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新一年新收獲
字數:4764 加入書籤
趕到玻璃試驗工場方少雲發現這裏格局太小,光線昏暗到讓人有些壓抑,完全如古老作坊的感覺。這種格調不用說是老瓷工的手筆,他可能在這樣的工場裏幹了大半輩子,這個已經深刻他的行為準則之內。
不過現在不是糾結這個的時間,老瓷工大家都稱之為老魏頭的見他到忙過來見他,方少雲也忙上前慰問。不管怎樣老魏頭還是有苦勞也有功勞的,不可太苛求人,雖然沒有成功至少他找到了路。當然玻璃正式生產他會設計個響亮的車間,但現在八字沒一撇,空想這個沒意思。
老魏頭見到方少雲後就向他敘說了整個建設工場經過,以及數十次試驗過程與結果。一邊介紹每次試驗配方並指著一旁地上排列的數十塊各種各樣的燒結物,介紹這一次次試驗的燒結物的配方還分析它們成功的可能性。
對老瓷工老魏頭的介紹方少雲非常滿意,因為老瓷工雖不識字,但他把試驗經過都記在心裏。最關鍵是他的試驗還是有條理的,唯有膽子小、想象力不夠豐富,這也是老人最大的特點。不管怎樣江湖越老膽子越小是肯定的,初生牛犢不怕虎那是見識少的緣故,無知者才無畏,隻是新事物還是無知者無畏去闖比較好。
對於提高爐溫方少雲是有辦法的,但對於玻璃試驗達到什麽程度他不知道,為此他讓老魏頭再試一下。因陋就簡的爐子點火後有煙冒出,老瓷工有數十年看管瓷窯經驗,火眼金睛渾若無事,其他人特別是少年卻都有點吃不消,方少雲本也想上前看,眼睛被熏紅了隻能退避到遠處觀看。
整個燒爐、投料過程看一遍,方少雲覺得這個技術應該不複雜,就是配比、配方需要試驗。等爐內坩堝裏料融化了,老瓷工讓他上前去看融化情況,他隻得硬著頭皮上前一看,隻見坩堝內的料隻有似融未融狀態,融化部分確有幾分如玻璃。觀察到的情況確實是溫度不夠,其它沒有把料融化透那配方與配比準不準確難搞不清楚,當務之急確實是改爐子。
提高爐溫需要重新設計爐型,另外燃料也將改用焦炭,加鼓風機助然。這個改動比較大,方少雲召來泥瓦匠等工匠,索性將整個工場重新建設,包括爐子、爐台等,全部以操作便利與安全為第一目標重建。這一改整個工場簡潔明快,操作也方便省力,讓老瓷工老魏頭見到也大為讚歎。
這工場一改就是好多天,有點煥然一新的新工場雖然改好,新爐子也砌好,但實際效果仍然是能不能用才是最關鍵的,車間整潔操作省力這些東西不是現在所要的最大目標。
新砌爐子剛完工連夜生起火烘烤,次日方少雲再次來到試驗場。這次爐膛裏火雖旺因燃料改成焦炭,再無煙冒起刺眼嗆鼻。因為爐灶麵板留孔與坩堝一樣大,橫向加燃料,人在上麵操作也不再煙熏火燎加飛塵嗆人了。
這些一改投料與攪拌就不會受熱氣熏烤也省力許多,坩堝投了料加蓋壓上以利快速升溫。等溫度估計差不多時老魏頭掀開蓋板見到堝內不再是如之前厚稀泥一樣的融化,那種融化雖然好象料一起化了,其實還是似化未化狀態,所以攪動起來非常費勁。之後雖慢慢會重新平複如水麵,這過程要好一會兒。
現在看到坩堝裏的料就如薄藕粉,攪拌起來很輕鬆,攪拌一停也馬上恢複平靜。這樣看來玻璃成不成不一定,這溫度到是足夠了,不過他這麽一攪拌發現這雖稀薄的稠液裏竟有許多氣泡,這氣泡似乎不易被弄走,這個讓老魏頭有點苦惱又一時無法著手排除。
方少雲就在一旁觀看,見老魏頭有點著惱也不大在意,這不是他已有辦法,他確不懂玻璃生產,但他知道後世玻璃很便宜,價錢便宜代表生產不會太複雜。這氣泡大概用機械方法就能解決,或者用些化學品添加劑就可以,既然如此何必心急。
溫度問題已經不再成為困難方少雲很欣然,心裏現在優先的事是確認配方與配比的正確與否,隻要解決玻璃生產出來的事,再過來解決這個問題也不遲,所以他對氣泡問題暫時並不在意。
隨著溫度進一步上升,料更加稀薄起來,老魏頭攪拌起來更輕鬆了。而且隨著他的攪動讓氣泡不斷上升而破裂,見這做法有效他的臉上恢複了正常。
不一會兒覺得這料火候已經差不多了,於是他笑吟吟地用勺撈起一小勺倒在方少雲讓人鑄造的小鐵平台上,再用小鐵棍將之碾薄碾平,稍過一會兒他用鉗鉗起薄片對著光亮看了起來。這一看他臉上的笑容霎時沒有了,因為薄片雖然透光,也有很濃的褐色。
方少雲就在老魏頭後麵也對薄片望去,見因模具不光潔小薄片有點如毛玻璃,覺得這次試驗看來基本上屬於已經有點成功。至於褐色那是原料裏含有一些微量金屬,以他的知識認為是鐵,這個認識對不對無所謂,因為要解決此事主要是挑選更純的原料。
這次試驗所用的石英沙是附近山坡尋找到的,一看不大透明,主要是先試驗成不成,質量將會再想辦法解決。如石英沙不大好他會派少兒隊出去尋找,就是這裏離海太遠,不然海邊沙灘可能會好些。
