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索要官職
字數:6779 加入書籤
說起李退兵陝西,這其中倒還有一些緣由。李之所以要退兵會西涼一帶,倒不是因為塢城被益州大軍攻破,這個決定是他和郭汜兩個人一同做出來的。幾天前,李還有郭汜被劉宇打敗,帶著手下的殘兵敗將們一路逃離長安,在還沒有到達塢的時候,李就已經派遣手下人火速帶著信件去追趕已經前往武功阻擋益州大軍的樊稠。畢竟如今西涼的兵馬大部分都在樊稠的手中,如果單憑樊稠一個人的話,根本就不可能擋住二十萬益州大軍,所以與其讓那八萬大軍去送死,還不如馬上將他們召回來,重新整頓之後,再徐圖良策。
樊稠接到李的告急文書的時候,他的大軍距離武功也不過還有百餘裏的路程,他本來已經打算要和益州軍決一死戰的,但誰想到這邊還沒有開打,自己家的後院就已經先著了火,不得已,他隻好帶著手下的八萬大軍火速的趕回塢和李的殘兵敗將會和。西涼的大軍大多數都是騎兵部隊,所以樊稠隻花了不到兩天的功夫就趕到了塢,等他和李還有郭汜見了麵之後,這三個人就開始商量今後自己這些人到底要何去何從。
李他們三個人在董卓還活著的時候都是董卓的手下,在董卓死後,他們又一起在賈詡的獻計之下起兵攻打長安,不管從哪一個方麵來講,他們三個人都是拴在一條繩子上地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誰也別想單獨置身於事外。不過即便是一條繩子上地螞蚱,李三個人卻並不是真的一條心,他們三個人事實上完全是三種不同的性格。李和郭汜都屬於那種心機深沉的人。有所不同地是,李比起郭汜要更加陰狠一些,至於樊稠,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武將,他沒有太深的心機,在作戰的時候也沒有什麽好的謀略,他最到的優點就是勇猛而已。
在原來的董卓軍中,將軍之間也同樣有著各自的派係,李和郭汜因為在一些地方比較相像,所以他們兩個人走的就要更近一些。而張濟比較欣賞樊稠的那種直來直去地性格。所以他們兩個人可算得上是有著不錯交情地朋友,至於說董卓的義子呂布,則是自己另起爐灶,因為心性高傲,所以他並沒有意思與這兩方人中的任何一方交好,在他看來,董卓手下的這四健將都是不值一提的。正因為有這樣的偏見,呂布在麵對李大軍的時候才會一敗塗地。
既然李他們三個人之間並不屬於一個派係,那麽他們之間自然就會產生意見上的衝突。李和郭汜都主張帶領大軍回轉陝西。隨便找個郡縣所在,劃地割據以自守,比如說安定郡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而樊稠則是極力主張帶領大軍前往並州投靠原來地同伴張濟!可他的這個提議馬上遭到了李還有郭汜他們兩個人的一致反對。
事實上,從眼前的形勢來看,投奔張濟應該是最好的選擇。一來。張濟手中地地盤可是一州之地,雖然說並州在這些年因為鮮卑部落地不斷進犯。境內的一些郡縣接連被少數民族占去,但如今地並州境內卻依然有著三個大郡,這三個郡不管哪一個郡都比安定要強的多。第二,並州的張濟本就是四健將中的一員,雖然和李還有郭汜的交情比不上和樊稠那麽深,但大家都是董卓手下的兵,戰友之間總還是有著較深的感情的,如果去並州的話,相信張濟不會虧待李他們。第三,並州從當年劃到張濟的手中,到現在為止,已經有將近一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中,張濟已經將並州的情況理順,並在謀士魏信的幫助下成功的在並州站穩了腳跟,如果去投靠他的話,無疑是有了一個強大的靠山。
但這麽多的好處卻依然不能打動李還有郭汜,其實原因說起來很簡單,李還有郭汜兩個人對張濟現在的情況十分的嫉妒!他們都曾經是董卓手下的親信將領,張濟從追隨董卓到現在,所立下的功勞也一點都不比他們這些人多,可為什麽他張濟就能夠被封到並州,成為一州之主,如今更是一方不容被忽視的諸侯割據勢力,而自己這些人卻要落得個被人追殺,漂泊無依的下場!所謂寧為雞頭不為鳳尾,李他們就算是到安定小郡,也不想去看張濟的臉色行事。
