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張憲封王
字數:2978 加入書籤
老皇帝已經明確表示退位了,新皇帝登基早一天晚一天那有什麽呢?張憲請新皇帝登基升殿,群臣們紛紛附和。這就是將來給他們發工資的老板,現在就算趕不上擁立之功,最起碼也不能讓新皇帝覺得自己不讚成他登基吧?
群臣紛紛要求皇帝陛下立刻登基!更有那好激動的,趴地下咚咚咚的磕響頭,請求皇上立即升座龍位!
趙昚又假惺惺推讓了一番,這才坐上那張高高的龍椅。這椅子,坐著就是舒坦。又寬敞、又穩當,一點兒都不帶晃的。群臣參拜,山呼吾皇萬歲。至此,就算君臣名分已定。
接著就是定年號了。年號這事兒得慎重,文臣們或挖空心思冥思苦想、或激烈討論據理力爭。武將在旁邊大眼瞪小眼。
張憲卻不管那麽多。文臣們還在討論、武將們還在搖頭,張憲已經大步走到了人群前頭,“陛下!臣有本上奏!”
皇上一驚,群臣們一靜,張憲剛殺了倆人,血跡還沒清理幹淨呢,他又想要幹什麽?有些平常和秦檜關係不錯,一向被人歸類到秦檜一黨的大臣們,有人又開始渾身打哆嗦了。剛才秦檜死的時候他們哆嗦過一回、萬俟卨被殺的時候哆嗦過第二回、這是第三回。
“忠國公有本奏來。”趙昚把身子坐直了,以示對張憲的尊重。也可能是他緊張過吧,反正這種事情除了趙昚自己,別人誰也不知道。
“陛下,秦檜雖死,但他妻子王氏,也是幫凶!秦檜禍亂朝綱、陷害嶽飛的時候,王氏就是密謀者之一!臣請陛下,立即下旨將王氏捉拿至午朝門外,斬首示眾!”
“好,好,朕準奏!”
一句朕準奏,旁邊立刻有人擬旨。張憲派人帶著聖旨去查抄秦宅,抓捕王氏!他心中這口惡氣總算是出盡了。
緊接著就是新皇帝大封官。第一個封的肯定是恩平郡王趙璩。新皇把帝恩平郡王升一級,稱為恩平親王,俸祿翻一番!第二個封的是張憲,加封張憲為大名郡王。張憲直接奉了王爵,但是封地卻是到了河北大名府!
趙昚的解釋倒是挺好,“大名郡王武功蓋世、攻城略地勢如破竹!收複大名府,指日可待!”他讓張憲自己從金人手中去收複自己的封地。
這種活兒要擱給別人肯定沒戲,那就是個空頭的王爵,但是對於張憲來說,還真就不是虛的。張憲已經擬定好了北伐路線圖了,大名府就是路線圖上的一個重要節點。要是沒有趙構發金牌調他回來這些事,說不定他現在已經坐到大名府裏喝慶功酒了。
從此之後,張憲就不再是忠國公,爵位改成大名郡王了,簡稱名王。他這個名王,和元朝末年的“彌勒降生明王出世”那個明王完全是兩回事。張憲也沒有當皇帝的打算,他隻想把金人趕回長城以北,讓中原內地的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他心裏的目標。
在這新皇登基、普天同慶的大喜日子裏,人人都喜氣洋洋。但是偏偏就有那麽一些人不識時務,非要跳出來搞點事情,弄得大家都不開心,仿佛這樣才能顯得他有多能幹一樣。
曆朝曆代都少不了這樣的人,張憲所在的南宋朝恰恰就有這麽一位,還是元老重臣,和國公張浚站出來了。
“陛下!老臣以為,我國新皇登基,國家正應該以穩為上。陛下您封張憲為大名郡王,無疑有鼓勵其率領北伐之意。然而,臣以為,北伐之期應該拖後幾年最好。等到政局穩定、國富民強之時,老臣請為北伐之先鋒!”
“因此,臣請陛下暫緩給張憲封王。你還讓他當原來的忠國公不就挺好嘛。等過幾年,天下穩定了,您再封他當大名郡王也為時不晚。”張浚竟然在張憲風頭最勁的時候,跳出來嫌他升官太快了!
地麵上、秦檜、萬俟卨的血跡還沒清理幹淨呢,老家夥難道就不怕死嗎?群臣看向張浚的目光裏,有鄙夷、有擔憂、有幸災樂禍,各種表情不一而足。
老家夥又蹦出來找茬,張憲當然不能沒一點兒反應,要不然憑張浚的性格,指不定他還要把事情鬧到哪一步呢。
“德遠公,你這麽說就不對了吧?就算你和我張憲有私人矛盾,你看我不順眼,其實呢,我看你也不是那麽順眼。但這是在朝堂之上,還請德遠公注意維持朝廷的威嚴喲。”
張憲似笑非笑,用挑釁的目光在張浚身上上下看著。張浚的臉色變了幾變,最後哼了一聲,“哼,張憲!民間早就有傳說,你是大宋朝第一奸臣!為了我朝的政治清明,某也會一力勸阻陛下對你封王的!”
“你這可是嫉妒喲!”張憲繼續笑眯眯的**著張浚,“嫉賢妒能,可不是你應該幹的喲。哦,對了,其實張大人你一向就有這個習慣,我倒是忘了。還有啊,大宋第一奸臣這名號,如果我沒弄錯的話,似乎應該是的願先生您本人的傑作吧?”
“一派胡言!”張浚惱羞成怒,“陛下,請為老臣做主!張憲竟敢在朝堂之上當眾誹謗老臣,請陛下為老臣主持公道呀!”張浚不敢惹張憲,他去找皇帝哭訴,想讓新皇帝給他撐腰做主。
那怎麽可能呢?新皇帝還想找張憲撐腰呢,張浚讓趙昚收拾張憲,他怎麽會幹?或者說他怎麽敢?
“和國公切莫激動。”趙昚當起了和事老,他也不願意得罪這位元老重臣,“張憲為國家收複了許州、洛陽、長安、澤州等地,此乃事實。有功不賞,將士們何以用命?”
人家張憲的功勞在這兒明擺著呢,從許州到洛陽,那就是半個河南。再加上長安以及澤州那一圈,誰的功勞有人家大?你說張憲封王不合適?你又收複了哪座有名的城市?張憲立了這麽大的功勞還不封王,將來將士們誰還會賣力打仗?
“陛下,老臣以為一場戰爭要取得勝利,仰仗的是將士們的奮勇戰鬥,主帥豈能貪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