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艱難造槍之途
字數:4911 加入書籤
接到吳鐵口密信後火箭生意也迅速恢複增長,合作者也是快速增多,甚至是有人聞說直接帶著家產過來要求在方家穀獲得一個避難之處的。
這些直接找過來的人基本上都是將被元圍攻城市或附近城市的富戶,方家穀的影響不大,就附近二三百裏地方人。這些人逃避到這裏一方麵是慌不擇路,另一方麵大多數也是與方家穀的合作者有親友關係,不然也不知道有這麽回事不是。
隻有少數幾人乃是往非戰區逃難時聞聽方家穀名聲後選擇過來的,相比聽聞親友舉薦而來方家穀避難的人這些人更是屬於病急亂投醫的選擇。
在城市被圍攻前逃跑的人細軟基本上都帶走了,除不動產外七七八八都帶著,因而進方家穀要求避居時還有足夠的財力,也有少數是城市被占後逃出來的人,這些人經濟上窘迫些。
接待到第一例這樣逃難而來的人時主管這事的唐人傑有些為難,因為現在的政策是隻收物資不收錢,而欲托庇於此的人不可能隨身帶著如此多的物資,即使他們的錢財再多也不可能。至於安置地方及房屋之類倒不成問題,原來合作者的房屋大多數已經建成那是有名頭不可能動外不算,方少雲早下令建設一些備用房正好派用場。
向方少雲匯報後,方少雲一思考決定還是收。近處隻收物資不收現金辦法可行,遠一點地方的人和平時期也沒什麽問題,現在戰亂如此做就是將這些人拒之門外。而方家穀缺少人,這些人有文化者比較多,為付不出實物將人拒之門外有點可惜。況且方家穀也不缺儲備糧,比之糧食更缺人。
於是作出此類情況可以加收些錢,另外在服從方家穀管理外,人員應該聽從調配。這些個條件不苛刻,人住進來了不服管也不可能,而且到了地頭不住這裏其它地方也不放心。
這些先逃跑的幸運者之後是一些丟失大部分財富的人,對這些人要求進方家穀方少雲也同意,但隻能當作普通人參加合作社,有特長者會加入到各種崗位上去,如讀書較多的充任各級教師或充任文秘事務。
這事讓方少雲得到啟發,他派出不少人出去到戰區搜羅流離失所的年輕人或工匠。特別是青年婦女更是多多益善,因為方家穀性別失衡嚴重,短期內外麵戰亂沒有人顧這事,今後會有後遺症的。能乘機彌補一下總是好處多一些,另外青年婦女也是好勞動力,山穀內如布匹靠外麵運進來就是缺少勞動力。
到那些地方招人需要二三個月以上才能見成效,元宋大戰啟動方少雲忙了一陣這些因戰爭而發生的事後,等走上一個新的平衡後又去忙他的槍械研究了。
現在槍管生產量已經大大超出需求,二米一根管子挑挑揀揀二根槍管總是有的,再打個折扣每日一百五十根一年五萬多,再減去機器修理工人修假一年四萬根左右,這個量負責整個大宋軍隊才差不多,方少雲手下才幾千人,一二個月生產量就寧可以滿足了。
再生產更小型的拉管機不必要,最多少開工點。但槍管有了槍機還沒有,要發射速度快前膛槍沒有可能性,而且是無殼彈發射也不可能,為此必須造出槍機才行。
方少雲的方案是槍管熱鑲在槍機座上,子彈為銅殼,彈頭為鉛皮鐵芯,底火用****他不知道配方與製造方法就采用炸子一類配方,經幾個研究才成功。而槍機為直拉栓式,撞針為彈簧推動。
想法很好,可這個要實現難度不是一般性的大,需要攻克的難題不止是一個二個。如方少雲前世雖然打過幾十年工,見到過使用過不少機械,但他隻是個使用者而不是設計者,對使用過的機械真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即使做過幾年維修工,小廠沒什麽講車、銑、刨、電焊、風焊隨你弄隻要修好機器就行。但這個經曆對他了解機械原理幫助仍然是碎片化的,畢竟沒經過係統學習,隻有部分實踐經驗而沒有全方向理論知識支撐。
再說槍械更不是普通人能接觸到的,他當過民兵算是打過幾槍,但沒有拆卸過槍械,這方麵比軍人穿越者劣勢許多。
沒經驗與不了解怎麽辦?方少雲的辦法是試驗。怎麽試?放大樣試。
所謂放大樣試就是用質地細膩的木頭,方少雲讓最好的木匠將自己的設想放大幾倍,做成一個個零件,然後試驗扣扳機的有效性;直拉栓的閉鎖性;卡筍、彈簧、撞針,子彈位置等等零件的形態、大小等。
這些試驗為什麽要放大?那是放大後更直觀。為什麽用木頭做零件?那是修改、另造簡單。
為了造槍方少雲幾個月前專門弄了個試驗室,試驗室由他帶領的十個少年及二個木匠組成,少數其它零件臨時由其他工匠製造。試驗開始就是造了一支隻帶極少部分槍管的三米長的大槍,然後就是不斷地試驗各零件是否合用,往往換了這件換那件,改了一個零件整個推倒重新來過。
