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終於能溝通了
字數:5989 加入書籤
李堪來到這個世界是第一次出遠門,破房子門口那天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通向的是一條寬闊大路。
此時路旁聽著一輛馬車,車夫抱著皮鞭坐在車轅上。林昌過去打了個招呼就上車,讓後他示意李堪上來。
“我說你們家小姐是不是看上我了?給我找個工作還派車來接我,她究竟想要幹什麽?”李堪上了車說道。
林昌當然是聽不懂了,他看著李堪,等他用肢體語言解釋。
李堪當然不會解釋了,他隻是開個玩笑而已,更何況這解釋起來也特別的麻煩,“喜歡”怎麽用行動表達?比心嗎?
見李堪沒有解釋的意思,林昌這才對外麵車夫喊了一聲,示意他開始趕路。
很遠嗎?還要用車來接,太遠的話,來回就不是那麽方便了,李堪心裏想到。
馬車速度不快,散步似的一句小跑著,馬兒是時不時噴著鼻息,花了兩個小時的功夫,終於來到一座城麵前。
這又是一座類似華夏古時候的城池,不過比起魔界那些動輒城牆高聳入雲的魔王城來,這座城就差了很多了,看起來挺像華夏的某某影視城一樣。
城池,又稱為城郭,詞中的“城”指城牆,是華夏等東亞國家古代的軍事防禦建築。為保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築城是東亞國家的傳統;與歐洲國家比較起來,東亞的城郭規模一般較大。
城池依等級的不同,可分為府級、縣級、廳級、堡級等;一般來說,層級越高,規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築也不同。
城牆是城市的主要防禦線,也界定出城市的範圍。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柵為主;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改為土石或磚等材料為牆。建立於城門之上,有單重和多重簷,以便守城將領登城瞭望敵情和指揮作戰。
城池的城門數量由行政層級或規模決定。通常府城有8門,縣城開4門。通常分置於東、西、南、北四方。
城門樓:城門座上的城樓,可分為樓閣式和碉堡式。城門座:城門樓的底座。城門洞:出入城門的孔道。甕城:圈繞城門外的一道城牆,又稱為“月城”。平時是城內通向城外的要道,戰時是城防部隊堅守的重點。
華夏早期的城池,絕大多數是土築,到了明代以後,各地的城牆才開始大規模包磚。因此在中國古代曆史的絕大多數時間裏,城池都是一副黃禿禿的模樣。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的先民已經掌握了版築的技術。所謂版築,就是築牆時用兩塊木板(版)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撐住,然後在兩板之間填滿泥土,用杵築(搗)緊,築畢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牆。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版築的技術更是大大提高,普遍采用懸版夯築法,即用木棍穿過兩側夾板,以繩索固定取直,中間填土夯實,《詩經》中的“其繩則直,縮版以載”,說的便是這種方法。用這種版築技術築成的城牆,比以往更結實,因此可以取消舊法中兩側的護城坡,從而增加城牆的攀爬難度。當時有的城牆還采用土坯(單塊土坯尺寸約為1米x0.4米x0.2米)壘砌,上下交錯疊壓,以此提高牆體的密度和強度。
自春秋以降,中國城池一直采用這種樸素的土築辦法,近兩千年過後,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牆,依然是由夯土築成。這種土築的城牆,樣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結實,特別是一下雨就會因雨水淋蝕而損壞。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東晉十六國時夏國赫連勃勃大單於(407~425年在位)修建的統萬城,便是土築史上的奇跡。統萬城采用“蒸土築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築而成,雖為土城,但具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力。傳說負責施工的叱幹阿利大將軍要求非常嚴格,近乎殘酷,修建好的城牆,他命人以鐵錐檢驗,凡錐入一寸者,便立刻將工匠殺死,填屍於牆內。在這種瘋狂的高壓政策下,曆時六年修建而成的統萬城,建築質量奇好,“其堅可以礪刀斧”,完全可以和現代水泥相媲美。當然,這隻是特別的個例,大多數的土城牆,為保證牢固度和強度,隻能往高、大、厚上靠攏。譬如兩千多年前齊國的都城臨淄,城牆寬度就達20米,楚國都城郢的牆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厚度,其抗擊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為保險起見,在高大厚實的城牆外,與城牆平行的還有人工挖掘的寬深壕塹(也可以引注河水,成為護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環周的護溝壕,通常寬度達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過,土城也有土城的好處,那就是容易修補。譬如當安史之亂,李光弼鎮守太原時,叛將史思明的大軍將至,如果要對方圓40裏的太原城進行加固肯定是來不及的,於是一邊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一邊命人將挖掘的壕土做成幾十萬個土磚坯,命令用土坯修築營壘,哪裏被破壞,就用土坯補上。
從軍事防禦的角度看,華夏古代城池的構築,可謂布局精妙,機關重重。在高大的城牆頂部,築於外側的有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稱作雉堞,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風孔,用來保護牆體。內側矮牆稱為女牆,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護欄作用,防止士兵往來行走時跌下。此外,城牆內部也都修有環城馬路和登城道。
