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國家一個傳說

字數:8366   加入書籤

A+A-


    我們所處的銀河係呈盤旋狀,她的中心伸出大小數條盤旋臂。這些旋臂充滿了各種天體和星際塵埃。

    如果能夠飛出地球和太陽係乃至銀河係,像造物主那樣俯看著整個銀河係星盤,就可以看到太陽係處於遠離銀河係中心,在一條位於兩條大旋臂之間的小旋臂邊緣。這段小小的旋臂被稱為獵戶座旋臂(orionarm),而旁邊靠近銀河係中心的大旋臂則被稱為人馬座旋臂(sagittariusarm),另一邊離銀河係中心較遠的大旋臂則被稱為英仙旋臂(也稱珀爾修斯旋臂,perseusarm)。

    建立一個以太陽係為中心的銀道係座標,便可清楚地標注銀河係中的各個相對於太陽恒星係統的位置。由於觀測點是在地球上,並且以仰望天空的方式展開,所以這個座標係也與普通的座標係有所區別——它的零度在十二點鍾方向,九十度在九點鍾方向,一百八十度在六點鍾方向,二百七十度在三點鍾方向。

    在這個座標係當中,九十度到一百八十度之間的區域是第二象限。而這一象限中的英仙旋臂是人類探索的主要方向。因為這段旋臂離太陽係有六千五百多光年,星際距離比較短,而且這個區域擁有許多穩定的恒星係統,並且其中有一些行星適宜人類居住。

    公元二十五世紀末,人類成功地在英仙旋臂中一類似太陽係的恒星係統中的第四行星“安德洛墨達”上建立首個殖民基地“盤古”。星際殖民時代在接來的二十六世紀掀起**,大批超光速飛船滿載著對新世界懷有熱切渴望的人類離開地球、太陽係,飛往第二象限的英仙旋臂星際。

    然而,星際殖民時代的來臨並沒有如過去的未來學家和科幻作家所預言的那樣,在全人類團結合作的友好氛圍下對外太空進行探索。相反,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到達英仙旋臂,更多的行星被開發,星際殖民地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就像瘟疫一樣在悄然之間產生,並傳播開來。最後甚至引發一係列的星際爭霸戰爭。

    這場規模空前的混戰,猶如中國古時的春秋和戰國——大國爭霸,小國圖存,合縱連橫,傳統崩潰,英雄輩出。人們甚至忘記了他們的發源地、文化中心、人類學意義上的宇宙中心地球和太陽係,為了現實的利益而東征西討。

    戰爭中,以“安德洛墨達”行星為首的英仙星際聯邦逐漸壯大。聯邦政府以“人道、自由、民主、和平”為宣傳口號和立國原則,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豐富資源的支持下,運用“大棒加胡蘿卜”手段,迅速壯大擴張,兼並了鄰近許多殖民星際。繼而發展成一個龐大的星際聯邦。

    這個聯邦有著明確的三權分立政體,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國會做為立法和監督政府的機關,行政大權則集中在聯邦政府總統及其領導下的相當於國務院的聯邦政府委員會手中,聯邦憲法仲裁委員會和聯邦法院則組成了司法機關。

    參眾兩院的議員、總統、憲法仲裁員會委員和最高大法官都是由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前兩者任期均在五年,後兩者任期均在十年,而且還必須是無黨派人士。聯邦政府委員會的委員可算是總統的內閣閣員,由總統提名並由參眾兩院通過任命。但根據聯邦憲法和《行政組織法》,政府委員會中必須有超過三分之一委員由反對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擔任。

    三大權力機構相互並立,相互製約,每項重大的國家決策都要通過以上各大權力機構的同意後才能施行。而各大權力機關內的也基本為兩院製,也起著相輔相成和相互平衡的作用。

    例如總統決定對外發動戰爭,必須先與聯邦政府委員會取得一致意見,然後在參眾兩院的投票表決中通過後才能行動。如果這時有足夠數量的國會議員或公**名向聯邦法院大法官提出反對總統戰爭政策的訴訟,則聯邦法院可由最高大法官立案進行裁決。無論裁決結果如何,反對者和擁護者均可向聯邦憲法仲裁委員會提出上訴。

    為了防止政策出台因政黨派別鬥爭而演變成無盡的法律訴訟,聯邦的立國元勳創立了一套評議製度。《英仙星際聯邦憲法》和《行政仲裁法》規定了一係列豁免憲法仲裁委員會和法院裁決的原則,以及一些緊急情況下授予總統和聯邦政府委員會行政特權。諸如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大麵積的自然災害、行星環境的聚變等特殊情況下,總統和聯邦委員會可直接按照自己的意誌采取行政手段,事後由國會和法院、憲法仲裁委員會對總統和聯邦政府委員會進行聯合評議。

