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火箭研究
字數:6308 加入書籤
對於空軍機場問題,劉亦誠少將也想好了。
石家莊的野戰機場是必須要修的,隻是機場的具體位置,還需要略略的挪動一下,改在獲鹿縣黃家峪的東南方向,此地位於龍泉寺與銅冶鎮之間,整個機場可呈“東北—西南”布置,即使敵機來犯也很難一望無遺。
因為從空中看來,鹿泉山(抱犢寨)、峪西山(石家莊動物園),黃家峪(雙龍山),以及雲盤山(井陘東南三公裏),剛好連成一個群山連綿的拱月狀,可以將整個龍泉寺一帶,以及未來的野戰機場完全遮蔽下來。
何況此地距石家莊,不過十多公裏,距離獲鹿縣五六公裏,還有群山可依托,無論修建機場,還是設立核心陣地,都是上上之選。
守衛石家莊的空軍選定之後,就該是郭祺勳的第一旅了。
郭旅長可不是什麽老實人,此次說是出兵一個野戰旅,他倒是吸取了先遣團的“先進經驗”,將二個標準旅編為二個團,隻是打著一個旅的牌子而已。
川西的一個標準野戰旅,原本擁有7個整編營,每營有800多人,將其改編為步兵團時,則直轄三個機械化步兵營,一個炮兵營,一個戰鬥工兵營,以及一個團部,共六個營級單位,全團兵力接近5000人。
川西第一旅,除了下轄旅部與兩個步兵團之外,還有若幹直轄部隊——二個坦克營、一個155毫米重炮營、一個高炮營,因此全旅擁有17個營單位,總兵力接近一萬四千人,比民國的某些乙等師還要龐大。
幸好,準備部署在石家莊的空軍部隊,隻有一個殲擊機大隊,加上各類地勤人員,也就八九百人,因此川西所出動的總兵力,還不到一萬五千人,雖然遠強於日軍的旅團單位,但是相比日軍的常設師團,還是相形見絀的,比如日軍的挽馬師團有2.8萬人,而馱馬師團有2.4萬人。
川西部隊曆來是華夏軍隊中的奇葩。
他們早已脫離了“低級趣味”,越來越像後世的美國軍隊,一有軍事行動必定首選空軍,當空中偵查無誤之後,就將特種部隊投送到預定作戰區域,進行詳細的摸底偵查,之後才接應後續部隊的到來。
10月3日,黑狼親自帶隊空降到雲盤山一帶。
10月3日晚,李家鈺的第四十七軍,從山西長治一帶,經正太鐵路運輸,悄悄的向石家莊開進。
閻錫山也深知此地的重要性,也在暗中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哪怕忻口前線再需要物資運輸,他也咬緊牙關讓該軍優先通過,事後還是不太放心,還讓鄧錫侯部逐漸向娘子關移動——“井陘天險,萬萬不可失”。
10月5日,郭祺勳的第一旅,在廣元(劃入川西聯防區)正式誓師出川。
為了防止日特的刺探,該旅的旗幟與編號,一律改為“四十七軍獨立混成旅”,對外宣稱此次北上的目的是——“與李家鈺大部隊匯合,一起支援忻口前線”。
因此誓師的場麵比較低調,隻有潘文華將軍代表劉湘來廣元踐行。
劉亦誠卻沒有親自隨軍,而是去見馮·布萊爾與梅塞施密特,這兩位教授,一位是農業專家,一位是飛機專家。
布萊爾教授,在川西的農業研究已經初見成效,川西的糧食畝產量,增長了五成有餘,獲得廣大川西百姓的感激,他現在已經轉戰涪城、德陽、cd一帶,正在研究四川的平原農業問題,並受四川省府正式委托,準備在眉山一帶,興建新型的化肥生產基地。
劉少將找布萊爾教授,主要還是想請他研究“戰地口糧”的問題。