其實李他們的這種想法是毫無道理可言的,當初董卓將張濟封為並州牧,讓他到上黨郡就任的時候,李這些人可都是為張濟感到不值得,雖然沒有為這件事感到傷心,但他們普遍都不看好張濟日後的前途。畢竟當時董卓的權勢如日中天,留在長安,留在董卓身邊的話,就有無數的機會能夠獲得高官顯爵,而去了那山高皇帝遠的並州,恐怕以後一輩子都會呆在那裏直到老死把!所以李他們看到張濟離開長安,心中隻有惋惜,可沒有一點的羨慕。
董卓並不是個對自己的手下吝嗇的人,他的做人原則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隻要自己這邊能夠有榮華富貴,那自己的這些手下們就算是隻能喝上一口湯,也夠他們享用一陣子。如果李他們開口說希望能夠離開長安去放外任,董卓肯定會滿足他們的要求,讓他們成為一方的封疆大吏,不過李他們認為跟著董卓在朝廷中,日後自然有自己的榮華富貴,如果去地方的話,雖然能夠自由一些,但最終還是不如留在中央方便。可誰都沒有想到,看似難以抵敵的董卓竟然那麽輕易的就被王允還有呂布這兩個人給殺死了。失去了保護傘地李等人一下子由董卓身邊前途不可限量地紅人變成了無枝可依的叛逆。被中央政府所通緝,而原本被看作是苦差事的外放,如今卻成了張濟能夠獨占一方,安身立命的根本!看著張濟如今在並州混地風生水起。試問李還有郭汜他們的心中怎麽可能能夠平衡!也就是因為這種好麵子的理由,讓李他們兩人堅決反對樊稠提出的意見。
樊稠是個粗人,他之所以提議大軍去投靠張濟,事實上也並不是因為他看出了什麽長遠的好處之類的東西,他隻是從眼下的局勢做出了他自己認為最為正確的分析,說起關係的話,樊稠和張濟的關係比起李他們兩個來要好得多,所以樊稠並沒有那種對張濟地抵製心理。如果李還有郭汜兩個人在反對樊稠地意見的時候,理由能夠充分一些的話,以樊稠這個人的性格來說。他也不會很堅持自己的看法。畢竟他隻是一個猛將,對於這些摻雜了太多考量的東西本就沒有太多的興趣,但李還有郭汜的反對是十分粗暴的,他們甚至並沒有任何地理由!
這樣的行徑讓樊稠感到十分的不愉快,他雖然是個粗人,但粗人不代表他沒有自己的堅持,李的態度讓樊稠感到自己受到了極大地侮辱,他心中對李地不滿也就就此升級。一般的說來,性格直爽地人一旦對某一件事執著起來的話。那就好像是鑽進了牛角尖,他們會一直沿著自己認定的那條路走下去,哪怕是到最後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樊稠這個時侯就犯了牛脾氣,你李不是反對去張濟那裏嗎?那我偏偏就要堅持去張濟那裏!樊稠這個時候的所作所為就已經有了一些賭氣的性質,但就是這種賭氣式的行為。讓李還有郭汜對他動了殺機。
本來在一開始舉兵的時候。李他們三個人手中的兵馬數目是差不多的,真正算起來的話。李還有郭汜手中的兵馬比起樊稠都要多那麽一點。不過在長安一戰之後,這個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首先是李還有郭汜留在長安城中的三萬多人馬被劉宇一舉擊潰。這三萬人馬可是李還有郭汜軍中的精銳。別看樊稠帶的人多,但那八萬大軍之中,除了樊稠手下的精銳盡出以外,李還有郭汜的精銳部隊卻都隻去了三分之一。李這兩個人精得很,他們不會一口氣把自己所有的底牌全部都壓上去的,更何況這次阻截益州大軍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場送死戰爭。
