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四章 抓緊思想建設
字數:4960 加入書籤
忙碌著地方經濟建設方少雲也不忘記對護衛隊的關注,特別是這支部隊將要轉向外線作戰,就如小雞長大離開母雞的翼護一樣,他的心是既高興又有點擔心,擔心他們失去自我。
不過不放手也不可能,因為家大了他無法事事親曆親為,方家穀的軍事力量也會分散到幾個方向執行不同的任務。這時代沒有飛機可以奔東奔西,再說一個任務交待下級執行也不該橫加幹涉,這樣的幹涉除非緊急關頭沒有好處,他應該把握戰略決策才是。
而護衛隊雖然稚嫩缺少經驗,但他們的精氣神足,自己要把他們是為誰而戰說清楚,並讓他們牢記於心。另一個為保證幹部少犯錯要讓他們在決定前必須軍事民主討論,執行命令必須不打折扣,事後總結必須客觀真實。
這些方少雲雖然一直帶頭在做,但這隻是做,而沒有相關規定,這些事要有一定的規定才行,這樣才會養成習慣,而不是根據各個幹部的習性與好惡辦事。
幹部們軍事作戰要民主,士兵們軍營生活也要有民主,這時代倫的舊軍隊作風一概屏棄,凡是有關士兵的經濟、處分等必需有士兵代表參加討論與監督,另外所有人獲處分都可以越級申訴。
這是護衛隊本身的管理或行為規範,另外是對俘虜的處理分級標準,對投降、反正、起義者及元宋二方人員區分大致的處理辦法。這些過去雖然實踐過,方少雲也多次提出過,但形成統一且比較係統全麵的規定還是第一次,這讓獨立在外的幹部處理事來不至於各自為政。
對於繳獲方少雲再次強調一律歸公,獎勵是上級決定的事,私分戰利品會使軍隊變質。對俘虜也一樣可以收繳可以處罰,但不能人身侮辱,除戰場情況緊急,死刑必須由護衛隊總部審問後判決。
方少雲還強調護衛隊所有人不可搶掠民眾,即便是敵軍家眷也不行,不能調戲婦女,**婦女者與強搶民眾者可以立即執行軍紀。特別是現在出去雖打元軍為主,不大可能與宋軍對抗,但百姓基本上是華夏人,我們去拯救他們而不是禍害他們。
為此方少雲訂了一個簡單的紀律,這個紀律參照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而參照後當然也仍編成了歌,這樣傳唱起來不會忘,軍隊也有個活躍氣氛的機會。
這時代的軍隊往往是八殺、十殺、十八殺、三十二殺之類禁令。這些禁令聽著寒凜凜,處分卻是不分輕重不分主次一味壓製。他們是想最好將士兵當作木頭人任長官擺布,而訓練又不足,處事又不公,這殺那殺看上去血淋淋,卻不及方少雲的歌一唱既簡單明了又不易忘卻。
後世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特別是三大紀律方少雲全照抄了,因為這三個都是決定性的東西,如一切行動聽指揮,軍隊不聽指揮還打什麽仗。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是一支軍隊是不是百姓軍隊的標誌,方少雲當然希望自己的護衛隊隻是一支強軍,而是希望他是百姓的軍隊。一切繳獲要歸公不單純是減輕人民負擔,繳獲一分軍心不穩,發展下去搶劫也會有人敢,所以這易敗壞軍紀與製造不平。
這三八歌方少雲聽到過也是不大熟,特別八項注意更加模糊,但三大紀律記住了也夠了,八項注意可以憑模糊記憶加現在需要護衛隊注意的幾個方麵就可以了。
三八歌方少雲剽竊後,他哼唱讓謝學仁記譜,然後發給護衛隊各連隊讓他們組織學唱,每天晨訓都要唱一遍。這也是潛移默化的做法,還能調動起眾人的情緒使晨操更加有聲有色。
見這歌效果顯著方少雲再三再四剽竊而編了打靶歌: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把營歸、、、
將人民解放軍軍歌改名為護衛隊軍歌: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華夏大地,肩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我的祖國改名為我們的家鄉: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國歌改成華夏民族自救歌: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華夏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一個人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
這些歌都是方少雲前世比較熟悉的,覺得比較適合這個時代,他邊哼邊將歌詞記下,然後是修改不合適的名詞及其它詞謂,如國歌中華民族改為華夏民族,後麵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改為迎著敵人的刀槍前進。忘了的詞語修補修補,然後邊哼邊讓謝學仁記譜。