城牆每座城門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樓,這是城牆頂上精致美觀的高層建築,平日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而在高大的牆體外側,每隔一定距離,還會有凸出於牆體外側的一段,這就是馬麵(又稱敵台、墩台、牆台)。馬麵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麵而得名。馬麵的使用是為了與城牆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麵攻擊敵人。它的一般寬度為12~20米,凸出牆體外表麵8~12米,間距為20~250米(一般為70米)。這符合宋·陳規《守城錄·守城機要》中的記載:“馬麵,舊製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時代,這個距離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內。
為了增強馬麵的防禦和戰爭能力,在馬麵之上一般都建有敵樓,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儲藏武器,使城牆的防禦性能發揮到最高點。戰時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築的特點,觀望敵人,觀察敵情,防止敵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憑借敵樓從正麵及左右兩樓間三個方麵的交叉火力,狙擊敵人,隨時點線相連,編織嚴密的高空火力網,是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城牆四角的角台,各建樓櫓一座,名為角樓。角樓的朝向與大牆呈135度角,樓的高度、體量介於城樓與敵樓之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戰時,角樓內的守禦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
從軍事進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環節,自然是城門。因此城池的設計者自然會對其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其防禦能力。規模小一點的城池,一般是設置懸門或吊橋,而大一些的城池,則要設置甕城。甕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專為保衛城門而設的小城。《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甕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麵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詩經·鄭風·出其東門》雲:“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闉闍”,指的便是甕城。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城池的城防技術已經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由城牆、城樓、護城河、馬麵、敵樓、角樓、甕城等組成的立體城防格局,基本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成熟定型,並一直持續到明清時代。
眼前的城池差不多就是如此了。
林昌指著城門口上的三個大字一字一頓的說道:“攬!仙!鎮!”
“哦,原來這裏聊攬仙鎮,咦?那不是新手村嗎?”李堪突然想起了某個遊戲裏的地名,好像也是叫這個。
越過守衛,李堪他們進了城,別說裏麵還挺熱鬧的,到處都是嘈雜的聲音,李堪聽不懂,覺得自己好像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這裏的人全都說著外語,搞得他是頭昏腦脹的。
不過這也沒辦法,誰讓李堪跟他們語言不通呢?
車夫趕著馬車來到了谘詢府邸前麵,等他們下車後,這才離開。
林昌帶著李堪直接推門進去了。
府邸,府指貴族的住宅,邸是高級官員的住所。舊時指官僚、貴族或大地主的住宅。現在也稱某些國家元首辦公或住居的地方,也可用於身份比較尊貴的人居住的地方。
林昌很得意的看向李堪這邊,想看他臉上吃驚的表情。
可是沒有料到,李堪根本就是麵無表情,好像這府邸跟他住的那破房子差不多一樣,實在是讓人無奈,好歹做一些吃驚動作,說些“好大好漂亮的宅子”之類的話滿足一下他的虛榮心再說啊。
林昌卻不知道,李堪感覺這宅院實在是有些小家子氣,比魔界的差遠了,所以他在泰然自若的,站在那裏,麵無表情還一言不發。
其實相比李堪自己家裏那一畝三分地而言,這座宅院已經很大了,李堪家的小院子能夠容他下時候騎著玩具車滿院子兜圈子,而現在這願意他用來練習科目二都沒問題。
而且這種院子,通常都是幾進幾出的,李堪麵前看到的指示一部分,後麵還有呢。
不過在魔界眼光養得刁了,他還真不在乎這種戰隊而言的小宅子了。
林昌沒有看到預期的效果,有些無奈,但是他還是領著李堪見他們所謂的小姐。
這小姐正是當初他曾經見過的,那位被圍在中間,還給他藥的那位女子。
此時她笑盈盈的看著李堪,眼神裏透漏出感興趣神色。
“不會真的是看上我了吧?”李堪心裏想到。
小姐笑著說了幾句話,拍拍手掌,然後一個穿著僧不僧道不道的家夥從後麵的屏風繞了出來,對眾人行了一禮,然後來到李堪身邊,看著他道:“李蛋?”
“李堪!”李堪再次糾正道,話說他是怎麽知道的?這林昌嘴巴可真快啊。
這位不僧不道的家夥聞言笑了笑,也不再說話,拿出了一根綠色樹枝,突然對著裏肯跳起了大神。
“你幹啥?”李堪嚇了一跳,不過看小姐林昌都一副虔誠的模樣,這人應該是在進行什麽莊重的儀式,所以李堪也就沒有動,任由他在自己身邊跳來跳去。
這人嘴裏哼著不知名的怪異調調,手裏的樹枝是不是在李堪比較劃過,弄得他鼻尖癢癢的。
最後他終於忍不住,一個大大的噴嚏打了出來。
“好了!”這人見此就停止了跳動,恢複了原來的平靜。
“什麽好了?”裏肯問道。
“你現在不覺得你能跟我們溝通了嗎?”這人笑道。
“誒?還真是!我終於能夠聽懂你們的話了。”李堪喜道,這幾天可把他難受死了。
“不知道小兄弟從哪裏來啊?”這人問道。
“從……”李堪看了看這家夥的打扮,笑道:“從來處來。”
“哦?到何處去?”
“到去處去,不過我現在暫時在這裏落腳。”李堪笑道。
(本章完)(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