數十萬川軍將士畢竟是在外省征戰,總是飽一頓餓一頓的,長期下去也不是一個辦法,何況還要征戰八年,一旦因此生病的話,還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戰鬥力。
布萊爾教授本來也沒有辦法。
他畢竟隻是一個農業教授,而非“全知全能”的神靈,好在與他同來的十多位農業專家之中,就有研究營養學的專家,通過大家的群力群策,以及德國軍人在一戰時期製作軍糧的經驗,還真想出了一些辦法。
再結合某人在21世紀的“道聽途說”與“先見之明”,最後川西決定在涪城與廣元,設立了戰地速食研究基地,搞了些淨水廠、炒麵廠、罐頭廠、牛肉幹廠、脫水蔬菜廠、方便麵廠等等。
當然,正式投產及交付軍隊的話,還需要一些時間。
梅塞施密特教授,是德國首屈一指的飛機專家,卻也是一位火箭專家,劉亦誠這廝此次找他,就是為了研發火箭彈的問題。
在淞滬戰場的空戰之中,奧田喜久司大佐的“箱型密集陣”,令所有在場的華夏空軍束手無策,若非劉少將急中生智,又碰巧還有飛熊中型轟炸機群在場,來了個空中投放航空炸彈,形成了空中的死亡禁區,否則,該次空戰的最後結果就比較悲劇了。
火箭彈,不但能對付日軍機群,還能對付日軍的地麵部隊。
因此劉亦誠就是做夢,都想將它研製出來,他自己是文科生出身,而螞蟻機器人與智腦,又隻會複製與拷貝,在創新方麵完全是弱智,沒辦法,他唯一夠得上的軍工專家,也隻有梅塞施密特了。
何況這廝的記憶力好得很,記得教授曾與他說過,想拉他一起研發噴氣式戰機,好像這還是希特勒的意思。
火箭彈與噴氣式戰機相比,那真是小兒科了,可惜劉亦誠與蘇聯紅軍的關係一般般,實在弄不來“喀秋莎”之類的神器,否者一夜之間,就可以讓華夏軍隊擁有火箭炮,現在隻好請德國友人幫忙了。
梅塞施密特麵帶微笑,靜靜聽完某人的陳訴。
他很輕鬆的告訴這廝一個好消息,以他的專業知識來說,要研究這樣的簡單武器,就如同廚師炒菜一般,但是這玩意兒的意義不大,就如同華夏的炮仗一樣,僅能用來嚇嚇人,因為精度實在是太差了。
而且在發射之後,根本不知它會飛到哪裏去,沒準一不小心,它自己又飛了回來,炸死了自己人也說不定。
“這個——”,劉亦誠也有傻了眼。
他也突然記起一樁往事,在另一時空,他大約還是十來歲的時候——正是喜歡撒野的年齡,也喜歡搗鼓一些土製火槍、土製炸彈,以及土製小火箭。
火槍與炸彈還好說,如果手藝不佳的話,大不了炸不響,又或將人的手指炸得發黑發腫,反正過上幾天就好了。
唯有土製小火箭,就真的麻煩了。
一旦點燃之後,火箭居然是歪歪扭扭的蛇形前行,明明瞄準的是一片空曠的田野,結果它卻竄入身後的一個草垛之中,引起了一場大火不說,事後還被家人一陣好打。
當時他還覺得自己挺冤枉的,長大了才知道,他當時有多幸運,如果是點燃了誰家的房子,那才是真的完蛋了。
不過,梅塞施密特可是德國專家。
他怎麽也成了小孩子一樣,搞一個軍用火箭來,反倒成了自殺性武器,沒有一點專業的樣子,根本不合邏輯,劉亦誠有點似信非信,也罷,“實踐出真知”,讓施密特教授先製造一兩枚來看看。
專家就是專家。
梅塞施密特在半天之內,就製造出了三枚火箭彈,長度基本都在一米出頭的樣子。
第一枚比較簡陋、粗狂,箭體長1.06米,直徑0.1米,並且裝了一根4.6米長的平衡杆,試射射程達到了1900米。
第二枚比較先進,箭體長為1.26米,直徑0.12米,尾部裝上3隻傾斜的穩定螺旋板,當火箭發射時,由於空氣動力的作用,使火箭自身不斷旋轉,從而達到了穩定飛行的效果,試射射程約4500米。
