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事事百般籌劃

字數:4714   加入書籤

A+A-


    為應付可能出現在半年左右的麻煩,方少雲決定立刻組建快反營。快反營是他早決定要成立的,因為區域大了,必然要將一些部隊布置在外圍,如此就會造成兵力分散,可以抵擋一陣卻無法消滅敵軍的局麵。

    地方大了又是必須保護的根據地軍隊必然要分地駐紮以防各種情況,這古代交通落後軍隊調動成本非常大且時間遲緩。即便是方少雲這樣一個小區域,若將全部軍隊集中在一起,一旦邊緣有事將軍隊調動過去也要三五天時間才行。而且是軍隊到了輜重還要陸續往前送,而在邊緣靠後一點設個軍營儲備些物資如此才會從容不少。

    古代絕對是侵略者優勢大於守勢者,這個問題主要就是交通落後致使軍隊調動成本過大上的。如有人會說明有百萬大軍卻輸給清的十餘萬人,其實這話既對又不準確。明清之戰明兵力隻是相對優勢沒有絕對的兵力優勢過,所謂清兵神勇可以一敵幾隻是神話,這當然不包括後期兵無戰心將無鬥誌時。

    加上明當時二地大戰,各地軍隊調集不易成本過高,因而二地都陷於添油戰。當時最準確的戰略是對清退守有一定完整防禦線及運輸方便的地區,待徹底解決國內動蕩再休養幾年後調兵遣將一舉打垮清軍。

    上述乃閑話不多扯,扯起來太長,方少雲站在後人角度不難看出明末之困境,能用理智的戰略來臆想戰局。明末的困局南宋現在也有,南宋軍隊有可沒有能力全調集到前線,因為錢、糧不足、運輸不易,隻能用與差不多的軍隊與元軍對戰。如此單論錢糧仍然是宋吃虧,因為元軍可以就地取糧而宋不能。

    如方少雲現在所占地方雖不大,護衛隊也得開始顧及方方麵麵的需要,如各個施工隊就分去一大塊力量。如此一來城堡建設期,每個施工隊也隻有一個連保護,稍有點事就需要支援外,某個方向有事已經難並力而為。不單如此現在麵鋪開了,需要迅速支援某處或先行趕到某處遂行阻敵任務的力量還沒有,因而建立快反營非常必要。

    快速反應營作為快速機動力量可以第一時間趕到戰區,然後或消滅敵軍或組織起防線等待大部隊過來。因為現在方家穀區麵積大了,所以就是整個擴展計劃完成也是必須要的戰術必備力量,畢竟以後邊緣隻有城堡及第二線少數部隊,這時候多一分力量多一些選擇,早得到支援多一點選擇的機會。

    這時代快速部隊莫過於蒙之騎兵,但這個方少雲學不了。學不了一是蒙之騎兵一人二三匹馬,方少雲手上所有馬加一起也不足千匹,且各部偵察員、通訊員要用,馬車要用,每人一匹組織起六百人當然行,可這不是他要的快速反應部隊。

    方少雲要的是快反營而不是騎兵營,騎兵速度雖快方少雲的護衛隊隊員絕大多數不會騎馬,要訓練出來也是需要時間的,而且單人獨騎的騎兵就算是訓練出來也不是他所想要的。

    方少雲想要的是快速部隊而不是快速騎兵,所以他給這個營定的目標是短期日行軍八十裏,有強大火力,有一定的後勤支撐使之可以無支援獨撐戰局一段時間。這樣的戰術要求是單純騎兵無法承擔的,因而方少雲決定研製幾型馬車,用馬車作為快反營的運輸力量。

    這快速馬車當然需要輕便與減震所以方少雲決定采用輕便四輪型,用鐵輪圈鐵輻條與鐵軸加銅軸瓦,支撐用弓形彈簧鋼,車體盡量用膠壓竹片。車輛盡量減重,載重也額定為八百斤。

    因為四輪車這樣的車一匹馬也能拉,配二匹馬基本上可以連續行軍。八百斤載四個士兵五百斤左右,加武器裝備及少量穢口糧也差不多了,且馬車還可以睡覺少了帳篷。

    如此每組十二人三輛,每排十輛,每連加炊事班通訊員及少量彈藥四十輛。火力連每架七零炮雖三百多斤但不似載人可以下車,所以也配二匹馬,如此每組等於五輛,每排配一些彈藥二十五輛,加連部五輛加營部五輛共二百零五輛,再加八十輛馬車一個後勤連,加偵察通訊少量用馬。

    這樣一個快反營雖差不多也是六百人六百匹馬,但性質大不一樣,因為這快反營攻擊力強大,防禦也是力量不小,唯速度不及純騎兵,但而且六百匹馬隻需少許戰馬也可以。

    設計了快反營的編製及設想了馬車製造還要落實,其實要落實的東西這一段時間不止一件,方少雲要在短時間內一一落實。比如排槍戰術需訓練,如拚刺刀戰術需盡快摸索並整理出來讓護衛隊訓練,如防禦工事如倒刺式拒馬、陷馬坑、胸牆等盡快研究出來,相關十字鎬、工兵鍬等也要試驗並生產出來武裝護衛隊配槍連隊。

    另外有可能走出去,帳篷,野外安營,供水,防病,反偷襲、及伏擊戰,遭遇戰,夜襲,立大陣等也要讓教導營開始研究,不能走出去後吃了虧再亡羊補牢。

    因為事情多方少雲一送走混編施工隊就開始忙碌,隻見他一會兒去馬車研究地,一會兒到鐵工場看刺刀與十字鎬加工兵鍬的研製工作。最常去的是護衛隊教導營,在這裏他要研究的事更多。

