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乘夜登陸

字數:6641   加入書籤

A+A-




    23日下午3點左右,慘烈的淞滬大空戰正式結束。

    轟轟烈烈的淞滬登陸作戰,還沒真正開始,就被華夏空軍打得無疾而終。

    數萬準備登陸淞滬的日軍,隻好在東海上繼續漂泊,尤其被日軍視為無上珍寶的航母,竟然被炸得一沉三重傷之後,更是痛得滿地打滾。

    日本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在此後的大本營聯席會議上,憤然的指責前線指揮官,“海軍是皇國的立國之本,若是為了一點蒼頭小利,而折損了海軍的精銳,必為大日本帝國的安危,帶來不必要的風險,這是對大和民族的犯罪,若是實在打不下的話,建議陸軍還是早些回國種田”。

    淞滬大空戰的損失,究竟有多大呢?

    中日兩國盡都諱莫如深,直到二戰結束後,都是各持一詞。

    外界的軍事家們也是眾說紛紜,認為中日兩國的統計數據,都有不可信之嫌,主要是緣於當時的航空技術問題,大多判定1937年的戰鬥機,絕對無法擊沉航空母艦。

    1937年8月24日,南京在上海召開新聞發布會。

    華夏方麵所公布的淞滬空戰戰果是,“華夏空軍擊傷、擊落日軍戰機,總計四百餘架,其中九六式陸攻,一百八十九架,而九六式艦戰,二百二十三架。另擊沉日軍軍艦若幹,其中包括赤城號和加賀號等,五艘新銳的航空母艦”。

    與之相反,華夏在此戰之中,損失相對較小,嗯,比如戰機一項,還不到兩百架,其中飛豹戰機一百二十六架,飛熊重型戰機五十七架,以及地上的防空設施若幹等等。

    直到此時,全世界才知道華夏空軍敢戰、能戰。

    而且,華夏還有一款新銳的重型戰機,代號是“飛熊”,飛熊在古代又是“飛虎”的意思,因此日軍又稱該型戰機為“虎式”戰機,喻意為極其凶殘而嗜血。

    從此以後,各個大國紛紛研製重型戰機,尤其是德國,1937年12月推出了bf-110b型戰機。

    該戰機空重3.8噸,最大起飛重量6.6噸,兩台發動機可提供2x1200馬力,最大速度610公裏,升限10000米,航程1600公裏,配備了兩門20毫米機炮,與四挺7.92毫米機槍。

    日軍大本營於8月26日,向天皇遞交的奏章之中提到,“此次上海淞滬口空戰,海陸航空兵們,各個驍勇善戰,戰機又新添置了20毫米航炮,空中武士擊落華夏之戰機,如同野外打靶一樣,共擊落敵機近300架,其中豹式戰機一百九十五,虎式九十六架,皇國獲得了空前之勝利”。

    不管怎麽說,8月23日一戰,讓華夏空軍損失極為慘痛。

    更為可惜的,還是精銳飛行員的損失,僅川西飛行員就損失了一百餘人,若非潛艇及時趕到交戰區域,及時的營救了三十名多飛行員,隻怕還會雪上加霜。

    在此次大空戰中,還有大量的戰鬥英雄出現。

    第五大隊飛行員閻海文,因為戰機被擊落,跳傘後不願意被俘,開槍自殺。

    分隊長沈崇海和轟炸員陳錫純,因座機出現了故障,主動撞向日軍戰艦。

    第四大隊大隊長王天祥,分隊長秦家柱,以及飛行員王誌愷、張俊才、洪冠民和陳雄基等飛行員,為了讓轟炸機機群,成功襲擊日軍的航空母艦,在彈盡油絕之際,仍與敵機糾纏不休,最後壯烈犧牲。

    盡管日軍的損失更為慘重,但是他們的飛行員基數大,而且艦艇與飛機的製造行業比較發達,這點損失很快就會恢複過來,華夏空軍的近十年積蓄,卻幾乎折損過半。

    因此總的來說,還是華夏軍隊吃了大虧。

    不過從此以後,在整個淞滬會戰的期間,日軍的航艦編隊,再也不敢靠近上海交戰區域的一百海裏之內,導致日本的陸軍想攻占上海的話,隻有靠他們的肉彈去攻取了。

    甚至連時任日軍陸相的杉山元大將,也做了最壞的打算,為了打贏此次聖戰,準備承受一百萬皇軍的傷亡。

    日軍飛機在搜救飛行員時,意外發現了華夏潛艇的蹤跡,並將該消息及時的傳回大本營。

    導致首相近衛文麿、海相米光內政和陸相杉山元等人,不由大為憂慮而多疑,生怕潛艇攻擊他們的運輸艦隊,不得不嚴令鬆井石根等前線指揮官,盡快進行登陸作戰,而且是不惜任何代價的那種。

