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皇帝的猶豫
字數:3016 加入書籤
“什麽不可?”張憲當時就把臉沉下來了,他以為秦福生是對留守長安不滿。我都說了這是臨時的,你還大喊大叫的啥意思?是不服我這個大帥管嗎?
秦福生卻根本沒注意張憲變了臉色,隻管急忙陳述自己的想法,“大帥,您可不能班師回朝呀!我軍形勢現在一片大好,朝廷卻在此時突然來了班師聖旨讓您回朝。不用講,肯定是朝廷裏麵有奸臣在陛下麵前進了讒言。”
“大帥您如果此時班師回朝,我軍費勁千辛萬苦取得的大好局麵立刻就要付之東流!大帥這些時日的辛苦白費不說,北伐以來陣亡的將士們,鮮血也會白流!大帥,請三思呀!”
“請大帥三思!”申國宏、俞翔二將公式躬身行禮。
原來是這麽回事!張憲的臉色緩和了下來,“三位將軍免禮。張憲身為大宋的臣子,吃的是國家的俸祿,有怎麽能抗拒陛下的聖旨呢?三位的好意,張憲明白。你們放心,本帥定不會讓將士們的鮮血白流!也絕不會把已經解放了的國土,再轉手讓於他人!”
給福建三將吃了一顆定心丸,張憲開始著手回朝事宜。他就算回到洛陽,和牛皋眾將商量的也不過就是怎麽回去、怎麽防範的問題。臨安他是肯定要回去的,就算不是為了什麽忠君思想,僅僅是為了穩定大後方,他也得回去一趟!
再說臨安南宋朝廷。有了上一回的事,秦檜已經不敢再打張憲家眷的主意了。那樣幹太危險了!
就像上一次那樣,一下子同時得罪兩位郡王,秦檜就算能抗住,可他還得冒著可能會得罪皇帝的危險!一個慶陽公主,既牽動了恩平郡王趙璩、又能牽動皇帝趙構,秦檜要動張憲,需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本來秦檜打算偃旗息鼓幾年,想辦法和張憲恢複一下關係。但是沒想到,金兀術的密信又來了!在密信中,金兀術以命令的口吻要求秦檜和王氏兩口子不論想什麽辦法,一定要把張憲調回到南方去!最好讓他變成第二個嶽飛!
秦檜兩口子看完了密信,還沒商量出怎麽說動皇帝把張憲騙回來呢,田師中從前線跑回來了!
洛陽禦前諸軍都統製田師中在兩軍陣前稀裏糊塗的被張憲抓了俘虜。雖然後來他抽空子跑了,但他心裏對張憲和牛皋能不恨嗎?每次想起被俘期間遭受的毆打和羞辱,田師中就氣得睡不著覺。
一路上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麽跑回的臨安。進城他就去了清河郡王府,找舊主清河郡王張俊去訴委屈。結果,張俊聽完了不僅沒安慰他,反而還罵了他一頓,說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田師中都傻了。他可萬萬沒想到張俊會是這種態度!又是生氣心裏又是害怕,田師中回到家裏就病了。
他在床上躺了三天!到了第四天頭上家裏來了位貴客,當朝禮部侍郎秦熺來家裏看望他了。禮部侍郎這官倒是其次,秦熺的另外一個身份卻讓他不知所措。秦熺是秦檜的兒子!
秦熺留下了一堆名貴藥材和一位老中醫,就告辭離去了。老中醫幫助田師中號了脈開了藥方人家走了。田師中照方抓藥,兩天之後病體康複,秦熺又來了!
這一回倆人進行了一次深談。秦熺幫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去找皇帝告狀!秦熺的原話是:你既然都差點兒氣死了,那還不如豁出去直接找到皇帝告禦狀!你把張憲的種種非法行為直接告訴皇帝不必告訴誰都強?
萬一惹得陛下惱怒了,大不了就是個死嘛!再說了,有相爺在旁邊隨便幫襯兩句,你又怎麽會死得了呢?張俊靠不住,你現在唯一能指望的隻有你自己!
富貴險中求,報酬也一樣。你不豁出去,怎麽能得到你想要的呢?你要知道,做任何事情都沒有白白得到的。
田師中越聽秦熺的話越覺得有道理。這家夥既然是大將,跟著張俊也上過前線打過仗,骨子裏頭自然有那麽幾分狠辣。關鍵時刻他也真敢豁出去!第二天,田師中就進皇宮求見了大宋皇帝趙構。
趙構剛剛接到了金朝送過來的國書。在國書上,大金國皇帝金熙宗嚴正抗議南宋將領張憲對鄰國的侵略行為。金熙宗要求宋朝皇帝立刻把張憲及其侵略軍召回國內,按戰爭罪和反人類罪,判處其死刑!
作為交換條件,大金國願意把趙構的親娘和老婆釋放回去。
那兩個可憐的女人,自從流落到北國之後,也不知遭受了多少的侮辱和痛苦。老婆和娘都是趙構至親的親人,他能不想嗎?如果可能,他願意用任何代價,換那兩個女人的平安。
現在機會來了,趙構卻猶豫了。他該怎麽辦?他已經陷害過一回嶽飛了,難道說這一次要再把張憲給害了嗎?能打仗的武將都害完了,金兵來了誰還替他披堅執銳上前線?
趙構正左右為難的時候,田師中來了。趙構知道這家夥是張俊的人,在趙構的心裏,也一直以為田師中和張憲是一夥兒的。結果倆人這麽一聊,趙構一看,不是那麽回事呀,這田師中對張憲是恨之入骨!倆人是水火不同爐!
當然,就憑田師中還不到讓趙構下聖旨調張憲回來的地步,趙構還得聽聽朝中大臣對此都是個什麽意見?上一回他把嶽飛給整死之前,就是沒有聽取文武百官的意見,結果弄得天怒人怨,大街上連油炸檜都賣出來了。要是再賣個油炸構,他還要不要活了?
這種事情並不適合在金殿上當眾討論,趙構就在偏殿挨著接見了幾位重要朝臣。其中就有當朝丞相秦檜。
秦檜,無疑是最支持把張憲調回京城的,並且秦檜在趙構心目中的位置也是最重的。
“陛下,張憲此人足智多謀、驍勇善戰,如能一心為國效忠,自然是我朝之幸。然而,張憲占據牛頭山造反在前、反出大宋雄踞澤州在後。此乃梟雄也!何去何從,請陛下聖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