    如刺刀他根據前世影視記憶也提出不少意見,排槍隻是訓練問題,拚刺刀與長槍戰術差距大,不過現在麵對戰陣時多,變化比較簡單。

    還有拒馬、陷馬坑、胸牆都是新東西。說這些是新東西不少人會不服,因為拒馬,絆馬索、陷馬坑已經使用了至少上千年,唯獨胸牆是之前沒有的。之所以以前沒有胸牆那是因這過去沒有用,有了槍械將之架上才是絕配。因為槍架胸牆上使發射變成有依托又擋住絕大多數箭支攻擊。

    另外之所以把拒馬與陷馬坑稱之為新東西是因為之前的拒馬基本上是攔阻為主,方少雲讓人研究的是以攔帶殺為主。如倒栽斜樁、如活動竹排槍等。而陷馬坑方少雲特意生產些洛陽鏟,讓護衛隊試驗在陣地百米左右挖孔,這孔就十厘米大小,三十厘米深,上麵草皮留下打孔後蓋上,澆點水二三天後一點也看不出來,人走還沒事,且可以保持一段時間。

    一邊研究與生產馬車,一邊研究火槍及刺刀戰術,同時又立即組織了快反營投入訓練。快反營是從教導營抽出部分人擔任骨幹擴編的,因是一支全火器的部隊,也可以說乃是一支試驗性部隊。因朱明心這些年在帶教導營時不錯,這個營又是帶有探路性質,方少雲將他拔出來讓其獨當一麵。

    水民等四個人中朱明心似乎是對軍事最有靈性,水民持重、水根太僵硬、土根心思太活,三人中唯水民有點大將風度。因為之前方家才多少人,一下子主力四個營占據了三個,肯定是憑著先進山門的優勢。所謂先進山門為大,軍隊在平時講究資曆,而這三人矮子裏選將軍,到目前也稱職。而朱明心這些年也穩重不少,讓他獨當一麵試試,目前看來衝鋒陷陣他的能力最強些。

    方少雲在忙碌著這些事,可也沒有放鬆外麵對這次軍事行動的反應。方家穀擴展開去周圍民眾的反應對方家穀的發展是有決定性的影響。

    如若周圍民眾都持反對態度那麽方家穀擴展出去缺乏民意基礎,如此必定要為爭取支持費很多工夫,牽扯許多精力,影響發展速度。

    說遭此地區所有民眾反對那倒也不可能,就算是惡徒也有臭味相投者,況方家穀也沒對本地民眾有什麽得罪過。唯有一劫李世誠,再向大戶強行借糧最後還基本上有借沒還,但這也僅極少數一點人,與這個地區總人口一比不算什麽。

    反之方家穀將李、趙、周等四家為惡大而沒收的土地租出去隻收三成租金,所有高利貸也都有不一的減免,因而獲益者可比方家穀得罪的人多。加上在方家穀附近的人將獵物、藥材及菜蔬等農副產品拿到方家穀的商貿點來賣,並買回不少比其它地方更便宜的商品。

    方少雲還下令出售給他們優惠價的琉璃燈、酒等商品。計算起來方家穀在本地區得罪過人,也交好過人,但總量都不大外且是靠近方家穀區的小塊區域。

    在跨出這一步前方少雲也反複籌算過這樣跨出去究竟會麵對什麽樣的民眾反應,他覺得方家穀跨出去一大不足是方家穀人與本地區的人太缺少聯係。

    而太缺少聯係的這個原因在於方家人及親友本不是本地人,現在方家穀的主體人群也是元占區過來的流民,少量也是外麵招攬的工匠,反倒是本地人在方家穀的人口比例極微小。加上方家穀地處偏僻又一直很低調,且有點神秘,隻與附近二三十裏地區有點交往,所以出去後很難很快讓本地民眾接受與信任。

    因種種原因方少雲認為此次出去民眾對方家穀的態度可能是比較中性,即不反對也不歡迎,以觀望為主。這種種原因是宋元交戰宋的頹勢明顯,民眾肯定在擔心此地也馬上要受到元軍鐵蹄踐踏,受到殘暴統治。因而方家穀出來大占地盤,給予他們極微小一點希望。

    為什麽隻有極微小一點希望?那是元太強大了,宋連戰連敗,而方家穀雖然有點神秘及放出過大話,予民眾多少信心不大樂觀,能得到方家穀比宋本地官軍強這樣的評價已到頂了,再高評價必須方家穀將實力顯示出來。

    方少雲認為這次方家穀人出去本地民眾心態是想反對沒什麽可反對的,因為宋的官府證明已經保護不了他們,但是歡迎吧又不敢如此樂觀。在這樣矛盾心理加普通人根本不敢反抗強權,所以方少雲認為軍事行動後動員與組織民眾是一項比較困難的工作。

    因為有這樣的認識,方少雲在忙碌快反營的編成、裝備研究與生產及裝備槍械與刺刀後研究戰術等事時,就開始派人出去調查民眾的反應,並想以此為依據決定軍事行動結束後,下一步民政接了手的政策製訂。

    未雨綢繆,現在不開始預先調查,慢慢考慮,隻怕到時民眾團結動員不了,這就會減弱這次擴展的效果,若是擴展後力量不足而退回來之後機會更難了。就算是勉強守住現有地區不能發動反擊也是個失敗,這個戰略機遇期一失下次還不知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