哪知道劉宇出乎預料的直接向長安發動奇襲,益州軍強大的實力,使得李還有郭汜的精銳部隊幾乎全滅,如今樊稠雖然帶著八萬大軍回來了,但李兩個人對於部隊的掌握可就遠遠不如從前了。當然,樊稠這次領兵抵禦益州兵馬,並借著這個機會掌握了八萬大軍的兵權,這一點也是讓李和郭汜感到極為忌憚的地方。西涼的兵馬並不是由李他們一手操練起來的,這支部隊從組建到開赴戰場,前前後後也不過才短短的不到十天的時間,所以這些西涼人對於李他們三個人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沒有什麽太深的感情,他們不會為了什麽所謂的忠義而放棄自己的性命,可以說,這八萬大軍,除了其中屬於是李郭汜心腹精銳的總共兩萬人之外,其他的六萬人,一半是樊稠自己的嫡係部隊,而另外一半則是隻知道將手握令牌,執掌兵權的人的話當做命令的部隊,換言之,這六萬人如今都聽樊稠的招呼。
在轉移問題上意見不統一,塢中缺乏糧草,大軍在塢根本就不可能久駐,益州大軍在距離塢不遠的地方虎視眈眈,而塢中一半以上的兵馬都在聽從樊稠的命令,這一切都決定了李兩人必須要除掉樊稠才能實現自己的計劃!李不是良善之輩,而郭汜也不是心軟之人,於是一場針對樊稠的陰謀就此展開。
作為當事人之一的樊稠這個時侯還蒙在鼓裏。樊稠是個直性子的人,他做什麽事情根本就不會去考慮太多的事情。當初董卓就是看中了樊稠勇猛而且性子直,不會耍小心眼這一點才重用了樊稠。所以他當然也不會去教導樊稠如何才能夠學會勾心鬥角了。就在樊稠還在為這些日子與李他們鬧得不愉快而感到稍稍有些後悔地時候。李他們誅殺樊稠地計劃卻已經準備完成,就這樣,在一天被叫去商討大事的樊稠,剛進入李的府邸。就被埋伏的士兵砍成了肉泥。
樊稠一死,李馬上就和郭汜聯手,瓜分了原本屬於樊稠地那一部分人馬,部分忠心於樊稠的士兵都被毫不留情的斬殺,通過這一係列的血腥手段,李和郭汜終於達到了他們的目的,西涼軍再次被他們整合起來,至少在表麵上看來,這將近十萬人馬又再一次具有了戰鬥力。可有戰鬥力不代表就需要去戰鬥,在部隊剛剛恢複了一點元氣之後。李馬上就下令。全軍向西撤退,目的地就是位於陝西一帶的安定郡!
李大概不知道,就在他們的大軍離開塢的時候,益州地二十萬大軍事實上已經快要將塢包圍起來了!元戎部隊地投石機已經將方位校準,隻要當時孫琳一聲令下,數以千計的巨石就會在頃刻間灑落到西涼兵馬的頭上。不過孫琳最終還是沒有這樣做,她傳下了命令,所有的兵馬都不能夠輕舉妄動,就在這個命令的約束下。李的這三萬兵馬才能夠有驚無險的穿過益州軍幾乎已經形成了的包圍圈,向安定方向逃去。
孫琳之所以會放走李,當然不是因為她有什麽惻隱之心,而是因為目前的形式,還是需要有像李這樣地身上已經背負著大漢叛逆字樣的勢力存在。狡兔死。走狗烹。隻有保留一些難以成就什麽氣候,卻又不太好對付的勢力。才能夠真正的確保自己家族的最大地利益,而且在現在朝局還如此地混亂的情況下,最好能夠給那些閑地無事總想著在內部做出一些文章的人找一些事情做,否則的話,益州恐怕會陷入到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去。
事實很快就證明,孫琳所作出的選擇是十分正確的。當漢獻帝還有朝廷中的那些文武大臣們聽說李的兵馬已經被益州軍從塢擊退的時候,他們都不約而同的鬆了一口氣,畢竟當初嚇得自己心驚肉跳的人,如今已經不能夠再對自己形成什麽威脅,這無論如何也都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不過李隻不過是退走,據劉宇的說法,李在退走的時候,他所帶領的那些兵馬卻並沒有出現太多的損傷,也就是說,有大概十萬人左右的兵馬還在李的控製之下,這就未免讓漢獻帝還有那些大臣們感到十分的鬱悶了,誰也不希望在身邊留下一個隨時可能出來報複的野狼。
但如今說這些也沒有什麽用處,李畢竟是人家益州打敗的,雖然在退走的時候沒有受到嚴重的損失,可也不能單憑這一點就抹殺掉益州軍的戰功,所以不管是長安陣營一方,還是益州陣營這一方,都沒有對這件事情做出反對的表示。漢獻帝也深知這其中的奧妙,所以他在聽完了劉宇的話之後,連連點頭讚許道:“皇叔不愧是我大漢第一名將!李惡賊當初如此猖狂,這次也被皇叔擊敗,皇叔的功勞真可謂是充塞寰宇之中了!朕一定要好好賞賜皇叔!”
