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嶽陽之攻防戰(二)

字數:4750   加入書籤

A+A-


    因為有對岸攻擊水寨、城牆任務,護衛隊水軍連千噸級沿海巡洋艦也出動了一艘。造了二艘隻出動一艘乃是火炮僅安裝好一艘,這次參戰仍然是帶著試驗性質。如火炮的持續性與炮管壽命等,相比必須破壞性試驗成功才能列裝,這樣的試驗之前不大舍得進行,這次是一舉二得。

    這樣之前世人從未見到過的巨艦因水文原因,在這次攻防戰中肯定不會衝鋒陷陣在前。因而水軍整個戰鬥陣營出發仍然是哨船為鋒頭,主力戰船為主力,主力船為後盾。沿海巡洋艦反僅是押陣跟在後麵,水戰時基本上沒有出手的機會。水麵狹窄,帆船時代掉個頭也困難,怎可能與幾噸或十幾噸的敵船比靈活。

    軍事行動不會有非軍人送行,所以少有人見到浩蕩船隊氣勢,不過行近嶽陽五十裏反受到號炮''歡迎''。這是翟招討無奈下的絕招,他因擔心護衛隊水軍襲擊時哨船來不及趕回來報警,或被護衛隊水軍悄悄幹掉,在沿江岸每隔五裏放一什士兵為哨。

    這陸哨被安排到五十裏處,但傳訊除配了馬怕不保險又配了一些特製大爆竹用聲響預告,所以這報警方法並不是用真正的號炮。不過翟招討或其手下能想出這樣的辦法證明他或其手下人有急智,另一個也證明火藥用於戰爭現在正是一個發現階段,離正式大規模運用已經不遠。

    說起來有點悲哀,人類曆史文明發展史中戰爭才是科技進步最大推動力,而這一點直到二十一世紀沒有什麽改變外更看不到有改變的跡象。後世不少民用高科技實際上在借用軍事科技的東風,甚至是在揀軍事科技發展過程中的破爛垃圾。

    閑話不扯,翟招討為其水、陸軍有足夠的預警時間以作好備戰準備,將哨船、步哨放到了五十裏之外,用哨船回航、騎馬報告與''號炮''告警,三位一體十分嚴密而有效。特別是用大爆竹告警,比哨船與騎兵報信更加有效且難於阻斷。

    其實對嶽陽這個預警係統護衛隊早已偵知,參謀部在製定作戰計劃時確實是考慮過將之打掉的想法。若僅有哨船其實要搞掉不難,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在己方觀察哨眼皮底下,隱蔽伏擊不難。而其騎馬送信也可以派兵伏路狙擊,對付一二騎兵絆馬索就可以,可說是不難。

    唯獨這大爆竹在這沒有噪聲汙染的農耕時代傳播效率太高,爆竹一聲響起不是五裏之外,而是十幾裏路外也能聽見。而這報警隻需點個火就行,派兵秘密渡江、隱蔽接近、乘隙襲擊整個功夫不小,而隻要某一細節稍稍失誤便成無用功太不合算。再說對方十個哨所,每一個哨所即使有九成把握加一起成功率還剩多少?計算下來還是別僥幸了。

    聽到爆竹聲響元軍哨船沒有看到對方虛實就轉向回去報告了,這是因為哨船很小,桅杆很細小搖晃也厲害沒有人敢爬上去了望。而且爬上桅杆了望也堅持不久,反不如站得高望得遠的陸地哨所,一聽他們爆竹聲響就掉頭走更好。

    聽到爆竹聲一連串傳來雖隻是一聲告警,嶽陽整個元軍還是動了起來,如城裏開始向城牆上搬運防禦用的檑木等物資。經過幾次守城戰失敗元軍對火炮攻擊也開始研究防禦措施,發現檑木擂石之類傳統守城器械幾乎是無效,然而一時也沒什麽太好辦法而仍然是備了一些。

