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大起義風雲湧

字數:4461   加入書籤

A+A-


    護衛隊自嶽陽之戰後進入戰役調整與準備期,出於謹慎從事及訓練基地容量有限,整個護衛隊保持一定的穩定性,這次擴編仍然是分二步走。第一期征召新兵員額一萬多,組成上百新兵連。而整個擴編計劃之一是組建八個四千多人的野戰旅,總兵力在三萬五左右。

    而此次護衛隊整個擴編整個計劃是四個野戰師八個旅;水軍二個師各含一水軍旅一陸戰旅;二個水軍獨立守備營;一個教導師分水、陸、騎、炮、工兵、後勤、偵察特戰諸部三個旅,其中水、陸各一旅,騎、炮等合成一旅;中央警衛旅一個;快反旅一個;守備旅五個;另加直屬總部的特戰營、偵察營與若幹守備營等。

    這個擴編計劃完成後護衛隊八個野戰旅三萬五,二個水軍師一萬五左右,快反旅、教導師等主要進攻力量已超過六萬。另外五個守備旅預定在現有占領區放二個,嶽陽放上一個,二個預備調出去守新占領區。加上特戰營偵察營助戰與一些守備營輔助,整個野戰力量達到近十萬,完全可以開始斬斷魔掌計劃。

    現在兩江夾心地帶根據地嶽陽方向與襄陽方向各有一個守備旅,中央警衛旅更是中流砥柱。加另一個守備旅與即將組建的幾個守備旅,二個水軍獨立守備營等力量,必要時還可動員民兵及水軍可以快速回援,完全能確保安全。

    這是整個擴編計劃,預定在年底前完成。而護衛隊斬斷魔掌作戰計劃將在十月打響第一戰,在此關鍵時期方少雲不用說有外人求助時需他出麵處理,即使沒有這類事他也不可能久離荊州去視察。為此嶽陽回來他也忙碌著護衛隊擴編事務,特別是在編製上與人事上基本上都要他拍板決定才行。

    護衛隊大戰在即,荊州這裏也是外鬆內緊,表麵看隻是多了新兵更加熱鬧一點,其實中、上層正緊鑼密鼓地準備著進入大戰。

    荊州這裏如此文天祥那裏更加熱烈,曆史上他之前發展起來的軍隊旋起旋滅,失敗後幾乎沒剩下什麽。此番他謀求再次起義不受許多有殘餘力量龜縮一方的部下支持,起義規模極小、時間極短且零散。但此時因方少雲影響北方叛亂規模大了許多,李恒在擊潰文天祥的起義大軍後未及追剿即被忽必烈下令暫停軍事行動,部分軍隊北上,另一部分預備北上。

    因李恒僅是擊潰文天祥的主力不及追殺讓其收攏了大部分兵力,而所有部下也沒有四散而去後悲觀失望,不久即聚攏起來而且是經此一戰有一絲軍隊成色。所以文天祥前期義軍以人數言被李恒擊敗少了三分之一,而以戰鬥力論其實是不減反有所增加。

    蟄伏的一段時間中文天祥一方麵整頓義軍、總結經驗,另一方麵再次遊說各處士紳並獲得廣泛響應。在向聯盟求助獲得可武裝幾萬人的兵器裝備後文天祥是信心百倍,率先再次發動了大起義。

    文天祥的信心是有根據的,如他的義軍經過一次失敗有所蛻變,這次聯絡士紳們紛紛響應,最缺少的武器裝備也幾乎白拿到不少。而元軍自上次大勝後不少兵力北調,戰略上已取守勢,有這幾個條件他的樂觀情緒不喟無稽。唯獨他根本不知道元北方叛亂雖比曆史大而且時間長,卻遠遠未到動搖忽必烈統治地位,而後麵更大的叛亂還未開始。

    文天祥受信息傳播隔絕與政治思想及曆史觀局限,未認識到元軍此時軍力收縮僅是戰略調整,而不是如金侵江南時力量枯竭。加上他手上原有一支軍隊與幾縣之地,又因名氣大,這次起義幾乎裹攏了四十萬人,號稱八十萬人大起義,而這次起義不僅規模大、時間早,論成果也是十分可觀。

    另外在從護衛隊那裏獲得的兵器到達並分給他現有義軍各部後,這些獲得精良裝備的各部義軍士氣更為高漲激昂。在各處士紳的配合下,分掠各地的原各部義軍攻城略地如郊遊一般軍隊一到城門即打開。而原投降元的官吏與新附軍見勢頭如此,隻等義軍到來不是投降便是反正,甚至有提前主動起義響應的。

    因為元軍本屬外人又呈疲軟之態,一時間之前投降的、隱居的、逃避的士紳官吏,不管骨頭軟的、膽子小的或投機取巧的與真正心裏欲反抗者一起興事。此情此景頗似激流之中泥沙俱下,積糧之倉穀稗難分。不過如此一來聲勢浩大外效果也驚人,文天祥幾部分義軍幾乎每日都有占奪州縣捷報過來,如成席卷之勢,不過一個來月江西之地差點兒全都恢複宋統。

    文天祥早走一步起義之勢轟轟烈烈,張烈良這裏也不遜色多少,他見文天祥順利竟不等向聯盟求助的武器裝備運到就匆匆發動起義。之所以如此著急乃是勢頭如此好再不動手功勞要讓文天祥搶光了,雖然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個人前途終究也要考慮。升官、封爵、名聲這個好機會不爭卻是錯過了,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正是今日也,已經慢了一步豈可再誤。

