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三章 發展地方事業
字數:4842 加入書籤
軍事占領民政奪權至華夏自治聯盟成立已經宣告完成,農村合作化與城市股份製已經推開,因方家穀有多年合作化經驗這次推開雖情況有些不同,但基本麵也是差不多的,因而推動順利。城市股份製推動雖然不大順利,或者說進展緩慢,但這個對大局影響不大,可說是方家穀已經吞下並基本消化了這六縣之地。
以上是政治改革,光有政治改革還不夠,現在地方大了人口多了,之前問題不大的事問題大了,有些之前辦不起的或不急的事也要提到議事日程。
比如一些看似比較小的物資因本地無法生產但關係民眾生活,就要考慮是不是會遭遇到宋元雙方的禁運,比如鹽就是如此。這鹽過去有官營私營,官鹽質量好些但價格太高,私鹽價廉但質量差。
所以應該接手過來,從私鹽販子那裏大規模進貨加強儲備以防有變。不過私鹽太劣也不好讓百姓食用,好在燃料不缺,可以進行過濾與再製,這樣的鹽與後世精製加碘鹽當然無法比,不過與這時代的鹽比質量上已經絕對優良,再好有點奢求了。
私鹽進價應該十分便宜,一般來說一個縣也有幾個商人參與分銷然後才是另售,整個環節另售是加價幅度最大部分。而現在自己有六縣一區,一年消耗二三百萬斤,也是一個小產業。鹽的精製之前已經在做,銷售網有供銷社,即便是以之前私鹽價格一年也會有上萬兩銀子收入,實在是利民又利財政的好事。
除了鹽如中成藥之前研究與試生產比較成熟了,雖然隻是膏、丸、散劑之類,隻能治傷風感冒、小傷小痛之類,但現在農村就缺這些。且方家穀種植藥材、研究藥方、投入試驗也該有所收獲了。
如此可以將藥材種植發展成一個產業,讓各有條件的合作社加入進來增加收入,而成藥研究因藥品利潤而得到更多資金。雖然這事關係民眾醫療健康,聯盟政府該管,但現在軍事優先,除了傷藥研究過多投資有點舍不得又包不下,讓民用產品滾動發展也是正常。
當然盟政府有方少雲這個後世人的主持,對六縣之地的坐醫、鈴醫及藥鋪等進行了一次資格考試,不合格者或取消行醫與從業資格,或參加培訓合格後再從事相關業務,盡量減少庸醫。
另外在竹山建造起一家有點現代化護理與管理的中心醫院。這醫院約請六縣有點名氣的醫生過來參與醫藥研究,並擔負培養新醫生學校的師資。因這醫院在傷科上的絕對實力,六縣之地外也傳開了名,而麻醉劑與針刺麻醉也有點進步,使動手術比過去殺豬一般好了不少。
人體解剖雖然處於保密狀態,非方家穀區人還未獲邀參與,參與人也不大多,但因屍體來源充分,又畫了各類解剖圖,如骨骼、血管、內髒等,使護衛隊的救護水平遠遠超過這個時代,現在使用到平民醫治這外科傷科水平當然無人可比。
介入了物資供應與醫藥之事外方少雲覺得已到對紡織推一把的時候了。這時代當然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經濟。但合作化會打破這個模式,所以其它產品獲大量增加,唯紡織這一塊勞動生產力沒什麽提高,過去方家穀都是向外采購大量布匹的,現在地方大了,如此多布匹不用說價值就是數量也沒處買。
紡織紡織紡紗織布,之所以方家穀區布匹會有大量的缺口,是因為過去一個婦女專心家務與紡織也不過可供五六人穿著。而合作社的勞動任務重分配比紡紗織布合算,一比較投入勞動時間就少許多,加上條件一好衣服多做,這一來當然缺口大了。
一個產品的勞動生產力提不高又是必需品隻有同等漲價來解決,這個辦法隻是重新吸引人投入勞動力於事無補。而要真正解決還是應該從提高勞動生產效率著手,這事方少雲幾年前已經考慮過,隻因勞動力處處緊張,還是布匹可以向外采購,所以將此擱置起來。
方少雲當時是擱置而不是放棄,其實這擱置一方麵是勞動力不足,另一方麵也是根本沒有相關技術與經驗積累,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研究。這一下子就研究出提高幾倍工效的紡織機械不說絕對不可能,至少是難度極大的。
他前世在幾十處地方打過工,但後世紡織機械別說懂不懂,即使再精通也難照搬過來。知道雖擱置今後還是要搞的,方少雲這些年搞來這時代的紡紗搖車與織布機,有空閑便研究一下。
經過研究發現搖車隻紡一根紗是極大的浪費,即使是氣力非常小的婦女這搖車的力量也是浪費多於需要。要解決紡紗效率完全可以一台機紡多根紗,若手力不行還可以使用腿力。
循著這個思路他讓木匠配合進行了數十次大小設計與改良,現在腳踏型可以同時紡十二支紗,手搖也能紡八根紗。這個速度比原始搖紗車快了太多,應該能滿足現在的需要了。
紡紗機械已經研究出來織布機械也一樣如此,織布在於幅寬與速度。這時代的布門幅都不寬是擲梭的力量不足,如將投梭力量加大門幅加寬,這生產效率就可以成倍提高。