    24日淩晨三點,日軍乘夜發起登陸。

    日軍的上海派遣軍,在司令官鬆井石根大將的率領下,由第三、第九和第十一師團,以及台灣籍的重藤支隊等精銳部隊,於吳淞口、浦東和川沙口等處同時搶灘。

    華夏軍隊也沒睡覺,早已嚴陣以待。

    還沒等日軍搶灘的敢死隊,在海灘完全站住腳跟,就遭到了華夏重炮集群的攔截,搶灘的日軍血流成河、死傷枕籍,甚至連同各類搶灘的船隻也折損過半。

    日軍在無奈之下,隻好不顧一切的架好大炮,向華夏的炮兵陣地反擊,即使因此被炸得全軍覆沒,也隻好認了。

    一直到天色大亮,日軍的運輸艦隊才逐漸撤離搶灘區域,十萬日軍依然沒有深入陸地。

    不得不說,此時日軍士兵的素質確實很高。

    他們很快在各個灘頭地帶,構築起了簡易的陣地,與張發奎的第八集團軍,張治中的第九集團軍,以及陳誠的第十五集團軍等反登陸的部隊,進行零距離的殊死較量。

    盡管沒有飛機、重炮與艦炮的加入,各個登陸灘頭的爭奪戰,依舊很血腥。

    成千上萬的機槍與迫擊炮,形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隻是這些風景線有些殘酷,放眼望去全是斷頭殘肢,全是血肉橫飛,中日雙方在各個灘頭陳屍如麻,宛如人間地獄一般。

    真正讓日軍鬆了一口氣的是,可能是雙方短兵相接的緣故,導致華夏的重炮集群不再發威了。

    事實並非如此,主要是因為重炮炮彈已經斷炊了,從後方運來的炮彈又太危險,不但沒法正常使用,還導致多門重炮及其炮兵,被劣質炮彈所炸毀,至於從川西運來的優質炮彈還在途中。

    蔣委座接到消息時,已經是很晚了。

    他在紫金山上急得團團轉,一連罵了好幾句娘個希匹,可惜都無濟於事,誰叫華夏的工業基礎薄弱呢。無奈之下,又想起了川西的軍火大王——劉亦誠少將。

    這廝已是民國有名的軍火專家。

    不過,他能否讓金陵兵工廠,這個前沿的彈藥生產基地,生產出合格的重型炮彈,仍然是個未知數。

    不過事急馬行田,隻好將死馬當著活馬醫了。

    劉少將很快被召到了金陵兵工廠,老蔣黑著臉杵著拐杖,指著堆積如山的劣質炮彈,讓這廝趕緊想辦法,全然不顧官僚們的顏麵,當即任命他為該廠特派員,督辦重炮炮彈一事,凡是膽敢從中作梗者殺無赦。

    由於前線緊急,老蔣此次也是真的急了。

    他不但向金陵兵工廠,派駐一個大隊的中華憲兵,還命令何應欽等兵工署長官,親自抓生產、抓思想,“凡是故意偷奸耍滑者,一律軍棒伺候,凡是故意破壞生產者,一律槍斃連坐,凡是瀆職及吃拿卡要者,一律送往軍統嚴加拷問”。

    整個金陵兵工廠的風紀,陡然為之一肅。

    不過軍工廠的技術專家,也變得兢兢業業起來,做起事來縮手縮腳,實際產能反而隨之大減。

    劉鄖也暫時沒閑心管這些破事,而是隨機抽樣,拾取了幾枚劣質炮彈,讓智腦一一掃描後,在虛擬幻境中仔細研究這些劣質炮彈。

    俗話說“解鈴還須係鈴人”,劣質炮彈的根源,還得從炮彈的本身找起。

    隨後他又到生產車間深入勘察,將廠子的裏裏外外、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邊,又找了一些老軍工,進行逐一的談話,這才發現重炮炮彈,之所以出如此嚴重的問題,是多種因素集合而成,更多是客觀因素。