    或說之從聯盟那邊求助的大量武器裝備已在路上,不如稍等幾日豈不更好更有把握。隻是張烈良等幾個主要人物商議時多數人覺得多等一天就是多失去一日時間,此等形勢主要是聲勢大就行,武器裝備到是次要。

    而張烈良這裏雖舉事匆促,倒也證明這些人的想法正確,即使舉事時沒有一支武裝精良的強大武裝力量,但攻州占縣仍然是十分順利。曆史上他領導的起義時間還要晚,堅持時間也不過一、二個月,波及地區也不大。而這次因元軍北上或準備北上的軍隊太多,造成的軍力空虛除沒有第一時間鎮壓外,元軍力竭假象引發的人心浮動使起義更順利幾倍。

    特別是元軍沒有第一時間出動鎮壓,許多投機者也忍不住要乘機而動或反戈一擊了。這些人十分功利,有奶便是娘,大一統時代蠅營狗苟百般鑽營,如今亂世更加如魚得水,那裏有什麽羞恥之心。元軍南侵見南宋勢弱且生死選擇就在眼前之時紛紛投降,此時見形勢反轉怎麽會轉性死忠蒙元。這些人能守衛至義軍薄城算是盡責,主動聯絡以作內應者不少,因而張烈良這裏也是越來越聲勢浩大,大部分州縣都是兵不血刃而下的。

    文天祥、張烈良二人領導的起義軍規模大、聲勢足,不少隔離二者較遠地區的一些原南宋官吏或士紳領導的起義也是雨後春筍。雖不少起義者僅占據三鄉五鎮甚至隻是聚攏鄉民占山豎旗,但一下子奪占縣城或三五州縣連成一片的也不少。

    這些零散規模大小不一的起義中向聯盟求助的幾支乃是其中翹楚,而其中原因不難解釋。比如這幾撥人都是早有預謀,並且知道借勢還比較謹慎,除政治上因曆史局限比較短視外,軍政事務準備上還是較為充分,比大多數盲動者優勢大了許多。

    因文天祥、張烈良二人帶動,江西、湖南二處一下子恢複了一大半,而閩廣、雲貴也是星星點點,所有義軍不到二個月已號稱過五百萬。隻是這個人數不說虛實,其實隻不過是十之八九乃是聚散不定身無片甲,隻有鋤頭棍棒的農民組成肯定不會錯。真正編製成伍有刀槍披甲具,有過戰事經曆之兵最多什一而已,且大多數乃是跟著長官反正或投降過來的原新附軍。

    這些新附軍大部分是原宋軍,過去由他們的長官帶領投降元軍,現在又由他們的長官帶領回到舊陣營,而且這次仍然是基本編製未動,原班人馬仍然是官為官兵為兵,隻有換個名稱其它一切未變。

    這樣的義軍構成聲勢浩大不錯,卻是如沙雕一般徒有外表,根本磕碰不得,一陣大風也會使之露出原形。除非是元軍真如金南侵時一般,其一不曾有盡占江南之地打算,隻想逼降趙構做其傀儡,二是力量遠不如蒙元江南折騰一番力竭了,這才一敗便退回江北。

    各地起義風起雲湧之際元軍動了,首先是留下來的元軍在張弘範、李恒等人的指揮下發起反擊,其次是集結準備北上的元軍也重新投入剿滅南宋勢力的事上。北方僅是伯顏留下部分軍隊鎮守上林,以威攝與防備其他叛亂外,大部分軍隊再次南下,欲一鼓作氣滅亡南宋殘餘。

    元軍一出手各處義軍高漲勢頭即刻遏止,隻是野戰失敗後退守州縣元軍此時兵力分散,無法一戰而下似如僵持尚還可以樂觀。可惜元軍正不斷蜂擁而來,那些首當其衝的州、縣城不過是堅持三五日還是七八日的區別,根本沒有擋住或拖住元軍多少時間。

    這個轉換當然有個過程,一開始元軍不多,打敗興高采烈向前擴張的義軍後,對退守州縣城池的義軍暫時無法快速取勝。此時起義風潮一頭受阻其他方向尚未受到多大影響,所以擴張速度還大於失去之地。隨著元軍增加起義軍要獲取勝利變得艱難,那是因不少人看勢頭有變充當內應或主動反正者大為減少,反過來因軍力增加義軍失地速度也在加快。

    起義軍的失敗速度之快並不令方少雲詫愕,之前他就沒看好這種盲動。他知道不管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但其曆史局限性是逃脫不了的,這起義看樣子轟轟烈烈其實不管軍事政治都不曾有過好策略,所有一切仍然隻是反抗二字。

    純盲動式的反抗及拉到黃牛就是馬的擴張隊伍不可能有多強大戰鬥力,而韌性更加差,因而這場文天祥、張烈良帶動的大起義在短時間僵持後,隨著元軍聚集很快就崩潰了,而崩潰最大因素乃是之前反正的官吏與新附軍再度反水。

    所謂得之容易失去也容易,指望朝秦暮楚之輩能堅持還不如指望母豬上樹可能性大些。大起義占領的廣大地區隻不過二個來月便十去八九,這其中投機者叛賣傷害最重,但起義軍盡是烏合之眾也是一大因素。一支軍隊不說有崇高理想,其次長期嚴格訓練,但至少編製完整、有一定的武器裝備。可惜義軍連起碼的編製成伍、統一指揮與簡陋武器裝備也沒有完成多少,因而其失敗怎能讓方少雲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