    城裏是搬運物資、聚攏兵士、檢查防禦設施、驅趕城外居民出城,城外水寨比城裏更忙亂緊張。因攻城其實還早著呢,護衛隊必須打敗元水軍,登陸,調兵遣將作好攻打準備才能開始,士兵們都知道這種情況因此聽到警報後雖然忙碌起來並不慌張。

    而水寨那邊則不然,對方已經在五十裏處,長江此處水流雖緩和不小,且不是洪水期,但順流而下不過一個時辰。而已方雖有準備可如火船之前雖裝了柴禾蓋上油布或竹編方蓬防雨,可未曾澆上油灑上硝磺等物,另外桅需立帆需升,有不足地方馬上要修補一下。所以搬運油與硝磺等物資,立桅升帆,漿船上士兵也忙碌穿戴,如備齊刀弓盾漿、長竹鉤、繩錨鉤等兵械器材登船。

    元軍水軍幹好這些還不算完,他們要出水寨排陣,形成火船在前,快漿船處中,後麵有一些稍大戰船的陣營才行。如此陣營乃是由元水軍此戰讓火船衝前燒毀敵船,快漿船乘亂接舷混戰,後麵兵船看機會登敵船決勝或徹底毀了一部分敵船的戰術決定的。

    這些準備工作花了元水軍半個多時辰即一個小時餘,而此時他們的哨船還剛露麵,可見僅靠哨船報警元水軍根本不可能從容準備與布置好陣營。而現在正因為時間充足他們排好陣勢還等一陣子,到估計雙方將在他們預定戰場碰麵時指揮船上升起令旗,整個船陣才升帆向前。

    翟招討是匆匆騎馬趕到水寨,現在乘坐在一艘百噸級的指揮船上。這船已是嶽陽元水軍最大的,而據他所知護衛隊的戰船比這船大的有不少,而且還有火炮,論戰鬥力自己的水軍也就是個渣。

    他之所以主動出戰乃是迫於形勢,不出戰水寨也保不住,水軍隻能守城用。而出戰還能混戰一場,隻要能燒毀對方幾條大船就是勝利。

    這樣的戰果即便是不能逼退護衛隊,第一是護衛隊水軍的弱點暴露了,他現在火船雖不夠多,但這樣的勝利向忽必烈一匯報大量火船肯定會有。至於原因乃是元軍現在無法全力攻打護衛隊,在這情形下將之封堵在二江之夾心地帶是最好選擇,而欲達到這目的唯一辦法是打敗其水軍。

    望著正在加速的水軍陣營,對這一戰翟招討還是有些信心的,而原因在於張禧不愧是水軍總管一下子想出這個戰術。其實這時代火船戰術並不使用,至少在正式水戰時並不使用。對這話或許有人會罵娘,三國時火燒赤壁知不知道?

    其實火燒赤壁不論史實爭論如何,就依小說之言借東風與連環計為何?那是為燒毀水寨及燒毀水寨時戰船無法分散逃脫而已,並非是用火船在打水戰。

    為何這時候水戰不用火船乃是內河船幹舷低,極大部分戰船噸位又小。戰船噸位小就操縱靈活躲避火船比較容易,如幹舷低用竹篙能很方便撐住、撐開火船,就是撞一起轉身讓火船處下風口一時間也沒有危險了。再說對方船小用幾隻火船去換也不定合算,而艨艟與樓船周圍有許多小船圍護著也燒不著。

    火船戰術是在淺海海戰中輝煌起來的,海船幹舷高噸位大,幾條火船去換當然合算。因為船大幹舷高撐開與避開火船都困難,如鄭芝龍就是靠火船燒毀幾條西方風帆大戰船才讓對方屈服的。