    聯邦還有一項最後也是最根本的政治製度——全民公決,當某項重大政策在三大權力機構之間受到阻滯而難以出台時,總統隻要聯署到百分之三十的公民,即可進行全民公決,最終決定政策的通過與否。

    正因為如此,英仙聯邦也自詡為自人類以降最為民主和自由的國家。高度的民主與自由有力地推動聯邦成為英仙旋臂星際裏最為強大的國家。

    與英仙聯邦幾乎同一時間崛起的是,另一個以“新拜占庭”行星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實力派星際殖民地。通過武力與經濟手段不斷吞並其他弱小殖民地,借助強力且有效的中央集權統治,最後形成一個與英仙聯邦分庭抗禮的“新羅馬帝國”。

    新羅馬號稱帝國,但並非實行帝製。它的真正國名全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元老院與羅馬人民”認為自己是古羅馬共和國與帝國和人類世界最為正統的繼承者與領導者。所謂新羅馬帝國是國民一般的叫法,因為新羅馬最早的幾位創建者來自地球歐洲大陸,並用德語標注自己的新殖民地“nehesreich”,後來英仙旋臂星際的人類世界兩大通用語,即英語和漢語就承其說法,分別稱“neanorh”和“新羅馬帝國”。正式場合中,官方口頭用語與書麵用語均自稱“senatuspopulusanus”和“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早期的新羅馬帝國是一群崇尚地球古羅馬帝國的歐洲殖民者在“新拜占庭”行星上創立的,但在星際爭霸中,慢慢壯大的新羅馬也逐漸產生蛻變,最後形成一個龐大的中央集權政體。

    這個中央集權表麵上看來也有三大並立機構:行政的帝國執政官和帝國樞密院、立法的帝國國民議會和政治協調委員會、司法的帝國法庭和仲裁委員會。

    可實際上掌握著國家政治大權的機構卻是通常由九人組成的“帝國元老院”——作為帝國的最高權力機關,它擬定法律、製定政策、組織政府甚至幹預司法。“帝國元老院”是帝國所有權力的中樞。上述三大機構不過是元老院統治意誌的形式體現。

    元老院製定政策後由執政官和樞密院頒布執行,元老院擬定法律後由國民議會和政治協調委員會討論通過,元老院還製定司法程序,就某些重大案件作出指示和規定。不僅如此,帝國執政官、國民議會議長、政治協調委員會主任委員、帝國法庭首席大法官,甚至帝國最高檢察官通常都是由元老院成員包攬兼任的。

    不僅沒有傳統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連選舉製度也頗為特殊。元老院每十年舉行一次選舉,每屆選舉選出三名元老和相應的三十名候補元老,但候選人卻都是元老院本身舉薦的。雖然帝國憲法允許民間和國民議會可以推舉元老院候選人,但立國至今仍未有先例。其次這種選舉是間接的,由國民投票選出的國民議會代表進行秘密投票選出。

    即使是國民議會代表,也並非直接選舉產生。民眾唯一能決定的是選誰當他們的社區議會代表,由這些最基層的議會代表選舉地區議會代表和地區政府領導人,再由地區議會代表選出代表本行星的帝國議會代表和行星地方政府。

    而且根據憲法和《新羅馬行星地方選舉法》,上一級的議會有權撤消對所轄下一級議會的選舉結果,直接委派或指定專員當任下一級議會代表和政府官員。雖然這種規定是有條件的,即選舉結果遭到三分之一選民或選舉代表的聯名舞弊舉報並且調查後確認情況屬實,但仍然意味著元老院控製的帝國國民議會也完全控製著帝國全境內各級議會與政府的選舉大權。

    至於集中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精英的政治協調委員會,對外名義上與兩院製國家如英仙聯邦的參議院對等,但其實際作用卻僅相當於一個高級顧問機構。

    所有這些政治建築都是建立在一個奇怪的基礎之上——沒有政黨!帝國憲法規定境內不允許任何政治團體的存在。國民的政治訴求隻能以個人名義自發實現。公民對政府不滿,可以上街遊行,可以到樞密院大樓前抗議,可以到國民議會發表演說,甚至可以到仲裁委員會控告政府,但所有這些行動隻能由本人一個人去做,不可以發動和串聯其他公民一起去。

    除了對選舉舞弊舉報可以進行聯署外,公民在政治上幾乎就再也沒有聯署和串聯權力,所有合法的政治鬥爭都有嚴格限定在個人層麵上,隻能是“一個人在戰鬥”。

    因此,在聯邦許多人眼中,新羅馬帝國是一個充滿專製與獨裁特色的集權主義國家。就連帝國境內一些激進的民主人士也將帝國製度斥責為“人類曆史的逆流”,而與之相對的聯邦民主製度則成了“人類曆史的潮流”。

