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0082天下大同
字數:5614 加入書籤
由旭日初生,在到黃昏日暮,日子很快的過去,已經兩個多月了。
金兵已經完全集結,駐兵於對岸,不過宋軍這裏也得到了很好的休息,在水緣的督工下,已經有百艘以上的船隻完成,可以下水了。
這個攻防俱佳的船隻,被將士們稱之為海鰍船,用以形容他的靈活。
不僅僅是船隻,水緣還發明了火箭和霹靂炮等,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
水緣在將士的心中,真個是魯班再生,他似乎也很陶醉於這種情況,甚至都很少和淩羽提起魔界的事情了。
這種情況下,淩羽很是逍遙,每天就是和李明遠一起練功。
還別說,李明遠雖相貌是粗狂,心思卻很細密。淩羽傳他的一些修仙入門,在這短短的兩月之內,竟然基本都領悟了。
這一日,他還入往常一樣,靜靜的做在帳內,閉目養神。
忽然李明遠風風火火的跑了進來,邊走邊說:“水緣先生要在下來稟報,說今日金人有不尋常的異動,可能要渡江了。”
淩羽點了點頭,沒有說話,其實也不知道說什麽好,提起劍走了出去,該來總是要來的,不就是殺人嗎?
殺一些人,救一些人,看起來無對也無錯。
其實對錯早已經分明了,殺人是為斬斷那些**,救護那些簡單的人們。隻是在這場戰鬥中死去的,有又多少是**的始作俑者呢?大多還是簡單的人。
什麽時候,才能天下大同呢?什麽時候,才能沒有紛爭呢?
淩羽腳步很快,趕到了江邊。
水緣等幾人正在布置戰守,他們看到淩羽過來,虞允文稟報說:“元帥,我等剛才商議,決定采用水、陸配合,以水戰為主之戰法。步兵與騎兵埋伏於江岸高地之後,水軍分五隊,各以海鰍船和戰船組成,一隊泊大江中流,為主力;兩隊分東西兩翼,成倚角之勢;另兩隊隱蔽於姑溪河與鎖犀河中,以襲擊敵船和援助前陣。”
……
天空中照下了一縷陽光,隨即又消失不見,難道是被這無邊無際的殺氣逼了回去嗎?
淩羽點點有說:“就這麽定了。”
水緣眼中閃過一絲狡猾的微笑,壓低聲音說:“青帝,您就安心的觀戰,具聖靈們稟報,完顏亮今天出兵。”
淩羽狠狠瞪了他一樣,沒有說話,眼睛望向別處。此刻他的心情,已經不僅僅是為了那三位藥了,還有三軍將士的性命。
人終究是顧近舍遠的,大的是種族,小的是國家,對淩羽來說,對大宋的認同感,遠遠的要強於金國。
注一: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隆州仁壽縣(今四川仁壽縣)人。幼時聰明,七歲即能提筆作文。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先後出任彭州等地的地方官。後以文弱之身指揮采石磯大戰,並取得大捷。
為了紀念虞允文指揮采石大捷的功績,在他死後四十二年,南宋嘉定九年(1216),常平使李道傳在采石廣濟寺西側建虞忠肅公祠。
淳佑九年(1249),虞允文曾孫虞憑供職池州,請求製置使吳注釋、太平郡守張琰,修祠立碑。
幾年後,太平郡守馬光祖改建記號地寶積山之西,宋理宗趙昀賜廟額“英烈”二字。
元代,虞公祠被毀。
至明景泰三年(1452)太平積壓府李鬱在寶積山故址重建,並確定每年十一月一日為祭祀日。
注二:韓世忠(1089~1151年),字良臣,南宋朝名將,陝西省綏德縣砭上村人,民族英雄。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18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國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除平定方臘外,還為宋庭平定了建安範汝、廣西曹成、淮南李橫、淮陽劉豫等反叛,為偏安一隅、搖搖欲墜的南宋支撐了幾十年。
這些赫赫戰功,使得他從一名士兵,一步步地被提拔為副尉、承節郎、軍統製、團練使、節度使,並曆任為江南東、西路宣撫使、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等要職,進太保,封英國公、潭國公。建炎十三年,封鹹安郡王。
就是這樣一位抗戰英雄,卻觸犯了南宋******求和媚外的投降政策。由於韓世忠反對議和,多次上疏彈劾奸相誤國,為投降派所不容。