因謝學仁記譜方少雲便將他的歌記錄成自己作詞謝學仁譜曲。這個帽子謝學仁覺得太高了,因為詞的譜曲是非常難的事,到後期新譜曲極少見了,絕大多數詞人隻會填詞而不會譜曲。甚至是這填詞的人還不定識譜,所以這詞絕大部分隻能如詩吟而不是如詞詠唱了。
自己被抓差而''被''譜了那麽多曲讓謝學仁十分惶恐,不過惶恐之餘也覺得這歌雖然比雜劇的曲還俚俗,但通俗易懂,作為文藝也是可以大俗實雅的。因而研究起歌曲,漸漸從記譜真成為譜曲大家。
謝學仁有個成長過程,方少雲肚子裏貨色又不多,所以護衛隊這時期隻能常唱這幾首歌。不過就這幾首歌讓護衛隊精神麵貌煥然一新,在嚴肅的紀律下變得更加自信、自尊,有追求,使護衛隊與這時代封建軍隊明顯區別開來。
見歌曲效果不錯方少雲又辦了軍報,軍報也是每七天一期,分發到每個組外還動員士兵投稿,小曲、打油詩等都不限,主要是讓士兵都有個參與感。
因為這一期擴編後是為戰略拓展為目的,基本上都是全訓部隊,也就是說七天要訓六天。為讓士兵們調劑精神方少雲讓各營定期進行歌唱比賽外還''發明''了籃球,讓各營、各連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
為生產籃球可是費了方少雲很多腦筋,皮革與皮匠有但充氣內膽不好搞,最後是將新鮮羊皮封套在皮外套內充氣後讓其陰幹,有點如羊皮筏類似。隻是彈性比橡膠內膽差,而且是一漏氣就沒辦法打氣,所以使用壽命也不大長。
方少雲之所以發明籃球而不是足球這不是他愛不愛足球問題,而是籃球比較合適軍隊推廣。籃球幾個人也可以打,場地小、差也沒什麽關係,還有上手也簡單。若比賽差別更加大,籃球可以少許人、小場地、短時間就結束,而足球不行。
搞籃球是調節士兵情緒的,不是為看比賽的,因而方少雲規定營以下比賽一概以組為單位,可以每幾個月搞個聯賽。
為了搞比賽方少雲還''發明''了沙漏,這東西也是方少雲常想搞的,因為作用不大加這個作為商品怕難有銷路,這才一直放在一邊。現在比賽需要計時工具,他敘述了原理讓玻璃生產的人試驗沙子、孔徑與沙子量等關係讓他們去試驗。
這個沙漏要求反正也不高,時間控製大致一樣也就行了,不管這樣這沙漏也比點香計時好。香燃燒時間有誤差,見不得風,難暫停,而沙漏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除了籃球比賽軍體運動此時也正式設立比賽。之前方少雲也讓護衛隊比賽過,隻是比賽項目是越野、急行軍等團體比賽。現在弄了器械改以個人項目為主,如短跑、長跑、單杠、雙杠等,當然也可以團體記分。
唱歌、體育比賽、辦報紙等等是方少雲為改變封建軍隊那種沉悶與壓抑的氣氛,封建時代當兵時間長,不少是一輩子當兵,官兵相對是固化的,且沒有思想教育,隻有當兵吃糧的思想。
這樣的軍隊訓練不足,思想混亂,若是勝仗多又有掠獲變得貪婪邪惡。如元那邊的軍隊就是如此,他們的軍隊猶如饑狼不是強而是見到肉聞到血腥瘋狂。
這樣的軍隊方少雲不想要,其實他也可以盡早建立起一支嗜血的軍隊搶奪更大的地盤,因他不想這樣做才發展緩慢。如他編歌,開發籃球等,就是為護衛隊早日融和起來。
這個融和不是整支護衛隊能聽從命令,如臂使指,而是要讓這次召集來的人知道,不是方家穀人需要他們而召集他們的。而是他們也有抗拒元軍統治,不讓元軍任意殘殺的需要,方家穀人隻是如帶頭大哥領導著他們一起去幹而已。
要讓他們明白道理單純是大小會議灌輸效果有,但如此隻能將他們訓練成提線木偶般,僵硬、死板、效率差。方少雲是要將這次召集來的人真正認同方家穀人,與現在這個護衛隊真正融為一體,隻要做到這一點才是他下一步擴展最穩固的基石。
從護衛隊大擴編到明年春季方少雲計劃打出去的時間不過是半年左右,這個時間雖短排槍訓練到也基本上足夠了。再說這次擴編新兵雖多但也不是全新兵組成,每個小組都有老兵為幹部為骨幹,計劃先遣部隊老兵比例更高,所以戰鬥力不到十成,八成還是有的。
隻是方少雲對八成戰鬥力不大滿意,他設想的戰鬥不是那種大陣線作戰,他不準備用人數去壓製敵人,而是用火力,用機動靈活的戰術打敗敵軍。他是想用極少數兵力牽製住敵軍大部隊,然後一口一口吃掉敵軍。他還想將他們當作幹部培養,因為招降納叛不合他的心意,文人一考試便成為七品官的事也太草率。
這當然不是方少雲前世學曆低而妒忌讀書人跳龍門,而是這龍門不該有,而且讀書人也不是跳過龍門的,是墊底兒多少同仁才送過龍門的。若今後他將考試授官定為鄉村一級讀書人不滿意沒關係,自己有大量士兵可用。
這些士兵子曰之類不大通,對一般政務足以勝任,而且是思想上不需要再教育。他是抱著這樣的要求來培養這些士兵的,所以之前開夜校,提拔要考試要培訓等做法一直不變。
隻是新召集來的人文化底子太薄,大多數是一字不識,短短時間讓他們識足夠的字不可能,但啟發他們的思想認識,對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幫助很大。為興趣而讀書、為理想而讀書,比沒有追求的讀書效率要高不少,逼我讀、讓我讀、我要讀,這三種肯定我要讀效果好。
方少雲自知道魂穿的是個大亂世一直在努力著,但也是稍有收獲。蓽路藍縷、以啟山林,正如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