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未雨先綢繆
字數:3200 加入書籤
崇明島徐家,比起不遠的鬆江徐家來說,是一個低調得多的世家。
鬆江徐家,嘉靖年間發家,曆經隆慶、萬曆兩朝,所依靠的,也就隻是徐階這一個人。但是自他之後,鬆江徐家就在沒有出以為可堪大任的人傑,因而如今漸漸開始衰敗了。但是崇明島徐家,雖然名聲不顯,出了崇明島附近,也沒有多少平民百姓知道有這樣一個世家的存在。但就是這樣一個世家,卻是一個跟江南官場有千絲萬縷的聯係,背後更是有明朝第一大幫派的身影。
沒錯,明朝第一大幫派,一個能夠光明正大糾集幫眾,甚至自由出入府縣州衙的畸形的怪獸——漕幫。漕幫的前身,就是為官府和朝廷服務,專門押運從江南魚米之鄉運送糧食前往內陸和京城的漕運民戶。有明以來,從洪武帝朱元璋開始,就設有漕運司,專管漕運事宜;而自從永樂大帝登基,遷都北京之後,距離盛產糧食的江南地帶更加遙遠,為了養活越發龐大的北方人口,不得不更加重視漕運的發展和實力。
因此,也造成漕運的運軍數量成倍的增加,到得萬曆四十三年,運軍發展成了一個擁有運軍達到十多萬人口的龐然大物。他們既非當初的軍戶,也不是普通的民戶,常年奔波在運河與大江之間,沒有固定的居所。為了管理這些人員,大明朝初始設置了京畿都漕運司,隨後設置漕運府總官兵,到得景泰二年又增設了曹運總督一職。
問題在於,漕運的人員南來北往,魚龍混雜,官員與運軍之間也多有摩擦。為了保障運軍自己的利益,團結力量跟官府做鬥爭,漕幫這個相當於後世公會一樣的產物,也就由此而生了。
崇明島徐家,據說祖上就是漕運運軍出生的,天然就與漕幫有著良好的關係,這些年依托著漕幫幅員遼闊的水運係統,走私販賣天南地北的緊俏之物,所賺頗多;而漕幫上下,也需要一個站在明麵上的商行,為他們購置所需要的各種物資,漕幫隻是一直運輸隊伍,並沒有購買物資的資格,因此需要有人為他們服務。
李天養這些年,所物色到的合作夥伴,就是這個崇明徐家。
當然,以人家徐家的實力,就李天養的那個小小商行,壓根不在人家的眼裏。就連在瓊州海域打下偌大名聲的李德等人,也未必能讓徐家當家的另眼相看,可能也就是一直頗有實力的小海賊而已,並不放在人家的眼裏。
今天,李天養將要出發前往泉州月港,要見的,則是崇明徐家設在月港商行的一個掌櫃。
營地已經開始步入了正軌,除了開荒還在繼續往外延伸以外,營地裏現在更多的精力,則是放在了建造各種生活設施上麵。鐵匠鋪、裁縫店、雜貨鋪,這些設施,在營地少年看來,貌似有些多餘,因為大家現在都是同吃同住,基本上用不著這些功能。然而李天養,卻硬是在這種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之下,抽出了不少的人員出來搭建營造這些建築。
當然,還少不了李天養他們的老本行:養殖、造紙、還有各種工坊。除了因為女孩子們隻來了幾個,根本沒法運作一個紡織作坊,從而讓李天養把這已計劃延遲,其他的作坊,李天養也一個沒有落下,在營地東邊規劃了一片專屬於這些工坊的營區,而不是像譚門齊心堂那樣,很多作坊就坐落在營地當中,嚴重影響了營區少年們的生活。
看起來一片形勢大好嘛,實際上,李天養他們少數上層已經開始擔憂起來了。
什麽問題??
糧食消耗已經過半啦!!
坐吃山空,出門的時候李天養差點把營地裏的存糧全部搬空,就是擔心一時半會兒沒有收入來源。沒想到一語成讖,來到島上三個多月了,一點進項都沒有,全靠著那幾百石的糧食支撐著。近兩百個少年,每日都重體力的勞動,又是長身體的年紀,吃起飯來,那肚子就是個無底洞,怎麽也吃不飽一般。加上那些從山上下來打秋風的部族年輕人,不光在營地裏吃喝,完了以後還要打包帶回家去,這些消耗,也不是一筆小數字。
營地外麵倒是種上了一批小麥和土豆,可即使這塊土地真的像李天養所以為的那樣肥沃,不需要多餘的漚肥、養護就能生產糧食,第一年的產量肯定不會太高。如今又是冬月初,天氣已然降溫,李天養他們生長最快、最不挑土地的王牌作物紅薯,並不適合在這個季節種植,最起碼也得開春回暖以後,才可以下種。
所以,李天養他們必須要盡早開始他們的海賊人生了,這次開著貨船前往月港,也就是為了開始他們的海賊生涯打個前站。
徐家在月港的商號,叫做德福軒,經營的項目除了為跑南洋的海商們批量準備大明朝的各種精美物品以外,同時也收購海商們南洋運來的各種番邦玩意兒。依托漕幫龐大的勢力範圍和便利的水上交通,他們商號備置下來的物件也是月港裏最齊全的,各種陶瓷珠寶、茶葉絲綢是一應俱全,因此生意也是相當的不錯。
要不是李天養這些年來,在月港掌櫃身上花的精力和時間不少,總算建立起了一個不錯的交情,就憑人家在月港中的地位,李天養這個還未出道的小海賊,人家還真不帶正眼瞧你的。
掌櫃姓陸,名丙言,今年四十有三,當年李天養他們第一次跟他打交道的時候,他也隻是剛剛從南京升調到月港來的大掌櫃。一無根基的他,急需在月港站穩腳跟,做出一番成績,讓徐家上下看到他的能力。而當時,正好是李天養他們的牙刷走出瓊州,進獻給皇室,大廚名堂的時候。
見到這個新奇之物,眼光獨到的陸掌櫃親自屈身跑到小小的譚門,找到當時還隻有11歲的李天養,談起了齊心堂牙刷以及其他物品的合作。等到李天養旁敲側擊,了解到徐家的來曆與背景以後,當場就拍板,把那一年生產出來的產品,硬是擠出一半的份額交給他們德福軒代理買賣。
隨後更是把每年份額的1/3,都交給德福軒買賣。這幾年,也算是為他陸掌櫃,在月港這個寶地之間站穩腳跟付出了一把貢獻。
明朝萬曆時期,真是資本主義萌芽誕生的時候,作為一地的大掌櫃,他們的工資是跟當地的銷售額和利潤是掛鉤的,像徐家的德福軒,更是有位每位掌櫃準備一份幹股,到年底時按照利潤的多寡而獲得不同的分成。而月港這個明朝民間唯一開禁的海港,其中的利潤,可想而知;而其德福軒上下十餘個大掌櫃們,為了這個位置的鬥爭,也是能夠想象的。
因此,陸掌櫃算是欠了李天養很大一個人情,而如今,也是李天養來收回這個人情的時候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