第三枚完全是某人熟悉的樣子。
在火箭的箭體上,不但有固定的飛行尾翼,尾部還有傾斜狀噴管,火箭依靠從傾斜噴管噴出的燃氣,使火箭繞彈軸高速旋轉,產生陀螺效應,從而保持飛行的穩定性,體長1.1米,直徑0.14米,試射射程為6500米,準確性確實不高,彈點偏差200米。
劉亦誠還就不信這個邪。
他將三種火箭彈的數據,一一掃描到智腦,然後在虛擬幻境中反複實驗,結果確實有點堪憂,前兩種火箭彈,就別指望準確性了,發射之後能不飛回來,搞什麽“自殺性攻擊”,已經是偉大的勝利了。
至於第三種,已經可以用於實戰了,唯一不足的是,彈點的散布有點過大,確實隻能用於嚇人,單枚的有效殺傷有限。
對了,蘇聯當年的技術,應該還沒超過德國人,他們的“喀秋莎”應該也沒好到哪裏去。
那麽蘇軍火箭彈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好像他們也是以數量來取勝的,一個火箭彈發射車,可以承載24—48枚,倘若集中五六輛火箭車,搞一次齊射的話,在近二百枚火箭彈的籠罩之下,確實不用考慮精度的問題,隻是有點浪費而已。
看到劉亦誠怔然出神,梅塞施密特決定略略講解一下。
“第一枚火箭彈,是有名的康格裏夫火箭,最早誕生於1805年”。
“它的創造者是英國的炮兵上校——威廉·康格裏夫,他在借鑒印度火箭與華夏古代火箭的基礎上,所研製出來的第一代實用性火箭,曾用於反拿破侖戰爭,以及與華夏的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枚火箭彈,則是康格裏夫火箭的改進版,誕生於1844年,是英國發明家威廉姆·黑爾,所研製的第二代火箭彈,其射程與準確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後來巨炮時代興起,這些火箭被掃入曆史塵埃”。
“第三枚火箭彈,是德國軍工專家在這幾年,與蘇俄秘密合作的結果,效果——你也看到了,射程或許還能再次增加,但在精度方麵,還將進一步下降,除非是幾百枚集中發射,否則隻能嚇嚇敵人而已”。
“怎麽會這樣?”
劉亦誠也有些意興索然。
難怪二戰的時候,許多國家的空軍都沒怎麽裝備它,連蘇俄空軍也隻是用來打打日本人,又或欺負一下德國人的地麵部隊,而德國空軍也隻是用它去打亂美軍轟炸機群的隊形而已,戰果也確實了了。
很快劉少將就想到了另一問題,另一個時空的導彈,又是怎麽回事呢?
還有,在二戰後期,希特勒所研製的v1型巡航導彈,與v2型彈道導彈,又是怎麽回事呢?
如果沒猜錯的話,那些高科技產品,應該也是源於眼前的這些火箭彈。
嗯,也就是說,研究的大致方向,還是沒搞錯的。
“對了,這些火箭彈,怎麽沒有一款采用了渦噴發動機?”
“渦噴發動機?”
算是將梅塞施密特問傻了,用渦噴發動機去裝備火箭彈,這又是什麽情況?
難道是世界末日快到了?
這些有錢人,就是任性啊。
不過這個想法倒是很好。
德國教授閉上眼睛,在心中略略琢磨了下,還別說,如果給火箭裝上渦噴發動機,即使采用液體燃料,火箭彈的準確性,也確實會上升好幾個台階,彈點的散布情況,還將進一步的縮小,比如控製在幾十米之內。(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