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理論學習

字數:4846   加入書籤

A+A-




    要麽就是“你的屁股撅得太高了,故意提醒敵人的機槍打死你麽,老子先打死你”,“你扔的是手榴彈,不是臭雞蛋,你想害死大家麽,老子打死你”,接著就被教官們劈頭蓋臉的暴打。

    最殘酷的還是白刃訓練,雖然是木棒包裹了棉花,海歸們還是被教官打得渾身是傷,盡是青一塊紫一塊的,上藥時疼的哭爹叫娘,鬼哭狼嚎,秦國洞還在旁邊說風涼話,這可是為你們好。

    這廝還嫌學員們不老實,還說鬼子的刺刀長1.7米,很多老鬼子兵都可以在一刺一拉之後,就將他們的心髒完整的掏出來,拚刺如此血腥殘酷,將學員們嚇的魂飛魄散,隻好向溫畢卿教官求教。

    溫教官也沒什麽好辦法,建議大家去買美國的雷明頓,一發散彈下去,就可以清爽一大片,另外可以多備一把手槍,以便左右開弓,外加他獨家發明的單手上彈夾,可以持續開火,讓敵人無法靠近。

    劉鄖與海歸們都明白了,最好別與鬼子打白刃戰,能用子彈解決的,堅決要用子彈解決,“刺刀是懦夫,子彈才是勇士”,後來這些海歸們無論走到哪裏,都是能配兩把手槍,絕對不配一把。

    拓展訓練後,為了給海歸們開開眼界,由校長楊耿光帶隊,去教導總隊參觀正則班的師兄,順便看看現役的機槍大炮,諸如150mm重炮,120mm野炮,105mm野炮,75mm山炮和g34通用機槍之類。

    事實很殘酷,除了g34還有點意思,其他的重炮和野炮都是渣,大多是北洋時代的泊來品,最年輕的都比劉鄖大,好在智腦不挑食,一股腦兒全複製了,然而裝甲部隊的情況,更令人目瞪口呆。

    劉鄖瞪大眼睛找了半天,愣是沒看見一輛坦克,最常見的是“雷諾”ft-17,或者裝上鋼板的汽車,最奇葩的還是美式坦克,直接在農用拖拉機上,焊了幾塊鋼板,可能是民國時期最弱的坦克了。

    反正海歸們的見識少,鋼鐵怪獸一堆,轟轟的開來時,看到就覺得恐怖,最後參觀了航空部隊與防空部隊,這是南京國民政府,唯一拿得出手的高科技部隊了,戰機以美國的霍克2型為主力。

    還有些老舊的雙翼飛機,作了運輸機和偵察機,而劉鄖看好的霍克3,隻有可憐的三架,所預定的其餘幾十架,要等到“遠東軍備銷售配額會議”之後,才會運抵南京,目前隻能當作教練機。

    防空武器倒是齊全,37mm、47mm和88mm高射炮應有盡有,不過馬克沁機槍與g34雙聯機槍,才是防空武器的主力,威武彪悍的88mm高炮,隻有了了的幾門,據說單價比得上德國150mm重炮。

    參觀回來的第二天,正準備與教官學習軍事理論時,陸大發生了一件大事,據傳楊校長在視察空軍時,發現了空軍中的貪腐問題,正準備去廬山告禦狀雲雲,反正是小道消息,大家就當笑話聽了。

    理論學習一共十二天,分為戰術與指揮,革命戰史,外軍戰史,以及政治與經濟,四個大的科目,每天剛好上午下午各兩堂,秦國洞還強調一點,理論學習後還要進行考核,頓時哀鴻一片。

    “戰術與指揮”,由德國人史培曼擔任,此人是一戰時的老軍人,在華多年依然說不好華夏話,隻好由翻譯人員口譯,沒想到這廝又是一個二把刀,一直結結巴巴的,令海歸們很倒胃口。

    劉鄖一怒之下,仗著有智腦同步翻譯,毛遂自薦,親自擔任翻譯,經過史培曼教官的驗證後,同意先試用試用。

    史培曼講的很簡單,以德國版的《軍隊指揮》為基礎,總結了一戰期間的經驗教訓,由於智腦翻譯得比較準確,海歸們聽得也比較輕鬆,劉鄖覺得德國人講的很有用,因此想拿到第一手資料。

    史培曼從組、班、排級的戰鬥隊形講起,重點講解如何利用不同的地形,如何安排輕重火力,如何進攻與防守,如何迂回與反迂回,如何注意敵我事態的微妙變化,如何掌握一瞬即逝的戰機等等。

    之後逐漸過渡到營、團、旅級戰術,一直到師、軍、集團軍級別,甚至方麵軍、集群軍的大規模戰術,不知不覺中,為劉鄖這個21世紀的文科生,打開一扇新的窗戶,通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德國教官再三強調,在戰爭中,要留意戰略與戰術的態勢轉換,注意地形的影響,以及與時空變化的關係,比如敵我的“遠、近、險、易、廣、狹”,他認為戰爭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將敵人各個擊破。

    這個集中不是簡單的集中,而是多個技術兵種的合成集中,比如海陸空各兵種的立體攻防,戰爭一旦爆發,就應該迅速奪取製空權,以技術兵種為前鋒,快速突破敵人防線,從而速戰速決。