    但歸根結底,還是華夏的工業基礎薄弱所致。

    因為華夏兵工廠長期所生產的炮彈,是75毫米炮彈,而100毫米以上的都比較罕見,現在讓他們生產大口徑炮彈,也真有點趕鴨子上架了,以122毫米炮彈為例,彈重30多公斤,而且還要分為0—9加藥,著實複雜了不少。

    因為一枚2毫米炮彈,不但材料本身有講究,還要分為彈頭、彈體和底墊,還要考慮大大小小的藥包,以及整體公差的問題,尤其是整體公差。

    一般說來,中間環節越多,最後的公差值就越大。

    由於基礎工業的缺失,金陵兵工廠的技術人員,壓根沒想過公差問題,加之戰事緊急,上麵的長官又催得緊,因此按著模子一陣胡拚亂湊之後,就直接運到了前線去,倘若還不出問題,那真的奇了怪了。

    找到原因之後,剩餘的事情就好辦了。

    在兵工廠內的炮彈,還比較好處理,這裏各種設施都比較齊全,能修正的都可以及時修正,實在不能修正的,也可以直接報廢。

    唯有已經送往前線的炮彈,就有些麻煩了。

    想運回來吧,又怕中途出現爆炸事故,同時即使真的運了回來,當一切處理妥當之後,再運到前線時,前線將士的心中依然有陰影,萬一來個冷藏處理,你又能奈他如何。

    好在劉亦誠來自21世紀,曾在網上看過無數的缺德辦法,比如將大口徑炮彈,改造為重型地雷,上炸坦克、下炸士兵,當真是歹毒無比,何況還有兵工廠專家幫著出餿主意,更是教壞了無數的小孩子。

    一陣忙碌之後,在吳淞、寶山和羅店等戰區,埋下上萬枚改裝地雷。

    金陵兵工廠,是30年代新建不久的兵工廠,南京的老蔣與何應欽等人,在此廠投入了很大的心血。

    該廠的一應機械設備,幾乎全都是從國外進口的高檔貨,從理論上來講,在24小時內,可以製造一千多枚重炮炮彈,其中122毫米的炮彈為八百枚,而152毫米炮彈為二百枚。

    劉特派員的辦法很簡單,就是采用美國人製造汽車的辦法,即采用“流水線作業”,而且專業分工則更細致,比如122毫米的彈頭製造,從澆築倒模,到最後的打磨拋光,一共被分為了二十九道工序。

    另外,在製造零配件時,盡量用機器設備來替代人工作業,因為人力的好處是靈活,而機器的好處是規整劃一,以至成品的規格比較統一而規範。

    何況“規整劃一”,不但能將零配件的公差,減少到最小,而且還能加快產品的生產速度,當劉亦誠將炮彈生產流程完全調整過來時,重炮炮彈的產量,達到了日產一千五百枚,勉強達到前線的最低需求。

    三天時間很快過去,金陵兵工廠也基本調整完畢。

    大口徑炮彈的供應終於恢複了正常,尤其在螞蟻機器人的幫助下,已將近萬枚劣質炮彈,一一的修正完畢,可以正式送往淞滬前線,支援華夏炮兵打日本鬼子去。

    三天時間,對於軍工生產來說,根本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對前線來說,完全是水深火熱,因為已登陸的日軍已經占穩了腳跟,正在向淞滬一帶的縱深陣地進攻,到了8月27日,日軍的前鋒已逼近了羅店與月浦。

    而且由於華夏空軍,在吳淞空戰中損失慘重,日軍也找到了對付華夏戰機的最好辦法,那就是消耗戰,采用源源不斷的機群,輪番上陣交戰的辦法,持續不斷的消耗華夏的空軍力量。

    從8月25日起,華夏空軍每天都有十多二十架戰機,被日軍機群消耗掉。

    到了8月27日,甚至連日常的巡邏都不得不小心了。

    盡管新來的日軍航母集群,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樣豪放了,動不動就耍一耍性格,玩什麽一波流,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在淞滬上空華夏空軍,已經逐漸喪失了製空權,而華夏陸軍的損失也越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