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節:戰略大轉移

字數:4876   加入書籤

A+A-




    三天,僅僅隻是三天時間,擁有數十萬軍隊的台灣地區政府,在日本軍隊的攻擊之下,就土崩瓦解了。

    這種超級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至少是超出了中央政府的預期。

    盡管這些年來,隨著中央政府的一係列惠台政策的出台和穩步實施,台海地區的軍事對峙有了明顯緩和,台灣軍隊對於國外先進武器的購買,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盡管如此,從某些長遠發展戰略考慮,中央政府對於台灣地區向國外購買先進武器的尺度,有了明顯放寬,這種考量一方麵是因為台灣地區防務還沒有劃歸由中央政府統一部署的情況下,台灣地區的防務還需要台灣地區自行解決,至少,要保證一定的軍備水平,對菲律賓等國家,擁有一定的軍事威懾力,否者,一旦菲律賓等國家插手西沙群島時,中國政府將陷入比較被動的局麵。另一方麵,台灣地區軍隊,向國外購買一定數量的先進武器,也是拓展中央政府接收和接觸外國先進武器的一個途徑。

    台灣地區軍隊,在這種宏觀調控之下,從某些方麵講,在整個亞洲地區,還是擁有一定的實力的。

    在台海局勢緊張時,中央軍委製定的解放台灣的作戰計劃中,明確標明一旦在台海地區發生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必須在七天之內完成對台灣島的占領,也就是說,以台灣地區軍隊的實力,是可以在各種飽和攻擊之下,支持七天的。日本海陸空三軍,居然隻是用了三天時間,就完成了對台灣島大部分地區的占領,取得奪島戰爭的勝利,這種高效性,以及這種高效率背後顯示的某種實力因素,不得不讓中國軍隊高層,對日本國軍隊戰力,重新做一個估評。

    原來,在連續幾次偷襲中,擊沉中國海軍四個航母編隊,並不是什麽偶然的勝利,而是日本海軍以及日本軍隊整體戰力的直接體現。

    連勝文和政府官員,在台北市陷入日本軍隊合圍之前,就已經在軍隊的保護下,通過秘密渠道,流亡到了中國大陸,在福建省上岸之後,由中央政府專機直接接到了北京。

    李紹勳在連勝文抵達北京之後,第一時間率領著中央政府的幾個常委,集體接見了連勝文。衝內心裏來講,對於連勝文選擇帶領自己的政府官員,在流亡地點的選擇上,首先想到北京,這一看似不經意實際上意義深刻的舉動,讓李紹勳很欣賞,也很讚同。畢竟,從某些方麵來說,這是一種深明大義有著強烈民族氣節的直接體現。

    就在李紹勳接見連勝文的同時,台灣地區在日本人和軍隊的扶持下,產生了新的領導機構。在這個新的領導機構中,民?進黨控製和掌握了台灣地區政府所有的政府的主要部門。相反,留守在台灣的國民黨人,在這個臨時傀儡政府中,擔任職務的人並不多。

    新成立的政府下達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命令整個台灣地區的軍隊,放下手中的武器,向日本軍隊投降並接受整編。

    接到這道命令後,高雄、新竹和基隆地區的台灣軍隊,執行了這道命令。而台中和澎湖列島和金馬地區的台灣守軍,拒絕執行這道命令。而是拿起手中的武器,麵對武裝到牙齒的日本軍隊,進行著頑強的抵抗。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在日本軍隊完成了對台灣全島的占領之後,依然還有激烈程度不同的槍聲不斷響起。

    在接見連勝文之後不久,中央政府下達了作戰命令,命令附件炎和地區軍隊做好戰鬥準備,隨時向台灣地區發動登陸作戰,一舉解放台灣全島。

    但是,這道命令,很快就被另一場意外給打斷了。

    印度國向中國和巴基斯坦國同時宣戰了。

    對於印度人的舉動,中國政府早有預料,對於這種象征性大於實際意義的行為,中國政府並沒太當回事。但是,在印度人宣布這道通告之後,日本國也隨之對中國和巴基斯坦國宣戰了。原本並不希望戰爭局勢擴大化,沒想到,還是擴大了。

    日印走到了一起,美國人會怎麽幹?

    中國政府遲遲不做表態,就是想看一下美國人的態度。但是,這一次,美國人的表現極為反常。他們並沒有第一時間跳出來對這一事件發表任何評論。而是以一句亞洲人的事情亞洲人自己解決,把自己抽身事外了。

    一直以來擔心得局麵終於還是發生了。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的戰略考量一直是避免戰爭的發生,即便是發生了戰爭,也要將戰爭規模控製和限定在一定範圍之內,決不允許擴大化。萬一發生了某種不可控製的原因,逼迫戰爭擴大,那最好的結局就是拉著美國人一塊打。決不允許美國人置身事外,大發戰爭橫財,讓美國人再次要靠戰爭,重新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麵。