    “革命戰史”,由校長楊耿光擔任,以北伐戰史(1924-1928年)為例,穿插拿破侖戰史和日俄戰史,而戰史就是戰術之母,熟讀戰史就能揣測各方的妙算謀議,用過去的戰例,驗證目前的戰術原則。

    guo民黨也居然講“革命”,劉鄖簡直耳目一新,之前看到有“革命戰史”一科,還以為是眼花,這時才知道guo民黨,也是以革命黨自居,軍隊就叫“國民革命軍”,曆史叫“革命史”。

    “外軍戰史”,本該德國人古希擔任,被總顧問漢斯·馮·塞克特臨時叫走,改由本土教官龔浩接任,好在教材是現成的,照本宣科就行,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例,穿插了普奧戰史與普法戰史。

    本課目以“精確的後勤供應”為核心,講解新兵器的推廣,例如無畏艦和飛機坦克,新兵種的發展,比如化學兵、通訊兵和工兵,以及新思想的聚變,比如溝塹戰、總體戰、多兵種合成戰等等。

    “政治與經濟”,由人口專家馬寅初擔任,他從傳統經濟著手,分析華夏目前的政治格局,最後歪樓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最後強調,“隻有打倒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才會實現三民主義社會”,講課生動,深入淺出,很受海歸們的歡迎。

    理論學習快結束時,楊校長與德國教官史培曼,聯合布置了一個綜合性的考核作業,“論南京的國土防禦,以法國馬奇諾防線為例”,必須綜合四門理論學科,成績將占結業考核的40%。

    理論學習之後,就是為期三天的野外拉練,剛好與正則第十期的學員一起訓練,因為他們還有三個月就將畢業,演習的區域就在南京周圍的三大山區,即方山、鍾山和牛首山。

    由秦國洞、溫畢卿等五六個教官帶隊,帶著105個海歸搞拉練,剛開始有些學員還自不量力,想與正則班的師兄瞄別頭,不想剛出校門,就看到師兄們一騎絕塵,海歸們隻好望著滾滾塵土發呆。

    這時才知道教官對他們有多溫柔,海歸們慚愧不已,士氣頓時低落到了冰點,好在教官們早有準備,直接說明了原因,“他們練了多少年,你們才多少天,如果能再練幾年,你們不比他們差”。

    明知道是假的,但大家還是重新拾起了信心,阿q精神再次閃光,海歸們再次原地複活,高高興興的繼續他們的野外拉練。

    野外拉練,在於鍛煉海歸們的野外生存,野外行軍,野外通訊,以及突發情況的應對之類,教官們身傳言教,在每個縱隊挑選3名尖兵,組成5組斥候,分別向東南西北搜索一公裏。

    無論是否有情況,都必須每十分鍾發回旗語,以示周圍安全,另外從中選出一組,再加入一個班,組成10人的先遣隊,專門負責尋找水源,偵查可能突發事情的位置,為大部隊通行做前期工作。

    當晚在牛首山宿營,教官現場講解如何紮寨宿營,以預防野獸與可能的敵人襲擊等等,大家都有些筋疲力竭,倒頭就睡,半夜教官借口有人夜襲,吹緊急集合哨,大家弄不清真假,又是一陣驚慌失措,等安穩下來時,天已經快亮了,不得不睡意朦朧的繼續出發。

    後麵兩天,教官也一再製造恐怖氣氛,警告可能會遭到埋伏,大家一直緊張兮兮的,也發現了好幾個可疑之處,事實證明,都是自己嚇自己,直到大家都以為沒事的時候,被師兄們包了餃子。

    回到招待所時,距軍訓結束隻有幾天了,是專門留給海歸撰寫論文,又或迎接老蔣的檢閱之類,論文正是劉鄖的特長,正好以戰爭的預測和假設,來闡述淞滬會戰的情況,論文共有七個章節。

    一,論證上海、杭州和南京的三角關係,分析彼此的區委戰略價值,認為不能單獨考慮南京防禦,還應考慮區位一體關係,否則一旦上海與杭州淪陷,南京將無險可守。

    二,分析大三角區的潛在威脅,以及馬奇諾防線的未來挑戰。

    三,分析新式武器對倆者威脅,以及具體防禦措施的差異。

    四,上海-吳淞口的正麵防禦,以及法國-荷蘭的彈性防禦。

    五,論述兩者的防禦死角,分析杭州灣登陸和穿越阿登森林。

    六,敵軍占領淞滬後,兵分三路合圍南京,而杭州灣登陸的一部,迂回蕪湖切斷守軍退路,導致南京淪陷。以及敵軍主力穿越阿登森林後,切斷馬奇諾防線與外的聯係,合圍法軍主力,導致法國投降。

    七,新的戰法與展望,分析閃電戰與鉗形攻勢。

    附錄,重型坦克、中型坦克、自行火炮和裝甲車,以及機械化車輛的通用化設想,並附上了各類的設計簡圖。

    論文寫好後,劉鄖還譯成了德文版,分別遞給楊耿光與史培曼,希望盡量降低淞滬會戰的損失,並為德國的未來征戰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