年後,我寫了一本有關公眾演說的書。我又有同樣愚蠢的想法,就是想借用其他書的一些主意,匯編成一本書,一本包羅萬象的書。於是我弄來了一批有關公眾演說的書,花了一年的時間去吸收他們的想法,變成自己的文章。最後,我發現自己又當了一次傻瓜。把別人的想法變成自己的文章,隻會把文章弄得枯燥而乏味,不會有人去讀。於是我把這一年的工作成果全都丟進了廢紙簍裏,從頭再來。
做你自己!這也是美國的作曲家歐文·柏林給後輩作曲家喬治·格希文的忠告。柏林與格希文第一次會麵的時候,柏林已經聲譽卓著,而格希文還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作曲家。柏林很欣賞他的才華,以格希文所能賺的3倍薪水聘請他做音樂秘書。但柏林同時還勸告格希文:“不要接受這份工作,如果接受了,你最多隻能成為歐文·柏林第二。如果你能堅持下去,有一天,你定會成為第一流的格希文。”
格希文接受了忠告,並逐漸成為當代極有貢獻的美國作曲家。
查理·卓別林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都曾學到這個教訓,而且多數人都得先付出代價。
卓別林開始拍片的時候,導演要他模仿當時著名的影星,結果他一事無成,直到他開始成為自己,才漸漸成功。
鮑勃·霍伯也有類似的經驗,他以前有許多年都在按別人的風格唱歌跳舞,直到他發揮了自己的才能才真正地走紅。
當瑪麗·馬克布萊德第一次上電台時,她試著去模仿一位愛爾蘭的明星,但沒有成功。直到她以本來麵目:一位從密蘇裏州來的鄉村姑娘的身份亮相,最後才成為紐約市最紅的播音明星。
吉瑞·奧特利一直都想改掉自己的德州口音,打扮得像個城市人,還對外宣稱自己是紐約人,結果隻能招致別人在背後訕笑。後來他重拾三弦琴,演唱鄉村歌曲,最終奠定了他在影片及廣播中最受歡迎的牛仔形象。
在這個世界上,你是一個嶄新的個體,為此而高興吧!
善用你的天賦,歸根究底,所有的藝術都是一種自我的體現。你隻能唱你自己的歌、畫你自己的畫。你的經驗、環境已經遺傳並造就了你。不管好壞,你隻需好好地經營自己的小花園;不論好壞,你隻要在生命的管弦樂中演奏好屬於自己的一件樂器。
愛默生在他的短文《自我信賴》中說過:“一個人總有一天會明白,嫉妒是沒有用的,模仿他人無異於自殺。因為不論好壞,人隻有自己才能夠幫助自己,隻有耕種自己的田地,才能收獲自家的玉米。上天賦予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隻有當你自己努力嚐試並運用時,才知道這份能力到底是什麽。”
另一位詩人道格拉斯·馬洛奇如是說:
如果你不能成為山巔上一棵挺拔的鬆樹,
就做一棵山穀中的灌木吧!
但要做一棵溪邊最好的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參天大樹,
那就做一片灌木叢林吧!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叢灌木,
何妨就做一棵小草,給道路帶來一點生氣!
成敗不在於大小——
隻在於你是否已竭盡所能。
想要平安快樂,切勿模仿他人,發現自我,保持自我本色吧!
小結:
1你在這個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既然以前沒有像你一樣的人,那以後也不會有。
2一般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過10%,而大部分人還不太了解自己有些什麽才能。與我們應該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實還有一半以上是未被喚醒的。我們隻運用了身心資源的一小部分。
3一個人總有一天會明白,嫉妒是沒有用的,模仿他人無異於自殺。
4上天賦予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隻有當你自己努力嚐試並運用時,才知道這份能力到底是什麽。
2 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卡耐基成功金言
1當我們在做一些有興趣也很令人興奮的事情時,很少感到疲倦。
2我們的疲勞通常不是由於工作,而是由於憂慮、緊張和不快。
3心理因素通常會比體力勞動更容易使人感覺疲勞,這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了。
整天讓我們暈頭轉向的,並不是繁重的工作,而是我們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工作,應該先做什麽工作。
下麵有4種工作習慣是經過專門的檢驗,並被證實行之有效的良好習慣:
第一種:將你桌上所有的紙張都收拾好,隻留下你正要處理的問題。
芝加哥西北鐵路公司的董事長羅南·威廉士說:“一個桌子上堆滿很多文件的人,如果把他的桌子清理一下,隻留下手上正要處理的文件,那麽,他就會發現自己的工作更容易,也更實在。我稱之為‘料理家務’,這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第一步。”
著名的詩人波浦曾寫過:“秩序,是天國的第一條法則。”
“講究秩序”也應該成為做生意的第一條法則。現實當中是否如此呢?
普通的生意人,桌子上都堆滿了甚至幾個星期都不會看一眼的文件。僅僅是桌上的那些還沒有回的信、報告以及備忘錄等,就足以讓人心煩意亂、精神緊張了。
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醫學院教授約翰·史托克博士曾在美國的醫藥學會全國大會上宣讀過一篇論文,名字叫《生理疾病所導致的心理並發症》。在論文中,史托克博士列出了11種心理狀況,其中一種是:“一種必要或是不得不這樣做的感覺,好像必須要做完的事情,永遠也做不完。”
清理桌子、作各種決定等,這些都是最基本的事情,怎樣才能幫你避免那些沉重的、“必須做卻永遠也做不完”的感覺呢?
著名心理治療家威廉·桑德爾博士便采用了這種簡單的辦法,使一個病人免於精神崩潰。這個病人是芝加哥的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他剛到桑德爾博士的診所就診時,感覺非常緊張,而且很憂慮。他知道自己很可能會精神崩潰,但他不能辭去工作。所以,他需要別人的幫助。
“當這個人正在跟我講述他的問題時,”桑德爾博士說,“突然,我的電話鈴尖銳地響了起來,那是醫院打來的電話。我沒有和電話中的對方多討論什麽,當場就給對方作了一個回答。我總是盡可能當場解決問題的。我剛掛上電話,鈴聲又響了。這次這個電話也是一件很緊迫的事情,我卻隻花了一點時間和對方討論。而第三次打來的電話,是我的一個同事,他為一個重病人詢問我的意見。在我和他討論完之後,轉過身想向我的病人道歉時,他臉上的表情卻完全變了,顯得非常開心。”
“不必道歉了,大夫,”這個病人對桑德爾說,“在剛才的那10分鍾裏,我想我已經知道我的問題出在哪裏了。現在我要回我的辦公室,改掉我的工作習慣……”
“可是,在我臨走前,你能不能讓我看看你的桌子呢?”
桑德爾博士打開了他辦公桌的幾個抽屜,裏麵全都是空的,隻放了一些文具。
那個病人又說:“請你告訴我,你沒有辦完的事情都放在哪裏呢?”
“都做完了。”桑德爾說。
“那你那些還沒有回的信件放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