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一路北上

字數:4863   加入書籤

A+A-




    美洲探險隊向來沒有忽略各基地碼頭的建設,特別是舊金山、洛杉磯、阿卡港、巴拿馬、伊基克、布宜諾斯艾等物資港口。作為一個新型機械化碼頭,舊金山港的裝卸能力相當強悍,伏波號隻用了三天時間就清空了煤倉,然後又裝上了六十多噸黃金和無數的白銀等物資。

    “海子,這批黃金和白銀是我們過去所有的產出,你老小子可千萬要當心哈。”

    “嗬嗬,老李,沒想到你們的收益竟然如此豐厚,真讓人垂涎三尺啊。”

    “那是,這美洲最不缺的就是金銀,此前老萬你不也是收集了眾多黃金白銀和白金麽。”

    此前,萬鑫通過貿易以及血腥的劫掠,他們在南美洲收獲了不下二十噸黃金。再加上最近他們在安第斯山脈開采了許多金窩子,探險隊收獲的黃金白銀那是直線上升。不過,考慮到這些貴重金屬暫時並沒有多少用途,探險隊寧願組織人員去開采硝石或鳥糞,而不是把有限的人力資源用於開采金銀。因此,他們並沒有象前世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那樣,瘋狂地掠奪美洲的金銀資源。

    “老李,不要過於注重金銀的生產工作,畢竟那東東不能吃也不能喝,除了象征性的物資交易媒介,說起來它們並不具備多大的價值。對於現階段的我們來講,它們並不比普通的鋼鐵貴重多少,根本沒必要刻意去追逐它們。”

    “嗬嗬,海子,說是那麽說,不過,咱們也沒必要過於看輕它們。畢竟作為貨幣,金銀已經流通了數千年,咱們沒必要把它們全盤否定掉。沒聽說存在就是合理的這句話嗎?”

    “老李,這事你看著辦好了。反正美洲事務都交給你們了,你們擁有絕對的經營權。”

    五月十五日,完成裝卸任務的伏波號緩緩離開舊金山,沿著海岸駛向阿拉斯加灣。

    兩天後,伏波號抵達溫哥華,開始和生活在這裏的印第安人聯係上。自遠古時期就居住在此地的印地安人,主要依靠打獵和捕魚維生。一直以來,這些原居民在深山林野中過著自給自足的部落生活,滿眼是蔥鬱的樹林,青蔥的草地……

    “海灣眾島點綴,海岸綠樹成蔭,風景如畫,這兒真是個極具特色的好地方。”

    “嗬嗬,那是當然。這裏終年氣候溫和、濕潤,環境宜人,在後世多次被評選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是加拿大著名的旅遊勝地。”海旭陽笑道。

    “可惜的是此地眼下仍然是一片荒原,即使是李帆他們,亦沒有前進到此地。”

    “此前,李帆他們曾經北上西雅圖,那裏距離溫哥華可沒多遠。”

    “嗯,是的,西雅圖距離溫哥華隻有兩百多公裏,這兩地的自然條件差不多。”

    海旭陽一行並沒有深入溫哥華內陸,畢竟美洲事務已經交付給龐錦他們。眼下,眾人不過是在考察航線罷了,並不準備在此多做停留。雖然如此,眾人仍然在這片土地上接觸到兩個生活在這裏的部落。據悉他們是阿爾袞琴人的一支,和此前探險隊在舊金山遇到的那些印第安人是同族。因此,海旭陽他們和對方並沒有什麽語言障礙,彼此的交流相當融洽。

    早在去年,大本營對伏波號重新進行了改造。此前,伏波號長期飄泊在大洋之上,大把的時間被眾人浪費掉了。因此,黃鵬輝他們就在伏波號上建立起一個食品加工廠,專門生產各種魚類罐頭。自那之後,伏波號總是利用航程中的便利,用拖網捕撈魚類,然後加工成罐頭食品。此時,太平洋海域的魚類資源那是極其豐富,每次伏波號都是滿載抵港。

    眼下,伏波號的收獲同樣不菲,船倉中屯積的魚類不下千噸。因此,這批物資就成了海旭陽與溫哥華印第安人之間最好的媒介,對方很快就打消了心頭的疑慮,欣然接納這批遠方而來的客人。

    畢竟海旭陽一行和當地印第安人一樣都屬於黃種人,心理上並沒有太大的隔閡。因此,當海旭陽提出在此地建立定居點之時,以卡來旺為首的印第安土著欣然同意了對方的要求。此時,這些印第安土著並沒有什麽領土的概念,海旭陽他們倒是省了不少事情。

    “老張,給李帆發報,通知他們派人過來接洽。”

    “海子,老李不是已經派遣船隊和我們一起北上的麽,這裏直接交給他們就是,沒必要一定麻煩李帆本人吧?”