    但是這一次,美國人再背後跳動了日印兩國對中國的戰爭,自己卻脫身事外,坐等著中國在戰爭中蒙受巨大的財力和人力損失後,重新奪回世界第一的寶座。這種險惡用心從眼前的局勢看,美國人似乎得逞了。

    如何打亂美國人的如意算盤,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了。

    就在日印對中國和巴基斯坦國宣戰之後不到兩天時間,朝鮮人民共和國,依據《中朝友好條約》,對日印兩國宣戰了。

    戰爭,在某種不知名的神秘力量的推動之下,有發揮著滾雪球的效應。

    朝鮮人加入了戰爭,韓國人怎麽辦?世界的眼光投向了東北亞半島。

    這一次,韓國人真的很難辦。

    從實力對比上講,選擇加入日印陣營是一種必然,但是,從民族感情上來說,和日本人建立軍事聯盟關係,又是韓國國民最不願意接受和看到的。

    這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這一次,日本人似乎並不想將韓國人逼迫得太緊。在朝鮮人民共和國宣布參戰的第二天,日本人的兩支“十二十二”聯合艦隊,跨越日本海,越過韓國人的軍事防區,向朝鮮鹹興和清津兩個地區,發動了進攻。

    雖說朝鮮人民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是,在處於武器裝備占有絕對優勢的日本軍隊麵前,朝鮮人民軍在付出了極大地傷亡之後,依然沒有實現對日本軍隊的攔截,看著日本軍隊從兩個方向同時登陸,向自己的國境內挺進。

    一個星期的時間內,日本陸軍在空軍的大力支援下,每天以一百公裏的速度向朝鮮國國境推進,當日本人的先頭部隊抵達朝鮮人民共和國首都平壤時,朝鮮人民軍空軍已經全部被殲滅,陸軍損失了70%的軍隊,朝鮮人民軍海軍的北方艦隊,所有的戰艦,也被日本海軍炸沉在朝鮮沿岸的各個水域。

    朝鮮方麵的求援電,一封接一封地向北京飛,雖然中國政府已經明確表明要出兵朝鮮,但是,除了沈陽軍區的部隊有了一些調動之外,其他的部隊,似乎根本沒有什麽動靜。

    當朝鮮人質問原因時,中國政府隻是用一句話回答了,交通問題!

    各個高速公路縱橫交錯。省級公路連通了鄉鎮級,鐵路特別是高速鐵路建設對年,早已形成了五橫七縱的鐵路交通網,中國人怎麽會說因為運輸問題而使得救援部隊遲遲不見動靜呢?他們是不是在推諉?!

    其實,朝鮮人這一次實際上真的誤解了中國政府的誠意。

    麵對各種不利形勢,中央政府一麵下達了作戰命令,一麵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實施著一場場麵宏大的大轉移。

    許多軍工生產廠、科研機構和戰略物資,正夜以繼日地向中國中西部和西南山區轉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三線建設形成的各種基礎設施,被重新清理和廣泛使用了。

    從日本人的進攻態勢上看,現在的中國軍隊,和這支虎狼之師的交鋒,很有可能難以取得戰場優勢。即便是能夠抵擋得住他們的進攻,也會是一場慘勝。而中國軍隊的實際對手和未來的對手,會是更為強大的敵人,和這樣一個敵人的交鋒,如果不做好充分的準備,很難再長時間的較量中取得最後的勝利!

    向自己的戰略縱深地帶轉移這些企業和科研單位,是為了將來的戰爭積蓄實力!

    戰爭的較量,是綜合國力的較量。

    總不能讓這些中國國家財富,繼續暴露在沿海各個城市,任由敵人狂轟亂炸之後,徹底摧毀戰爭潛力。

    戰略大轉移在緊急部署和實施,對於朝鮮人民軍的支持,也正在逐步實施,畢竟,誰都明白,以朝鮮人民軍的戰力,支持到現在,基本上已經快到了崩潰的邊緣,再不施以援手,等到朝鮮人民軍全部被消滅之後在入朝作戰,困難將會更為艱巨。

    作為第一批援朝軍事行動,中國空軍第四師,在先期,已經開始了對朝鮮人民軍實施空中支援了。

    這是一場艱苦的空戰。裝備了日本國自行研製生產的“心神”戰機和美國空軍f—22c型戰機的日本空軍,是一支實力一流的空中力量。

    中國空軍的j—14c型戰機,在和日本空軍的較量中,顯得極為吃力。

    以中國空軍裝備的j—14c型戰機的單機作戰性能來看,和日本空軍的“心神”戰機和美國的f—22c型戰機相比,實際上並不太處於下風,關鍵是由於美日兩國對於j—14c型戰機性能的充分了解,使得這場原本勢均力敵的空中對壘,顯現出一邊倒的局麵,中國空軍戰機,每天都在以5﹕1的戰損率,和日本空軍做著殊死拚殺。

    這種不對等的消耗戰,使得中國軍隊在朝鮮戰場上,對朝鮮人民軍的支援,顯得極其有限,很難對戰局有明顯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