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該來總會來的(四)
字數:4852 加入書籤
沒有人力可以組織數十萬大軍,也不願驅使缺少訓練匆匆武裝起來的百姓去硬抗元軍的鋒頭。雖然如此或也能鑄就出一支百戰雄師,但初期巨大的傷亡在所難免,方少雲自忖沒有這樣的過硬的心理,故而退而研究起火槍這個超越時代的大殺器來。
說火槍是大殺器既準確又不正確,火槍直到鴉片戰爭前比之弓弩殺傷力等綜合比較有點優勢但沒有極對優勢。如以殺傷力比火槍。
這樣的火槍能用而且是用了幾百年,放在會用的人手上,如戚繼光的鴛鴦陣先期以弓後期以火槍為殺敵主攻,創造了戰損百一以上的交換率堪稱神跡。如歐洲用這樣的火槍創造了排隊槍斃,比試誰訓練有素誰勇敢無畏誰獲勝的暴力美。
類同這些的火槍方少雲早就具備研究製造並武裝的程度。這時代火藥用於戰爭未久,火器十分原始,沒有人想到用火藥把彈丸發射出去殺敵。至少如何簡單、實用地實際辦法還沒有,更沒有去實踐的條件。
這些本時代還缺少的條件方少雲都具備,作為一個男性又是看過網文小說的男性,如何製造優質火藥肯定清楚,就算是具體比例不知也可自己多試試不難。火槍發展史也應該知道,基本上就是點火、火繩、燧發與火帽撞針式,再下麵是現代槍械了。
用熟鐵敲薄卷成管狀加熱後套上骨棒熔接成管子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鐵匠熔接雖然是基本功,但熔接最好要反複正反敲打,加熱溫度也要比較高,薄鐵皮控溫更加困難,單麵錘打易將管子孔徑打大了,打製出來的管子既不大圓內壁也不大光滑,最好用鑽頭磨頭之類再加工過。
另外如此做法的管子不長,壁厚也不夠,需要三根短管熔接成長管,璧厚不夠外麵再包一層薄鐵皮同樣熔接起來,隻不過避開前次熔接部位。如此生產的管子很考驗鐵匠的手藝,一般搭接熔接也有許多鐵匠幹不大好,況且這管子要求高,又無法用力錘打。所以即使高手做出來的管子放到後世人手上看也是不堪入目的。
如此做出來的火槍價格不便宜,這個成本主要是工錢,培養幾十個這樣水平的鐵匠不容易是小事,方少雲還可以拿出分工合作製的法寶讓培養高水平鐵匠的難度降低,生產效率提高,問題是有上百鐵匠每年也生產不出多少槍外,還有極大不足,主要缺陷是威力不足射速太慢。
隻有百米殺傷力就是要與弓箭比短長,已經夠悲催外射速太慢更加致命,而蒙元都是輕騎兵,隻有訓練出排隊槍斃的部隊這樣的槍才能使用,當然戰損比不會太樂觀,不過真訓練出如此軍隊百萬打敗元軍肯定行。
問題是方少雲生產出百萬枝槍難度極大,訓練出百萬軍隊更加不可能。因而他走的是精兵路線,他希望的是千人抗擊萬人,戰損交換率起碼大於十一。
就算是這樣的交換率他也損耗不起,現在他的甲、乙級營加教導營才四千餘人,十一戰損交換率殺敵二萬他剩下的人也沒有戰鬥力了,隻剩下不多輕傷員了,所以他根本經不起損耗。
因而他想要的槍是二百米以上破輕甲的威力及每分鍾五發以上的射速。這個要求應該達到鴉片戰爭英軍火器的水準,而方少雲既不大懂槍械,更加不可能有製造知識與經驗,所以這些年他不斷地設計理想中的槍,卻至今沒有動手。
沒有動手的原因是方少雲認為自己還不具備生產條件,如圓棒不管拉製還是鍛造早已能夠做到,可鑽頭做不出來,至少深鑽的鑽頭生產不出。鑽頭後世是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但生產出一個鑽頭卻不容易,第一個關口是沒有硬度好又強度好的材料沒有。
鑽管之路走不通或可以走磨管之路,用砂棒磨管雖然是可以的但工效太低,起碼要造出不少能同時加工幾十根管子的磨機才行。有這實力也不定要走這條路,太費勁又費工夫。
這二條路走不通焊管之路更加困難,電焊原理簡單設備困難,氣焊更加想都別。這些技術實現不了,更高級不提了。
這些年方少雲動了不少腦筋,想過許多辦法最後發現此路不通,可有一條路覺得可以試試看,成功的希望非常大。或問有希望他為什麽不早點上馬,直到現在才搞,這不是耽誤時間嗎?
其實辦法是有了一個且可行性比較高,可惜各方麵條件不足。如軋鋼能力當時沒有現在有了,如加溫控製通過研究望遠鏡也有了,如硬質合金在拉鋼絲的需求下也獲得了成功,如模具加工經過鋼絲生產也有了技術。
可說是這些年慢慢為造槍管積累了技術與設備製造經驗。現在也不是所有技術難題都獲得突破或具有,但現在研究解決這些難題的條件基本上已經具備。
所以方少雲決定開始動手,補齊技術或裝備上的缺口,先將槍管生產出來。首先是一台小軋機,這台軋機軋製的是十分標準的小扁鐵。這個技術方家穀早有了,隻是這次為控製精度高采用了鑄造機架,牽引式反向軋製。
這架軋機比較重要,另一架拉管機更加關鍵,且是為製槍管特別生產的。這拉管機也是鑄造機架,一頭是安裝模具與加溫設備,另一頭是手搖牽引設備。
說了半天方少雲想用什麽辦法生產槍管?