第一次製造的大木槍很快改得麵目全非索性推倒再來,於是重新製造了一把新槍,直到第三次大改後主要結構才穩定下來,主要是細節方麵還在推敲及從可靠性方麵上考慮是否改動。
到這個時間已經可以生產真槍試驗效果了,方少雲把尺寸縮小到實用狀態,然後根據比例將各個部件、零件畫成圖紙,讓鐵匠及手飾匠人去製造。
為什麽要讓手飾藝人幫助造零件?那是卡筍、扳機、撞針等零件小而幾何圖形複雜且精度要求高,鐵匠隻能生產毛坯,需要手飾匠人精細加工,不然根本裝配不起來。
就算是如此精雕細刻生產的零件裝配時仍然有些不和順,經過小小修改才組配成功。然後是空槍試驗,等試驗覺得差不多時其實大多數零件都有些改動,於是重新按新試驗結果製造了三把新槍,用了手工製造的幾千顆子彈開始試槍。
試槍時護衛隊大多數連級以上幹部都來了,他們是方少雲自己讓來的,不然他們不可能知道也不敢過來。這槍今後還是護衛隊用的,讓這些幹部先嚐試一下也有必要,反正也是要有人試槍的,所以將這些幹部喚來一舉二得。
這些幹部不少聽到過方少雲念叨槍的厲害,更知道他最近就在研究這個神器,知道這個方少雲念叨很久也研究很久的神器已經成功讓他們去試用,都是興奮不己。隻有一二個輪值幹部有點怨念,嫌自己運氣不好,這樣的機會竟然錯過。
水民等幾十個人排隊來到火炮試驗場,見到的是一支怪模怪樣木頭上裝著一根細鐵管的東西。方少雲在場他們雖不敢責疑,但心裏卻是很是嘀咕,這麽個小東西有多大威力?就算是與火炮一樣發射鐵丸也能有多少力量?
方少雲因為采用的是十厘米口徑的長尖彈,所以槍口比曆史上的火銃口徑小多了,使這支槍看上去更加不起眼了。
幹部們路遠,過來時一切試驗準備就緒。隻見百米到三百米每隔五十米立了尺來寬二米高的木板,首先試驗的是彈道。隻見水泥基座上一支槍夾緊了對準遠處的木板,方少雲不看幹部們興奮之情退掉了十之八九的臉色,向操持的少年下令開始。
為了減少人為因素開槍是用細麻繩拉動扳機的,隻見那少年輕輕一拉''乒''一聲響起。方少雲見槍支夾著沒有振動非常滿意,因為這樣試驗出來才比較準確。但幹部們聽到這聲音更失望了,如此小聲濟什麽事。
一槍發射方少雲過去看彈孔檢查彈道,這個關係瞄準器製造,過去一看沒有高度差非常滿意。隨著他過來的眾人見三寸木板隻見一個小孔都有點不敢相信,因為現在裝備的鋼臂弩最多能露出來一點尖頭而已,二者的威力不能比啊。
方少雲對幹部們的心理變化當然看在眼裏,心裏好笑想:小樣,這就唬倒啦!這還未拉膛線哩!
接下來一支槍試彈道,散布率與威力,其它二支由水民他們試驗,每人打十槍,這是試驗使用性與故障率及使用壽命,隨他們怎麽開心怎麽用。
二百米處三寸木板基本上能上靶及差點兒擊穿讓水民他們咋舌不已,這威力比弩強了幾倍啊,二百米外可以打擊敵人,那豈不是說隻有我打人家,而人家隻能挨揍還不了手啊!
槍的試驗是成功的,未拉膛線已經有二百米以上輕甲殺傷力,彈道試驗散布試驗都比較好,平直彈道雖不到二百米,但二百米散布率在二厘米之內。
這個數據在後世被扔到廢鐵堆也嫌次,其實威力已經橫掃鴉片戰爭前所有的槍支,而且射速經過試驗每分鍾十槍是極限,列陣每分鍾五發肯定能行,這個射速也是橫掃鴉片戰爭前所有的槍支。
槍試驗成功方少雲可以鬆口氣了吧?可以正式生產了吧?
可惜方少雲沒法鬆口氣,因為試驗的槍幾乎是純手工製造的,工業化生產根本八字沒一撇。這樣的槍手工製造成本高外質量也不穩,而工業化生產這槍管成功了,整個槍機需要鑽、銑、刨、車、磨等加工手段一樣也沒有,一些外型複雜的零件將采用模鍛可還沒有模具。
另外槍要用沒子彈那行,子彈的鉛外殼壓製,鐵彈頭芯,銅殼套,底火等那樣不用大量生產。難關還有不少,想用此槍尚早。
如方少雲剛要動手生產槍就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試驗槍時隻考慮了可行性,加工性沒什麽顧及,如今想生產才發現這個設計缺陷,因而沒正式生產先將槍又重新設計了一遍。
隨後方少雲投入車、銑、刨、磨床等設計與製造工作,及模鍛工件模具製造加子彈生產的模具,還有生產用的壓床、壓鑄模具等設計與生產中去。
這一長串項目就夠方少雲死上不少腦細胞了,虧得現在大型鑄造不大用方少雲費心,其它不少事如壓力鑄造等有成熟經驗,模鍛模具有硬質鋼材可以讓首飾匠去琢磨。至於車銑刨等也有助手可以分派,如此一來到年底已經看到槍支可以正式生產與正式裝備的曙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