另外他現在所需不多,大不了也可如鐵礦石那樣通過清洗篩選,這方法後世不可行因為成本關係。而他現在是隻求有,隻要有除了滿足自己用外,少量產品一賣出就可賺回大錢,所以成本大些不可怕。
除了原料可以尋找更純淨的,通過化學反應也可除去玻璃裏所含的金屬,具體如何雖不知道,這事可以試驗來解決。因知道問題症結所在,方少雲沒有老魏頭的沮喪,而是向他表示祝賀。不管怎樣現在爐子沒問題了,玻璃主配方已經基本成功,所欠缺的是再試驗完善它,這成績應該慶賀。
一說起玻璃那是穿越者的吸金神器,玻璃鏡子一賣就是數十數百兩銀子一塊,一年起碼是賺上個數萬數十萬兩,三五年富甲天下乃小事一樁。隻不過神話畢竟隻是神話,這玻璃鏡子少量當然能賣出高價,細水長流十年二十年富可敵國在以錢開道、政商勾結、兼營他業雙管齊下確實可達到。
不然一年數百麵鏡子就會迅速將市場窒息,並且神話將漸漸褪色。從超級奢侈品變成一般高檔貨,連這還需控製一定出貨量才行。畢竟古代消費力有限,基本消費又占大頭,不能把富人的錢全算計成高檔品的消費力。
另外靠模具生產的平板玻璃也做不成鏡子,除非是哈哈鏡。因此方少雲不是不想造些鏡子吸金,即使戰亂高檔商品多少還是有一定市場的,但他知道這事暫時急不得,先製造出實用的東西為首要。
這方麵方少雲也根本沒打算造望遠鏡,這事玻璃與技術都不行。他最想造的乃是燈,正確的說是二種燈,一種是'美孚燈'一種是'風燈'。這二種燈後世八十年代後基本上消聲匿跡,稍年青一點大多已沒見過這東西。
美孚燈之所以有這名稱,主要是美國石油剛開發時最主要利用物是火油,這火油就是點燈之用。當時美國美孚公司在中國推銷火油不順利,便用購油送燈這一促銷方法,結果美孚公司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
後來玻璃火油燈在中國就被叫作美孚燈,直到電燈時代大放光明美孚燈才黯然退出,就如當初它代替古老油盞一樣,主要還是以更加光明取得取而代之的成績一樣。
至於風燈其實乃是美孚燈的兄弟,差別是美孚燈幾乎全部由玻璃製造,而風燈除燈罩全都是金屬製造;美孚燈是隻能放在桌子上,而風燈底平上有環,可放可提可掛。
就名稱而言美孚燈比較固定,而風燈別名比較多,如'氣死風',如'桅燈',如'馬燈'等等,這也與它用途廣的一個見證。其實風燈作用主要是代替了燈籠,它比燈籠能燃燒更長時間(一用蠟燭一用火油);更亮(光線透過紙與玻璃相比);更不怕風(風燈進風口與出煙孔較小,又不是直對火苗,火苗又有小罩保護。而燈籠上下口大火苗又裸露。),有如此多優勢替代燈籠完全可以理解。至於使用方便與燈油比蠟燭便宜,那還隻能是小小的優點,不值得多提。
方少雲想在玻璃成功後第一個便是開發這二種燈,一直以來他為油盞光線太暗而苦惱是原因之一,第二是這二種燈不光方家穀與他都有需要,外銷也應該有較大市場。
要不是戰亂將近,這個市場確實非常之大。單以南宋一億左右人口,每年賣出數十萬隻,隻要價錢不是太貴應該可以吧。辦個數百人工場每年能賺十萬兩左右銀子,再投錢發展十年之後不管幹什麽也不用象今天這樣縮進山穀避難。
其實能開發出這二種燈好處比造玻璃鏡子好處更多,一個是暴利引惡狼虎視眈眈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銷售也隻能放在少數幾個城市,易被人卡住喉嚨。
這二種燈的市場遍布每個縣城鄉角落,單個利潤不大,手下也有大量工人,更不必與富貴豪強打交道,不給他們有伺機可乘空子。
當然想造這二種燈也不是有玻璃就成,大小難題不少,如燈芯材料、調節燈芯機構設計與製造、小火罩的設計與生產。其中最難的是美孚燈油是火油,火油處在汽油與柴油中間,它是通過棉紗編織成的燈芯向上滲透。
現在他隻能用植物油,植物油的滲透性遠比不上火油,也沒有棉紗可織燈芯。現在油盞所用的燈芯是燈草,燈草植物油是能滲透,不過隻能離油距離很近,稍微一點空間燈草就會燒成灰。所以還要找到燈草的代替物,或者對植物油進行一定的加工。
至於找石油煉火油,這事技術上不大難,撞擊式挖油井如四川那邊開采鹽鹵一般,開采延安那邊的石油是可以成功的。土法煉油主要是加溫與分離也不難,隻是這裏距延安太遠,他的手太短,根本不可能。
因為必須立足能用植物油,方少雲將玻璃試驗再次交給老魏頭後,帶幾個少年找了銅匠研究起燈芯材料,調節燈芯的機械裝置,小火罩等的選擇、設計與製造來。另外是風燈的設計及工業化生產的設計與設備製造,力爭盡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