方少雲想到的辦法就是無縫管生產的辦法。所以他用厚度與寬度精度很高的小扁鐵先軋成u型,前端寬度磨去一點敲成管狀穿過圓型模具。另一頭牽引機拉住這個一個特製煤氣爐點燃加熱將拉合的縫隙兩端,將其加熱到可以熔接程度,牽引機隨著加溫速度向前拉動。這時管子裏麵也有個遠處用鋼絲拉住的球形模具頂住,將接近熔化溫度的兩端擠壓在一起。
這方法與打成薄片套在心棒上熔接道理是一樣的,但是這拉管機是將鐵硬擠在一起,比鍛打效果既快又完全還保持管子內外徑一致又光滑。
如此生產管子也是要積累些生產經驗的,如加溫與牽引的關係,人工搖動齒輪機牽引不比可以任意調速的變頻電動機穩定,好在這個波動尚在可以忍受程度,對質量影響不大。而鐵料餘量控製不好更加致命,餘量小了熔接部分強度不高,餘量大了損傷模具,管子也會拉裂。
方少雲采用低炭鋼拉管子的,但三四個毫米壁厚的槍管一次性拉出他也造不出如此好的機械,隻能如手工打造的槍管一樣采用三次拉製的辦法。雖然也是薄片迭加辦法,但二者的質量相差極大,方少雲生產的低炭鋼槍管比手工鍛打的熟鐵槍管要好幾倍。
勞動效率更加無法比,方少雲這套土機械每日能生產上百根完工的二米長的管子隻用了十幾個人,其中還是搖牽引機費力的緣故,不然更省人。而十幾個鐵匠別說一百根二米管,一天產量一百根槍管要幾百上千個鐵匠才行。
這麽大的產量並非是方少雲需要那麽多,而是這套夠簡陋寒磣的土設備能力這個數,嫌多隻能少開工,嫌少隻能連軸幹。
忙碌這些不覺時光過得快,此時已經是八月。幾天前接到吳鐵口的一封密信,信當然不是直接送到方家穀來的,而是托人捎給與方家穀有合作關係的一個大戶的。
這時代沒有後世的郵政係統、快遞公司,和平時期車腳店等會變相代理一些相關事務。隻因這類業務太少而不足養活一批專業人員,車腳店網絡也不夠普及,所以托遠行的人順便捎信帶禮是常事。隻是襄樊地區戰亂剛安定未久,人員與這裏來往應該極偶爾,不知吳鐵口怎麽找到捎信人的。
信是那大戶轉交過來的,吳鐵口采用了大信封套小信封的方法寄信的。大信封裏有信紙是囑收信人將小信封轉送給方家穀。
為何不直接送到方家穀的原因是行人路過方家穀的可能性更低,另一方麵是方少雲要吳鐵口盡量撇清與方家穀有關係。雖然眼下方家穀沒什麽名氣,但今後卻不一定。而且吳鐵口身處環境複雜,方家穀與各方關係友好的沒有敵對的多,他與方家穀關係暴露隻有壞處沒有好處。
通過他人轉交是方少雲與吳鐵口臨別時交代的方法,雙方通訊反正是密碼,如此轉交也不怕失密。
接到吳鐵口的密信雖明知不會有緊急事方少雲仍然第一時間取來信件,拿到手上先觀察一下有沒有拆開過痕跡。這個可能性不大也不得不防,什麽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小心謹慎是源於他對元的恐懼及對自己弱小的不自信,現在成了他的習慣。
發現沒什麽問題方少雲撕開信封取出信紙根據密碼對照本拿起三字經翻譯起來。吳鐵口的密信果然隻是元軍馬上進行的進攻行動計劃。
這情報不是說不重要,但重要性是分對象的。若宋那裏能主動應對作用最大,因為早一點知道敵軍動態可以早一點作出相應布置而可以爭取一點主動權。可現在宋那邊是被動應付,早一點知道意義不大,就如準備挨揍的人早一點知道板子將落下也沒啥好處。
方少雲這裏這情報的作用同樣不大,元軍鋒芒對著江、淮,對著臨安,這事別說方少雲知道曆史,不知道也能判斷出。因為他這邊沒什麽重要戰略目標需元軍第一步對付的,有個稍重要的州城峽州也在四五百裏路之外。
四五百裏路於這個時代的交通狀況已經很遠了,至於對付自己那是太看得起自己了。這個情形大家清楚,因而吳鐵口的密信隻寄了一封,目的隻是讓方少雲心裏更加有數。
翻譯出密信雖知道這事遲早會發生,方少雲仍然是長長地歎了口氣。他是為宋朝而哀歎,若論朝代宋的皇帝確實不是最差的,隻是趙家汲取五代亂世的經驗有點矯枉過正了。善待文人應該,但軍製也有點過分自我閹割。雖然其內部腐朽造成社會不安定,遲早會在動蕩中被另一個朝代取代,可亡於蒙元有些可惜。
為宋朝哀歎外他更為華夏大眾而悲哀,身逢亂世沒有不悲哀的人這話不假,但身處這個亂世的百姓倍加淒慘啊!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方少雲隻記得這一句,感慨之餘反複吟了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