    “超宇,這支探險小隊將陪著我們繼續北上阿拉斯加,他們不可能駐紮在溫哥華這裏。再說了,李帆具體會如何安排這裏還未知,咱們總不能學那龐錦,強加在他的頭上。”

    “嗬嗬,好吧,老船長,我這就給他發報。”

    在得知李帆已經組織人員北上溫哥華之後,海旭陽一行就告別卡來旺酋長,離開此地前往夏洛特皇後群島。在後世,此地的土著一直都說是元人的後裔,眼下正好去考察一番。

    公元1274年,進攻日本的遠征軍由朝鮮揚帆出海,駛往九州島,遠征軍共兩萬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麗人大約各占一半,還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漢人。遠征軍的統帥為蒙古人忽敦,兩位副統帥為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複亨。元軍航行至博多灣,首先攻占並蹂躪了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後分三處在九州登陸攻入內陸。三路入侵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隊的登陸地點大約在長崎附近。

    麵對蒙古來襲,日本鐮倉幕府調集軍民迎戰,慘烈的戰鬥一直持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成功地阻止了元軍的推進。彈盡糧絕的元軍無力繼續守住陣地,他們隻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鮮的路上,元軍的艦隊遭風暴襲擊,上萬人淹死在大海中。這就是日本曆史上的文永之役。

    公元1281年,元帝國龐大的遠征軍由江浙和朝鮮兩地同時出發。此次出征的軍容十分壯觀,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軍隊約二十萬,其中蒙古人四萬五千,高麗人五萬多,漢人約十萬,其中漢人大半為新附軍(收編的南宋軍),遠征軍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戰的中堅。

    不過,此次征戰遭到日本人頑強的抵抗,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了一個多月,遠征軍的損失已超過三分之一,但依然無法取得進展。到七月下旬,元軍的糧草和箭已基本告罄,然而更大的厄運隨之而來。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颶風,風暴持續四天,元軍南方艦隊的艦船基本被毀,北方艦隊的艦船也損失大半。結果,隻有部分官兵得以逃離日本,近十萬失去補給與退路的元軍成為了等宰的羔羊,成就了日本人的弘安之役。

    “我們的祖先就是元軍的後裔,一百多年前征戰日本時,他們被颶風吹到了大海深處,然後順著海流飄到了此地。由於戰船都是倉促建造的,質量很差,結果那些幸存下來的船隻大部分沉沒在航程中,軍士溺死無數。據前人流傳下來的信息,最終抵達此島的元軍隻有六百來人,隨後近半人員又死在疾病、饑餓與征戰之中。

    由於自身實力比較弱小,先人們就一直生活在這片島嶼之上,並沒有深入東側的大陸。在到目前為止,我們這些後人已經繁衍了近千人口,大家對於當前的生活環境早已習慣了。一直以來,大家都是以漁獵為生,先人們的種植技術大多已經失傳了。”

    看地出這批元人的後裔應當是範文虎所部的南宋新附軍的後代,因為他說話的口音帶著濃厚的南方語言特色,並不是北方漢人抑或是蒙古人、色目人的說話習慣。

    和海旭陽一行交流的這個頭頭自稱姓沈,據說已經六十多歲了,是眾人之間最長壽的存在。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才能夠記下一百多年前的那段曆史。由於這些人並不懂地造紙術,而且大部分人並不識字,所以,前人的信息都是口口相傳。

    據老沈所言,其太爺爺輩原本生活在蘇州一帶,宋王室避難廣東之後,他們就歸附了元朝。元軍征伐日本時,他們就被強製性地組織起來,投入這個遙遠的戰場。結果,十萬之眾隻有三人逃了回來。

    “沈萬三他們家族好象就是蘇州一帶的人,不知道和這個沈意雲有沒有關係。”

    “嗬嗬,這天下姓沈的人多的是,他們之間可沒有什麽必然的聯係。”

    “據說沈萬三死在朱元璋的手中,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老萬,這是清王朝汙蔑大明的說法,並不是事實。其實沈萬三是元朝人,早在明王朝建立之前就已經去逝了。說什麽沈萬三出資修建南京城根本就是妄言,這個事情我想海子應當更加清楚。”

    “嗯,是的,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時候,沈萬三至少已經死了十二個年頭了,死人既不會從墳墓裏爬出來替他修城牆,也不必再擔心被他抄家流放。實際上沈萬三的後人一直都存在,他們就是蘇州一帶著名的大海商沈家。此前我們和他們打過多次交道,對其先人沈萬三的事情還算比較了解。”

    “不過,這沈家確實非常有錢,自元朝時他們就是蘇州一帶著名的海商,其家族擁有的商船多達八十多艘,最遠甚至曾經抵達印度半島。元末明朝之際,局勢動蕩不堪,這沈家的船隊自然而然就受到了影響,貿易量是直線下降。特別是明王朝明確海禁之後,沈家的勢力更是迭遭打擊。要不是此前的老底子比較雄厚,在東南亞以及南洋一帶建有多個商貿基地,估計這沈家現在也要泯然眾人也嘍。”東方辰補充道。

    “與國家這個龐然大物相比,民眾的勢力實在過於渺小了。明王朝的這個海禁政策,不但束縛了海商了腳步,同時亦束縛了國人的冒險精神,真是個悲劇。”

    “嗬嗬,也不盡然,朱棣上台之後,鄭和不就七下西洋了麽。”

    ps:晚上還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