    可就是這一逆一潮的不斷壯大發展,最終促使了跨越上萬光年的星際爭霸戰爭持續了兩個世紀後終於迎來了完結。原本政權林立的銀河係第二象限英仙旋臂星際,如今統合成兩個星際國家――新羅馬帝國與英仙星際聯邦。

    中央集權製度的新羅馬帝國治下的行星主要分布在英仙旋臂相較而言靠近銀河中心的內段,三權分立製度的英仙聯邦治下的行星則分布在旋臂的外段。

    雙方以日心銀道係坐標係統一百三五度線為界。因為在銀道係坐標上,這條線上寬達約四千光年、縱深約一千光年的空間裏幾乎是絕對的真空。這裏既沒有任何形態的恒星,也沒有行星,就連星際塵埃也少得可憐。縱深達一千多光年,令所有人類飛船無法一次性以超光速飛越,中途總要改出超光速進行機器維護和安全檢查。所以成了雙方防備對方入侵的重要邊境空間。

    這條線稱為一三五線,而其所在星際空間寬度接近一千光年、充滿了危險的地帶成了英仙旋臂星際人類世界的鴻溝,就如古代的楚河漢界、三八線。

    帝國與聯邦兩國雖同種同源,但卻因政治製度與意識形態而水火不容。雙方的國民和政府都認為自己才是繼承地球文明的正統,都認為對方應當歸順於自己。結果誰也沒能說服誰,隻能訴諸武力。

    原本紛亂的爭霸戰爭也就逐步演化成兩大星際強國的對抗。

    即使兩國中間隔著寬廣、荒涼、危險的星際邊境,野心的膨脹仍然沒能被阻隔。

    當帝國與聯邦都掃清了各自境內的異己勢力後,在公元2889年基督教聖誕節,雙方的邊境巡羅艦隊在一三五線附近帝國境內的“鄭和”恒星係統發生武裝衝突。這場大規模的艦隊衝突最終演變成一場全麵戰爭。

    “鄭和”星域衝突後,當時主政聯邦的總統榮光輝和他的內閣,堅信憑借聯邦強大的實力足以一舉吞下帝國的五千光年江山。在公元2890年元月,聯邦派出了奧斯卡·羅延塔爾五星上將率領的聯邦國防軍主力艦隊,飛越一三五線,企圖以鉗形攻勢突擊帝國首都“新拜占庭”行星。

    麵對來勢洶洶的聯邦軍兩萬艘星際戰艦,處於劣勢的帝國軍隻能堅辟清野、誘敵深入。直到“新拜占庭”行星附近,由杜義敏元帥指揮的帝國艦隊才利用“喜瑪拉雅”恒星產生的耀斑進行掩護,發起“喜瑪拉雅”星域會戰,將聯邦艦隊各個擊破。號稱一代名將的羅延塔爾五星上將光榮犧牲。

    至此,戰爭的天平倒向帝國。可是帝國的元老們此時也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急於消滅聯邦,一統英仙旋臂星際。在元老院的督促下,杜義敏元帥親率一萬艘戰艦反擊到聯邦境內。

    聯邦天才的指揮官粟瑜脫穎而出,帶領從帝國境內落敗而歸的聯邦艦隊不斷襲擾入侵的帝國艦隊。

    由於這場戰爭最關鍵的階段是在兩位擁有純正中國血統的主帥之間展開,故而被後世史學家稱為“中國將帥的決鬥”。

    決鬥最終以年輕的粟瑜將軍帶領的殘兵敗將取得全麵勝利。帝國中央艦隊在最後的“馬丘比丘”星域大會戰中被分割包圍,幾乎全軍覆沒,杜義敏元帥被迫下令投降,然後自殺殉國。

    經此兩役,雙方國力巨損,軍力疲軟,均無力向對方發起大規模攻擊。雙方隻能暫時擺兵,在“太極”行星簽訂《停火暫行條約》,約定在協商出更完善的和平解決方案之前,不主動攻擊對方,使兩國形勢總體上處於和平狀態。

    但實際上,締約各方仍然以小規模的艦隊不斷向對方邊境發起滲透和反滲透、襲擾和反襲擾。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現在,才出現了稍微緩和的態勢。

    人們都認為,一場新的全麵戰爭是在所難免的。隻是,目前雙方的國力與軍力還處於一個微妙的均勢上,所以雙方的領導人和將領都沒有足夠的信心主動挑起全麵戰爭。一旦這種平衡失調,戰神的號角必將吹響所有英仙旋臂星際上的人類行星。

