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改天換地的譚門
字數:2966 加入書籤
或許是人潛意識裏的求助欲望,讓李天養在不自覺中把美好的時光放在了陪伴親人的身邊。昨夜裏那一幕幕血腥可怖的場景,好像隻是一場噩夢,被李天養遺忘了一般,他整個人都覺得輕鬆,自在了許多。
好久沒有這樣肆無忌憚地放鬆了,從李天養開始籌建大本營以後,太多的瑣事壓在他的身上,讓他再也沒有辦法真正自由自在地生活。直到聞訊而至的陳玉墨來到大家身邊,加入到他們一家人難得的郊遊當中。
“阿婆,兩位嬸娘。”往日在營地裏風風火火、嘴角刁蠻地玉墨,隻要一到了李天養家人的身邊,就會搖身一變,做足一個善解人意,溫柔賢惠的模樣。
“丫頭,你怎麽知道我們在這遊玩的啊?”吳老夫人早已認定了玉墨這個孫媳婦,對於她的加入那是高興得緊,要不是李天養推脫,她還巴不得李天養現在就把玉墨給娶進家門來。
“阿婆您的笑聲中氣十足,大老遠就能聽見,人家就是循著您的笑聲來的啊。”玉墨小臉殷紅,嘴裏帶蜜,一句話把吳老夫人和三娘、李朱氏逗得哈哈直笑。
作為營地裏的大姐大,誰不知道陳玉墨是李家內定的媳婦兒,李天養未來的正房夫人,討好、巴結她的小夥子多的數不勝數。她要想知道李天養在上麵地方,做了什麽事情,那還真不是什麽難事,隻要有心找人打聽一下,總有人會悄悄給她透露一些消息的。為了這,李天養是對著一群家夥下了多次封口令,可是全沒作用,該去找她告密的,還是一如既往地去找她告密,反正事後李天養也不知道到底是誰告的密。
“你呀,怕不是為了我這個老太婆來的吧!”吳老夫人笑著跟玉墨打著哈哈,眼光直瞟著身邊的孫子。
“咿呀,阿婆,哪有的事!”玉墨被說中了心思,一臉的嬌羞,輕抱著老夫人的手臂,撒起嬌來。
這個時代,女孩子本就矜持,能做到像玉墨這般主動的,怕是世間少有。這,還多虧了玉墨從小沒了父母的管教,隻有一個年老體弱的爺爺幫襯,又一直跟著一群小夥子們廝混,性格外向開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看見玉墨像個跟屁蟲一樣,又貼了過來,李天養還嬉笑著的麵孔,漸漸有些難看起來。
倒不是說李天養對玉墨這個丫頭,有什麽反感、厭惡的感覺。隻是自從兩人定下婚事之後,心理年齡算下來已經四十多歲的李天養,眼看著小丫頭一天天長大,對她的感情裏,是妹妹多於其他,乍然見變成了未來的媳婦,李天養總是有一種幼女養成的違和感。所以,兩人相處的時候,李天養總是不自禁地感到尷尬、甚至還有一絲絲犯罪感。
可是另一方麵,美麗動人的陳玉墨,總是找著機會跟李天養接觸,主動而又隱晦地追求著李天養,讓前世就是一個處男的李天養招架不住,要說不動心,那決然是騙人的話。她的刁蠻,她的任性,她的嫣然一笑,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麽熟悉,讓他無法坐視。時間長了,連他自己都分辨不出,他到底是喜歡這個女孩兒的,還是隻是把她當做自己的一個親人。
這樣複雜的感情糾葛,讓作為一個愛情白癡的李天養,寧願避而遠之,也不願去主動招惹陳玉墨。
不過今天李天養卻是難以如願以償了,當著興誌高昂地老夫人,三娘幾人的麵,李天養實在不好做大煞風景的事來。更何況,昨夜的經曆,和未來即將遠行的計劃,讓李天養也舍不得這一次難得的聚會。
就這樣,一行人嘻嘻哈哈地,沿著村中寬闊平坦的馬路,把譚門這個小村逛了個遍。
這些年來,譚門的變化實在是蠻大的,最大的,就是整個村子的人丁變得更加的興旺了。十多年前,因為李德他們這些外來戶的關係,譚門的人口在附近的十裏八鄉來說,也是一個排得上號的大村子;而自從地震之後,收容接納了大批的流民,譚門的人口在短短的時間裏,就增加了近兩倍。整個村子人口,在李德他們的有意識地統計之下,足足有三千多口常住人口,更別說那些,到譚門來打工,找尋活計的流動人口了。
人一多起來,那麽居住環境也就越發的龐大了,相比以前沒有規劃的村落,如今的村子雖然擴充不到1/2,可實際上房屋的數量確實相應地多了兩倍多。密密麻麻地房屋此起彼伏,一條條筆直的巷道交叉林立,如果是個陌生的外人迷失其中,怕是一時半會兒都初步來的。就連村民們引以為豪地兩條村中大道,在這些年裏,也被大家向外延伸了足有兩裏的長度。
而這兩條十字交錯的大道,還被厚顏無恥地裏正吳永康,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了‘永康大道’。當然,按照他的說法,是希望村裏鄉親永世安康,但實際上,那個鄉親,又不知道他的真實目的呢。可沒辦法,誰讓生性質樸的鄉親們,被吳永康當初一頓酒席就給收買了,點頭同意了以他的名義上報的事情。因而最後,吳永康命名這條十字大道的時候,也就沒人能夠提出反對的意見來。
十字路口的四周,是一排排排列整齊地青磚碧瓦搭建的小院兒,村中原來的鄉親們,十之八九,都居住在這兩百多幢小院裏。為了這些小院兒,整個村子的鄉親們當初用了整整半年的時間,或親自動手,或雇傭外來的流民,一磚一瓦慢慢修建起來的。每當說起這些往事,經曆過這些的鄉親們,都一臉回味,臉掛驕傲地說:“這一片兒可都咱爺們兒手把手搭起來的!”
而以這識字中心為圓心,越往外擴散,房屋的質量和麵積,也越發的稀疏和破爛,最外圍的,甚至隻是一摞摞厚厚地茅草,竹編搭建的茅屋。這些,都是這些年主動投靠村子的閑散人員們留下的痕跡,越是往外,來的時間越晚。
以前村子,連間像樣的雜貨鋪都沒有,而現在,光是酒館,茶肆都已經開了好幾家了,雜貨鋪更是零零落落分布在村子周圍不下有十餘間;而像醫館,裁縫鋪這樣的生活常備產業,那個是不容或缺的存在。總的來說,整個譚門,那是麻雀雖小,但是五髒俱全,除了人口基數沒有樂會縣城大之外,其他樂城有的,在譚門也基本能找到。
出了村子,就是大片大片的良田耕地,密密麻麻,延伸到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