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中條山戰役 (四)

字數:3843   加入書籤

A+A-




    中條山,位於山西省南部,黃河、涑水河間。

    橫跨臨汾、運城、晉城三市,居太行山及華山之間,山勢狹長,故名中條。

    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於山西省垣曲縣東南。

    東北端與王屋山相接的曆山,海拔2322米,為涑水河發源地。因中條山屏蔽著洛陽、潼關和中原大地,拱衛著西安和大西北,瞰視著晉南和豫北,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條山山體東北—西南走向,長約160千米,寬10~15千米。

    海拔1200~2300米,相對高度800~1500米,北坡陡峭,南坡緩傾。

    構造上屬中條背斜,山露岩層有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石英岩、白雲岩及火山岩係。

    南坡且有下古生界石灰岩。

    中條山依山勢可分為3段:

    東段稱曆山,以舜王坪最高,海拔2322米,山頂呈平台狀,其間有垣曲斷陷盆地。

    西段稱中條山,兀立於運城盆地與黃河穀地之間,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相對高差約1500米。

    中段山勢較緩,呈階台狀,張店附近分水嶺鞍部有三趾馬紅土和黃土覆蓋的寬穀,乃唐縣期寬穀經隆起而成。礦物資源以銅礦為主,此外有金、磷、煤、鐵等。

    中條山素有“山西天然植物園”之美稱,溫度適宜,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是溫帶向亞熱帶過度的區域,故在華北植物區係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由於氣候溫和,降水適宜,北有涑水,南有黃河,自然景觀壯麗多姿,有多條溪流從園內發源,分別注入涑水和黃河。

    中條山是山西樹種最多林區,森林麵積247萬公頃,覆蓋率約40,分布有暖溫性植被,主要為以櫟類為主的落葉闊葉雜木棣及油鬆林等,並有珍貴的杜仲、黑椋子、獼猴桃和漆樹。

    已發現麵積約800公頃的原始森林,保存完好,為華夏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僅存的一塊。

    主要樹種有橡樹、樺樹、楊樹、油鬆、華山鬆等,藥用植物有100多種,主要植物有山茱萸、連翹、五味子、黃芩、柴胡等,還有名貴的藥用植物和食用菌,如九節菖蒲、玉竹及罕見的冬蟲夏草、猴頭、靈芝等。

    從地理學上看,中條山依黃河而行,山勢狹長,整條山脈劃開了中原與西北:它的北側是晉南盆地,南側是中原大地,如同一道磅礴的天然門戶。

    唐代著名史學家司馬貞曾記載:“大河徑中條(山)之西,自中條(山)以東,連汾、晉之險嶝,謂之嶺厄”。

    就古人而言,中條山對國家意味著兩種重要意義:金庫與兵器庫。

    考古學家在山西省垣曲縣發現了商代城邑遺址,引發出商代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問題。

    在考古學上,代表夏朝的“二裏頭文化”地兼中條山的兩麵。

    曆史文獻中說中條山以北有“夏墟”,南麵偏東一帶是“有夏之居”。

    看來夏朝的地域,確實是跨越中條山南北的。

    地理學強調“人地關係”,夏族與中條的“人山關係”也應當具有獨特的內容。中條山下的運城鹽湖,曾經是華夏國最大的產鹽基地,在大約7000萬年前,受一次大的造山運動影響,運城盆地南部的中條山,北部的孤山、稷王山褶斷上升,其它板塊則不斷下沉,形成大麵積的沉積窪地——解池就是盆地中的最低窪處。

    考古發掘證明,早在180萬年前,鹽湖一帶有了人類活動,並且可以製造工具和使用野火。

    圍繞食鹽開采,鹽湖周圍建立了一係列,廟宇、城門、樓閣等建築。

    史學家稱它囊括了“九分天下鹽”,誰能夠占領這裏,就意味著誰就能掌握天下的命脈。

    所以,從黃帝起源時代一直到唐、宋、明,無數統治者都派重兵重臣守護著這條山脈,捂緊自己的錢包。

    文獻中記載的“夏墟”位於中條山以北。也許,夏商時期,人們已經聚集在中條山一帶,從事采掘銅礦和煉鑄生活。

    圍繞中條山,山西夏縣發現了銅鑿、銅鏃和麵範等古代銅製品,侯馬則發現了大規模的東周時代鑄銅遺址。

    緊鄰黃河和中條山、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的古虢國墓地也出土了大量西周銅器。

    占據中條山為後勤基地,進可圖中原,退可守關中——這是周人崛起之時,周武王姬發的戰略規劃。

    與姬發有同樣想法的,還有春秋時期晉國的晉文公,以及戰國時魏國的魏文侯、魏武侯:

    晉國占據運城盆地,借助中條山快速發展,當國力強大之後,得以率軍向南進入黃河穀地,圖謀中原。

    而魏國憑借中條山的銅礦,率先崛起於戰國七雄之中。

    到了近代,盡管中條山文明已經隨著冷兵器時代的遠去而失去了往日輝煌,但由於地處晉豫交界的要地,它的軍事意義卻從未下降過,甚至變得比以前更為重大。

    所以在近代人眼中,它是“東方的馬奇諾防線”。

    抗r戰爭裏,華夏國軍隊將中條山視為關中門戶,因為鬼子想打進西安,必須先拿下中條山。

    鬼子在占據中原後,將中條山稱為“盲腸”,認為拿不下中條山,帝國就是得了“盲腸炎”。

    鬼子在1937年至1941年初期,在短短3年多的時間裏,13次圍攻中條山,都被衛總司令指揮的華夏國軍隊擊退。

    當時的華夏國軍隊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那群號稱“冷娃”的陝西子弟兵,即黨國革命軍第17路軍,楊將軍的家底。

    他們血戰3年,用傷亡兩萬多人的代價,把不可一世的鬼子一直拒阻在潼關以外。

    為此,有音樂家曾譜曲讚美道:“中條山,高又高,它是我們的齊格菲,它是我們的馬奇諾……”

    蔣校長把第五集團軍調過來真是失策啊。”

    看完相關資料後,佐藤一郎說道。

    還不是內亂造成的,這一切的曆史都無法改變,你還想知道什麽?”

    未來人說道。

    我想知道第17師團和第37師團的視力,其他師團我都打交道過。”

    佐藤一郎說道。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