    均勢下的和平是脆弱的,因為每一方都在想方設法打破戰略平衡。

    在英仙旋臂的星際有這樣一個傳言:無論是聯邦還是帝國政府,從立國這初便都一直在尋找一種叫“安特內斯特”的東西。因為這種東西具有無窮的能量,不僅可以大大增強星際戰艦的威力,還可以實現超光速通信,使星際戰鬥不再象古老的帆船海戰那般低效,從而在戰爭中能夠輕易地擊敗對方,取得勝利。

    實際上,早在二十六世紀星際移民大時代,在那些往返於地球與英仙旋臂星際的超光速飛船船員當中,就有了所謂的“安特內斯特”傳說。當然,不少人隻是把這個傳言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

    英仙聯邦政府對所謂的“安特內斯特”卻從來隻字不提,既沒有明確否認傳言的真實性,也沒有公開承認展開搜索行動。但是英仙聯邦政府旗下負責的情報收集和國家安全的聯邦安全委員會,卻時常傳出一直在搜尋“安特內斯特”的謠言。

    “鄭和”星域衝突發生後不久,因變節逃到新羅馬帝國而變得臭名昭著的前聯邦安全委員會高級官員貝特雷爾·科特林,向新羅馬帝國元老院和帝國執政官提交了一份半公開的報告,報告在元老院提交給帝國國民議會時,人們發現文檔最後一個詞便是用漢字寫著“安特內斯特”,其後所有頁麵均為空白——表示詳細內容暫且處於最高保密級別當中,不宜公布。

    這在當時引起了帝國境內人們的極大興趣,熱議和猜測很快充滿了各大紙質媒體的頭版和主流網站的主頁。

    但事後不久,新羅馬帝國嚴禁國內的媒體討論任何有關“安特內斯特”的話題。在境內各個星球的互聯網上,所有語言版本的“安特內斯特”關鍵詞都被帝國保安局屏蔽。

    這就更加引起了人們的猜疑。無論是聯邦還是帝國境內,有許多人認為帝國情報局、中央艦隊、邊境艦隊在帝國元老院和執政官的授權下,一直在秘密尋找“安特內斯特”。

    雙方政府種種行為使一些人更加確信“安特內斯特”的存在。

    一些野心勃勃的星際冒險家因此私自展開行動。他們像早期的人類星際開拓者一樣,不論國別和民族,也不論出身和地位,組成團隊,駕駛小型的超光速飛船,勇敢地穿越一三五線,甚至飛出英仙旋臂,展開搜索,企圖找到所謂的“安特內斯特”。

    民間搜索行動在二十九世紀初似乎有了結果,但又是以傳言的方式流傳開來——一位探險家帶領他的“伊阿宋”號飛船及其團隊找到了“安特內斯特”,可他和他的團隊在返航的途中卻神秘失蹤了。

    盡管傳言有許多版本,但都有三個共同之處:找到了“安特內斯特”,探險家的名字不詳,他們的小飛船叫“伊阿宋”號。

    也就是說,在所有傳言中唯一確定的細節便是探險飛船叫“伊阿宋”。可無論在帝國還是聯邦,在雙方官方和民間的星際船社登記注冊叫“伊阿宋”的飛船總數不下千艘,這還不包括軍隊的戰艦和兩國官方的科考船。而民間用於尋找“安特內斯特”的飛船,多是偽造船名和航運證,以躲避兩國當局的巡查。所以這個唯一確定的細節也不一定符合實情。

    不過,這個傳言傳開後,很快又有了一個新的傳言:兩國政府轉而搜尋那位探險家和他的“伊阿宋”號。因為找到那位探險家就能找到“安特內斯特”,遠比直接搜尋“安特內斯特”來得更省事。

    這個新的傳言被炮製出來後,便迅速傳播到兩國的各個角落。遠航歸來的飛船降落後,船員們便與其他飛船的成員聊起這個傳言;家中喝下午茶的人們也禁不住議論起來;甚至帝國的貴族和聯邦的精英私底下對這個傳言也表現得興趣勃勃;連最不關心政治的兩國年輕人,在逛街時也不忘聊起這個傳言——“搜尋那位探險家”成了兩國社會的一種時尚話題。

    可結就像搜尋“安特內斯特”一樣,誰也沒有找到“那位探險家”。於是,傳言慢慢地消散在鍵忘的普羅大眾當中。

    兩個國家的對峙卻一直持續下去,雙方不僅在一三五線附近布置了龐大的艦隊,以防備對方隨時可能發起的突然進攻,還大力開發新式武器,進行軍備競賽,企圖在未來的戰爭中壓倒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