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親人

字數:5363   加入書籤

A+A-




    “嘿?您說您也算是驅魔界的領頭人了吧?還有您也算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高手了吧?你們說現在看著一點辦法都沒有,是不是很尷尬?”趙逸看著身旁的楊昆夫婦說道。

    楊昆聽了,隻是笑笑,並沒有說什麽。

    楊焰的暴脾氣怎麽能接受的了趙逸的這種話,剛要發火卻被楊昆勸住了了。

    “我看你雖然著急,但是並不是特別的急,你是不是還有什麽辦法沒用?”楊昆對趙逸說道。

    “有是有,隻是他們遲到啊,到現在還不來,我能有什麽辦法?”趙逸聳聳肩說道。

    他卻是不是很著急,因為他知道,即使那些人來得再晚,也會在李堪拆了自己家之前趕到的,所以他才表現得著急中有著一些淡定。

    反正李堪困在壓製符裏,要脫困還有一段時間,趙逸索性把楊昆夫婦介紹給了李堪的父母。

    “慧姨,李叔,我給你們介紹一下,這兩位一位是楊昆楊老板,也是楊靈靈的父親,這位是……呃?楊老板您的女朋友?”趙逸介紹楊焰的時候,有些不確定的說道。

    楊昆聽了,拉著楊焰的手說道:“是我的妻子。”

    楊焰聽了,看向楊昆,眼中滿是柔情。

    趙逸看在眼裏,覺得被這一對中年夫婦灑了滿滿的狗糧。

    於是他岔開話題說道:“哈哈,大家都是一家人了,相互認識一下吧。”

    李堪父母這才知道,這兩位前來幫自己兒子的人,就是李堪的嶽父嶽母,也就是親家。

    隻是這個時候,李堪父母哪裏還心思認親啊?隻求他們救救李堪。

    人們常把婚姻比做“圍城”。的確,很多時候,家雖然溫暖,可若總是困在其中,難免有被束縛的感覺。

    特別是現在,很多父母,一絲不苟地嗬護著自己的“獨苗苗”,從小開車接送,上大學每天打電話噓寒問暖,成家了都要隨時詢問一舉一動;很多妻子,結婚後把老公看得緊緊的,每天檢查手機、電腦,朋友聚會要全程陪伴;還有不少丈夫,妻子單獨出門就不放心,10分鍾一個電話掌握動向……這些家庭,把彼此“圈”得緊緊的,失去自由。

    誠然,如今的社會環境複雜、誘惑太多,人們加強警惕、保護家人的出發點無可厚非。可家長看得太緊,孩子很難形成健康人格,長大後很容易成為“啃老族”;夫妻之間過於牽絆,會讓對方對家庭生活產生厭倦,最後互相失去信任和眷戀。

    因此,家人之間需要彼此給些自由。營造自由、寬鬆、獨立的氛圍,反而能激發人的感恩和自律心理,有助於培養家庭責任感,以及對家庭的依戀。

    給予自由,並不表示放任自流、漠不關心,而是一種更高明的愛和關心。因此,對於孩子,要抓大放小,默默觀察他的行為、引導他健康發展。就像美國心理學家勒諾·斯科納茲在《放養孩子》一書所說的,把需要的社會技能教給孩子,然後給孩子一個自己玩耍、闖蕩、體驗失敗和贏得成功的成長曆程。夫妻之間,要適當遠離,又相互吸引。一定不要擾亂對方的生活規律,讓他擁有自己的朋友圈子,獨立的社交和聚會空間。自己也可以利用這些獨立的時間和機會,做點喜歡的事,提升個人魅力。比如,找個有情調的餐廳並提前感受一下,然後送給家人一個驚喜。

    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麽誕生的一刹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但是嬰兒在生後一段時間內同他出生以前並無多大的區別;他還是不能辨認物體,還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體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隻有需要溫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卻不會區別溫暖、食物同給予溫暖和食物的母親。

    母親對嬰兒來說就是溫暖,就是食物,是嬰兒感到滿足和安全的快樂階段。這一個階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戀階段。周圍的現實,人和物體,凡是能引起嬰兒身體內部的滿足或失望的才會對他產生意義。