嶽飛蒙冤,舉朝文武多不敢言,而他卻敢於當麵質問秦檜。
後來,終於被解除了兵權。自此杜門謝客,居家閱書讀經,絕日不言兵。
韓大將軍在以後的日子裏,經常騎著毛驢,攜小童一二,帶著酒壺,悶遊於西湖之上。
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這位一代名將憂鬱而死,時年六十八歲,死後被拜為太師,追封通義郡王。
孝宗時,又追封蘄王,溢忠武,配饗高宗廟廷。
注三:采石磯大戰是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我國曆史上宋、金兩國長期對峙局麵下一場大規模的水陸大戰。
這個時候,韓世忠將軍已經過世十年,但是本人對韓世忠將軍的高風亮節十分欽佩,故在本書將他寫入增加其光輝形象。
注四:李顯忠原名李世輔,父親李永奇為南宋延安巡檢使。
顯忠年十七,即隨父出入行陣,頗有膽略。後金人陷延安,授顯忠父子官職,李永奇常私下對顯忠道:“我為宋臣,豈可為金人所用?”父子倆時刻尋機歸宋。
紹興九年,因李顯忠欲率軍歸宋,金人將李永奇一家三百口全部殺害。
李顯忠遂用南宋紹興年號,招兵買馬,得萬人,緝得殺父仇人,碎屍泄憤,南宋四川宣撫使吳送其至臨安見高宗,高宗賜名顯忠,授都統製。
一次李顯忠、張俊與金兀術戰於廬江,兀術對部將雲:“李世輔歸宋後還不曾立功,此人勇猛異常,宜且避之!”乃焚廬江而走。
紹興二十九年,李顯忠率二百騎兵,在安豐戰敗金將小韓將軍兵五千人,後來金又增兵萬餘,李顯忠率騎兵衝殺,自早至午,以大刀砍敵陣,“殺獲甚眾,掩入淮者不可計”(以上俱引自《宋史李顯忠傳》)。
王權敗退,南宋以李顯忠代之,也有借重其勇猛為金人所憚之因素。
各位看官若有興致,可閱覽在下的另一本曆史《塞北王朝之金》,書內容均為可考曆史。
起風了,茂密的樹林整齊的向一麵倒去。
騰騰的殺氣,隨風沉浮,越聚越濃。
天空中風雲,以可見的速度變幻翻湧,雲氣蒸騰,一層層一幕幕和咆哮奔流的江浪,相互輝映,當真是天地為之變色。眾人震駭!
此時,金軍順風鼓噪渡江,部分水軍開始進攻。
水緣看了看對麵的陣勢,說:“金人試探我軍虛實,不可妄動。”
虞允文傳令下,江麵沒有任何動靜。
金軍見宋軍沒有動靜,以為宋軍不敢出戰,於是戰船盡出忽的,自楊林渡口出發,順風順水,向東岸衝來。
金軍及到近岸,宋軍方才鼓號四起,從岸頭隱蔽處躍於灘於,嚴陣迎戰金兵。
這氣勢,金軍自從入淮西以來,還是第一次遇到,不覺震驚,想後退又被風力所阻。
前行的七十餘艘戰船勉強靠岸,部分金兵開始登陸。
不過金人大部船隻因船底寬平,行動不便,在江邊擱淺,飄搖不定,無法前進。
虞允文回頭拍著時俊的肩膀,說:“將軍,你的膽量,天下聞名,站著這裏幹什麽?”
時俊沒有答話,冷冷一笑,揮舞雙刀衝向金軍,大隊宋軍跟著衝去,一時間喊殺聲,響徹天際,沒有一會功夫,江邊就屍橫遍野,江水染成了紅色。
宋軍數年來被金軍欺辱,今日有雪恥之機,個個奮勇,人人當先。
空氣中的腥味,聞之欲吐。
淩羽不知怎的,身子微微顫抖,一股熱流在冰涼的心間激烈跳動,那沉默許久的殺伐之意,此刻如火焰一般的熾熱,在胸膛燃燒!
淩羽向前走去,站在被江水浸泡,汙穢不堪的泥土之中。他右手緊緊握著白魄劍,全身顫抖,眼中凶光閃動,麵上卻有痛苦之色。
他雙手握緊,指甲深深陷入掌心,甚至連身子,也因激動而顫抖。
此刻,右臂裏的胎記,不知為何,竟然發亮,熟悉的冰涼感覺遊遍全身,胎記上的凶戾之氣,仿佛在他眼中一點一點的凝聚。
忽的,他一聲怒吼,揮劍殺入金兵陣中,水緣眼中閃過一絲得意,緊隨其後。李明遠自然也不會落後……
看的虞允文和韓世忠都呆了,李明遠也就罷了,沒有想到看似文弱的淩羽和水緣竟然有這樣的勇力。
清脆銳響,鏗鏘龍吟。
一道青光,一道碧光,兩道燦爛耀眼的奇光,在這沉沉的天際之中,如刺破蒼穹的利劍,衝向那些悍不畏死的金人陣中。
這片刻間,如虎入羊群……
此時的淩羽,已然滑落魔道,下手之時,斷然不會留情,隻見人群中青色光芒亂閃,慘呼尖叫聲不絕於耳,血腥之氣頓時泛起,飄蕩在滾滾的長江之中。
從未曾顯山露水的年輕人,此刻卻突然如此耀眼奪目。他眼神冷冷,瞳孔深處卻似有狂熱,仿佛渴望著前方寒芒下迸發的鮮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