劉宇聽著劉協這飽含著感激的話語,不由得笑了一笑說道:“陛下,微臣這次之所以能夠成功,無非是借助陛下的威勢而已!若說是此戰首功的話,陛下之功才是首功,我等做臣子的不過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心力罷了!”這話說得漢獻帝的心中十分的高興。不管他對劉宇是否有著很深的成見,但不可否認,劉宇剛才所說的話確實是讓漢獻帝的心中感到十分的舒服,高興之餘,漢獻帝倒是還沒有忘記要謙虛一下,就聽他說道:“皇叔真是過謙了,朕自即位以來,上不能保全我漢室社稷江山,下不能護佑我漢家黎民百姓,像朕這等無德之君,又豈能有什麽威勢!”
“看來這個劉協還是有點自知之明嘛!”劉宇在心中嘀咕了一句,但他嘴上卻說道:“陛下從小就聰慧過人,先帝就曾經不止一次的向微臣說起,說日後若有人能夠重新興旺漢室的話,那一定就非陛下莫屬!前段日子陛下隻因為是受到了董卓逆賊的脅迫,有治國之才卻不能發揮而已,如今逆賊都一一伏誅,陛下也正好展開自己的宏圖偉業啊!”
漢獻帝被劉宇的一句宏圖偉業弄得心動不已,他心中這個時侯也有些拿不準,難道皇叔真的沒有反心?他真的是想要幫助我重新將大漢社稷帶向中興?劉協不敢相信這個可能性,但他從心底不願排出這種可能性。當然,劉協這個時侯還是要繼續謙虛下去的,畢竟劉宇帶兵將李趕走這件事知道的人很多,劉協就是再想出風頭,也不會傻到在這件事情上多作文章。“朕實在是不敢當明君這個稱號!”劉協一臉真誠的說道:“而皇叔卻是當初就被先皇當著朝中百官讚為大漢之棟梁的人!如今社稷幾次危難,都是皇叔力挽狂瀾,所以朕還是要賞賜皇叔的!”
劉協這話一出口,劉宇的臉上就露出一絲笑容,緊接著他就說到:“臣實在是不敢當此功勞,不過這次剿滅亂黨,臣的這些屬下們實在是出了不少的力氣,他們也都是忠心耿耿為我大漢效力之人,陛下如果想要獎賞的話,那就請獎賞這些人,也好向天下人表明陛下是個能夠知人用人的明君!也是個愛護忠臣的明君!”
劉宇這一番話說得冠冕堂皇,但劉協還有黃婉等人卻都已經聽出了劉宇話中的言外之意,他費了這半天的功夫,所想要的,就是要替他的這些手下們討得更高的官職!這一手實在是高明!黃婉這個時侯也不得不承認,自己開始的時候是小看了劉宇的本事!在這個時候,拿出為手下人討官這麽一個手段,就足以說明劉宇的政治手段了。
驅逐李,這件事無論從那個方麵來說,都應該是劉宇的功勞,說這場戰鬥是依靠漢獻帝的君威,這純屬是阿諛奉承之言,要是劉協的君威那麽管用的話,當初就不會頭痛的想要開宮門投降了!至於說這場勝利是自己手下們的功勞,這點雖說不是沒有道理,但從漢朝慣例的角度來看,手下的人立下了功勳,做主帥的在功勞簿上依然是要占據戰功的主要部分,所以如果要針對這場勝利進行論功行賞的話,最大的贏家就是劉宇。
可問題是,劉宇如今在爵位上來說是蜀王,在官職上來說,是天下兵馬大將軍!這兩項都已經是漢朝能夠加封的最高層的官爵了,所謂位不過封王,被封為王爵,就是身為臣子所能得到的最高的封賞了!畢竟王爺再稍微向上一點點,就是皇帝的龍椅了。所以如果按照慣例主要賞賜劉宇的話,那最多不過是用珍奇古玩之類的東西來對劉宇進行物質獎勵了!劉協還有黃婉他們一開始就是這樣,同時已經做好了這樣的打算。畢竟這是最為合適的打算。
不過劉宇剛才東拉西扯的一通話,將劉協繞進了圈套中,讓劉協不得不開始考慮是不是應該滿足劉宇的要求加封他手下官員的這個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