    嬰兒隻能意識到他的內部要求;外部世界隻有同他的需要有關的才是現實的,至於與他的要求無關的外部世界的好壞則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孩子不斷生長、發育,他就開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來麵目。母親的**不再是惟一的食物來源。終於他能區別自己的渴、能喂飽肚子的食物和母親。他開始知道其他物體有其自己的、與他無關的存在。在這個階段孩子學會叫物體的名稱,同時學習如何對待這些物體;他開始懂得火是熱的,會燙人,木頭是硬的,而且很沉,紙很輕能撕碎。他也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讚他。

    所有這些經曆凝聚並互相補充成為一種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我被人愛是因為我孤立無援。我被人愛是因為我長得可愛並能贏得別人的喜愛。簡而言之就是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有被人愛的資本——更確切的表達是: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我。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體驗。我什麽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因為母親是無條件的,我隻需要是母親的孩子。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但無條件的母愛有其缺陷的一麵。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

    大多數8歲到10歲的兒童他們的主要問題仍然是要被人愛,無條件地被人愛。8歲以下的兒童還不會愛,他對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兒童發展到這一階段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因素——一種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給母親(或父親)一樣東西——寫一首詩、畫一張畫或者做別的東西。在他的生活中愛的觀念——第一次從“被人愛”變成“愛別人”,變成“創**”。但從愛的最初階段到愛的成熟階段還會持續許多年。

    進入少年時代的兒童最終會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階段,他人就不會再是實現個人願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通過愛他就從他的由自戀引起的孤獨中解脫出來,他開始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一,另外他還能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他不再依賴於接受愛以及為了贏得愛必須使自己弱小、孤立無援、生病或者聽話。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別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有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人生下來後的最初幾個月和最初幾年同母親的關係最為密切。這種關係在人沒出生以前就已經開始,那就是當懷孕的婦女和胎兒既是一體又是兩體的時候。出生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這種狀況,但決不是像看上去那樣有很大的變化。在母體外生活的嬰兒還幾乎完成依賴於母親。後來幼兒開始學走路、說話和認識世界,這時同母親的關係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關的重要性,而同父親的關係開始重要起來了。

    為了理解這種變化,必須了解母愛和父愛性質上的根本區別。我們上麵已經談到過母愛。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母親熱愛新生兒,並不是因為孩子滿足了她的什麽特殊的願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為這是她生的孩子。無條件母愛不僅是孩子,也是我們每個人最深的渴求。從另——個角度來看通過努力換取的愛往往會使人生疑。人們會想:也許我並沒有給那個應該愛我的人帶來快樂,也許會節外生枝——總而言之人們害怕這種愛會消失。此外靠努力換取的愛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為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歸根結底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鑒於這種情況,因此我們所有的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著對母愛的渴求,是不足為奇的。

    同父親的關係則完全不同。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親不體現任何一種自然淵源。在最初幾年內孩子同父親幾乎沒有什麽聯係,在這個階段父親的作用幾乎無法同母親相比。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同父親作用緊密相關的是另一個同社會經濟發展有關的作用,隨著私有製以及財產由一個兒子繼承的現象出現,父親就對那個將來要繼承他財產的人特別感興趣。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父愛是有條件的愛,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無條件的母愛一樣,有條件的父愛有其積極的一麵,也有其消極的一麵。消極的一麵是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贏得,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就會失去父愛。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父愛的積極一麵也同樣十分重要。因為父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這種愛。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受我的控製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嬰兒無論從身體還是心理上都需要母親的無條件的愛和關懷。在六歲左右孩子就需要父親的權威和指引。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一個好母親是不會阻止孩子成長和不會鼓勵孩子求援的。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並把她的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她應該希望孩子獨立並最終脫離自己。父愛應該受一定的原則支配並提出一定的要求,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不應該是咄咄逼人和專橫的。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後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相反,人不是通過合並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親的良知,又同父親的良知生活在一起,盡管兩者看上去互為矛盾。如果一個人隻發展父親的良知,那他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如果他隻有母親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斷力的危險,就會阻礙自己和他人的發展。

    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愛的藝術》)

    楊昆夫婦聽了李堪父母的請求,自然是滿口答應,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來救李堪的。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