    既然這時代火船隻能用於特殊水戰,那麽水戰中火攻怎麽幹?不用火船那可以用火箭。這火箭就是普通箭支箭頭後麵綁布條浸了油點燃發射出去就成,既簡單還殺人放火兼備。

    如宋元焦山之戰張世傑將幾萬水軍船頭向岸靠泊,利用宋水軍船大船尾高與元水軍進行弓箭大戰。本想居高臨下,那知元軍改用火箭攻擊,宋軍的船著火後士兵從船頭逃上了岸於是大敗。

    宋元大戰懂水戰的死的死、降的降,張世傑不懂水戰屢敗屢戰意誌確實堅忍不拔,但輸掉的關鍵戰役也確實太多了,包括崖山之戰,實在令人扼腕歎息無語。

    這時代之所以不采用火船戰術因為船大人數多還可以用船多戰力強去平衡,搶奪下對方的船不是更好。火炮出現後小船圍攻大船往往成為送死行為,基本上接舷戰打不成船先擊沉了,或甲板人員傷亡殆盡。從這一點看張禧試驗的三招,思路還是正確的,經過一次實戰翟招討僅采用這一招也是明智的。

    望著最前方狹長、偏後置大帆、有堅固舵艙的火船,翟招討心裏是有八九分期待的。張禧放出火船時失敗在被擋在遠處,而在這裏水麵開闊船隻是在行動中,再用打樁或外放木排二方法擋住是不可能的。當然此戰三百多火船會全部失去,駕船的士兵也會死去一些。

    但這樣的損失卻是不算大的,用十幾、二十幾噸船去接舷戰損失才大。那個火炮一掃甲板上多少士兵也全完了,對這翟招討怎麽也想不出好辦法,也想不通護衛隊的那少主怎會造出來這大殺器的。而元這裏現在聚攏了許多頂級工匠,造出來的東西為什麽反而還不理想。

    最了解你的是你的敵人,相比文天祥那裏對護衛隊所知極為模糊,元這裏了解更多一些外,情報還向一些高級將領傳達。因這原因翟招討不僅大概了解護衛隊水軍實力(船不容易隱藏),對聯盟與護衛隊幾個主要幹部也有一定認識,並知道方少雲的地位與作用。

    想到方少雲的作為翟招討既是恨又是愁,恨得是他作為偏師協助伯顏攻臨安不成,回頭欲橫掃宋統治區歸於元朝廷也是大功一件。那知因護衛隊橫空出世攪了好事不算,如今欲攻占他的嶽陽。殺人父母、奪人財富、斷人前途者不共戴天。方少雲除了沒有殺他父母,他的前途卻是生生害在此人手上,橫掃宋統治區能獲得的財物也因他而未得豈能不恨。

    恨雖然恨不得食肉寢皮,卻是恨未消反添愁。外界及一般人不了解,他作為元嶽陽守將知道塔出、張禧之敗的內情與慘狀,還有郢州、荊州失守的一些情況。根據這些情報他對守嶽陽真心沒有幾分信心,而嶽陽以後世比喻乃是頂在護衛隊腦門的槍,護衛隊欲擴張甚至是為安全必然會拔掉這顆釘子。對方少雲有多少恨沒什麽用,傷不了人家一根毫毛,護衛隊攻打時守嶽陽才是真愁。

    還好在去年護衛隊沒有發動攻勢,讓他緊急發展起這樣一支專為對付護衛隊水軍的戰船隊。經過這一年緩衝他的恨未消,愁卻是隨著時間流逝,更確切地說是隨著水軍的船增加不斷消退。

    據隔江裝扮漁民的細作報告,護衛隊水軍超百噸大船不過二十多艘,與己方大船差不多的戰船(三十噸至百噸)不足四十。總計起來護衛隊水軍隻有不足七十條大船,若是三百多條火船十換一、二十換一、三十換一還是便宜的。

    隻要有三十換一其軍不退,隻要在嶽陽守三個月忽必烈調上千、幾千火船過來也不難,到時隻怕其退兵也損失慘重。摸到其命門就能將護衛隊扼製在二江之地,作為功臣升官發財可期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