循著這個思路方少雲對織布機進行了改革,因為木頭強度不夠,漸漸地用鑄鐵件代替,現在研究成功的是鐵木機。鐵木機門幅比現在的布寬一倍,梭子速度也快近一倍,如此計算是提高工效三倍多接近四倍。
隻是這機踩起來比較累人,要強壯人才能長時間操作,所以最好用水力帶動。若水力帶動一個人管四台機這勞動生產效率提高是更加可觀。
現在是設備研究出來了,而是考慮采用什麽樣的生產模式。讓給各合作社生產太分散,方少雲經過考慮還是作為城市股份製改造,由方家穀出設備,讓一些商人出錢,招收城鎮居民集中生產為好。
就是水力織布可能離城遠一點,這個沒有辦法,水力資源不受人的意誌轉移。還好這裏是山區,到平原想搞水力驅動連夢也夢不成,隻是此難題暫時不存在,方少雲隻將現在的紡織生產指派了人搞起來。
紡織需要搞還有一事也要緊,這事是造紙、印刷、製筆、製墨等。這六縣之地十幾萬人都要盡力讓他們識字的任務很大很重,而物質需求也是極大。
之前方家穀已經做到紙張自給,鉛筆自在煤礦發現石墨也生產了出來。但現在是一下子擴大近十倍用量,這生產擴張速度也太快了,原廠擴大生產再建設新廠需要時間,原料、工人培訓及相關機械設備也要拓源與時間去培訓與生產出來的。
這個方少雲雖早有安排,但量一下子增加太多肯定供不上。好在軍事擴展、民事奪權、合作化一步步都需要時間,等各個村的學校辦起來,等成人夜校辦起來還早,大概能夠及時供應上。
除了紙筆之類供應問題印刷的瓶頸也到了該好好解決的時機了。這些年因為忙七忙八這事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仍然是采用雕板印刷,隻是在油墨與滾桶印刷上有些改良與創新。但是油墨與滾桶式印刷能提高印刷速度及質量,加提高印板的壽命,雕板成本大、時效差的缺點仍然不能改變。
按說畢升早已發明了活字印刷,但不知是技術上不成熟,還是經濟上沒優勢,總而言之這個技術在中國不大使用,直到金屬鉛字使用前幾乎所有的書仍然是雕板印刷。
因此中國這項偉大發明常被外人責疑,這是中國古代對生產力發展不重視,文人們隻顧了辯理明性的惡果之一。當然在某些人看來走路當然是方向準不準確最要緊,走歪了再好再快也沒有用,類似教訓到文革還在上演。
弄到生產鉛字的金屬方少雲不抱希望,他不知道配比,不知道什麽地方有這類金屬,連這幾種金屬的名字也不知道,標準的一問三不知,那還怎麽搞鉛字。
不搞鉛字到是可以搞銅字甚至木字、泥字與紙漿壓字。這些字這幾年也讓人試驗過,基本上都可以用。特別是方少雲有工業加工與數學知識,將每個字模外型加工精度非常高度一致,如此排版後沒有間隔與方向上的微小差異,一般難發現這是活字印刷的。
這些成就說明方少雲為抽空為活字印刷積累了一些技術,有了這技術就是生產活字與活字檢字輪架及排版盤等的時候了。每一頁數百字相同的字不少,又不可能排一版拆一版,所以有的常用字得準備幾百活字才行。另外字是反刻的,數量又多,不按規律擺放找個字非常困難,所以按字典分格擺放又可以轉動的大字盤也非常重要,效率相差無法計算。
將印刷搞成活字印刷當然不僅是為印刷課本,這些課本已經有雕板而不是最要緊事,而是方少雲覺得地盤大了,出版一張周報分發到合作社一級非常應該。地方一大宣傳上就會弱化,有張報紙這事就會好不少,許多東西報紙一登下麵就會少許多瞞上欺下的情況。
當然這也是激發下麵學習積極性的一個方法,每個合作社弄個報亭上情下達基本上比較徹底了。這時代雖也有人印刷介紹朝政的小報類的東西,這樣主動並權威地將上麵的事正式告訴基層民眾卻是之前不曾有過的。
為了宣傳與活躍一下氣氛,方少雲還將逃難來此的雜劇演員等藝人收攏後十幾人組織一個小團體,專演一些短劇。這些短劇不少與抗元有關,或是真實社會的悲喜劇。那些私訂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的故事根本不見。
這時代劇本簡單,隻有劇情提要,全憑演員台上自由發揮。這讓方少雲有了乘機混水摸魚空子,他沒多大文藝細胞,但後世一些劇目比較熟,完全記起來卻不行,於是簡寫的祥林嫂、天仙配、白毛女、梁山泊與祝英台等故事改頭換麵的劇目他是標標準準的主創者。
這幾個劇目是方少雲情急之下所作的,此時雜劇未到高峰,組織了劇團甚少稱他心意的劇目,記憶起前世看過的戲曲修修改改拿出來讓劇團演。不料這些劇目還大受歡迎,原因是經典劇目一般來說錘煉成熟,改動一下背景無損大局,因而成為最受歡迎的劇目。
這讓秀嫻對他更加崇拜,這劇目比詩詞更難,沒有人生閱曆最多花前月下寫一下,而方少雲的劇目卻是有很深內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