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三方互動關係

字數:4542   加入書籤

A+A-


    文天祥、張烈良等人啟動大起義正高潮時,護衛隊也正是大征兵第一期新兵征集後,由新兵連訓練三個月整訓剛結束,一、二旅拆散擴編成一、二師四個旅之時。同時也是一些守備營合並組成五個守備旅,水軍也開始組建第一陸戰旅及二個獨立守備營之時。

    原本此時方少雲的注意力該在此處,畢竟如此大擴編之事還包括征召第二期一萬多新兵,但他卻主要精力放在了解這些起義的進程上。而這樣做的原因乃是護衛隊擴編早已做好方案,人事上也同樣如此,隻要沒什麽意外他根本不必多動腦筋。這擴編方案及人事安排都是他親自決定的,現在聯盟規模尚小且人事關係簡單,基本上不會有意外發生。

    至於作戰計劃雖然擬定甲乙丙丁數份,一來時間未到尚難決定,而且元軍布置情形會受到文天祥、張烈良起義影響,方少雲關心此事正是對下一個戰役的關心。畢竟大擴編是自己已控製的地區,什麽情形心裏有數,護衛隊不管人事軍事還是組織裝備等都作好了準備,不會有什麽變數。

    反之作戰計劃之所以甲乙丙丁要準備多份,每份計劃還有數份變數備案,正因為作戰計劃是根據已知條件及大致的參數加可能的變化擬定的。

    這已知條件大致分為地理如地形、人口、交通、基本水利、氣象等情形,另是敵方軍隊人員、武器、訓練及可以動員的力量加糧食儲備、防禦工事等等事項。這些東西通過事前調查與偵察大概可以確定九成以上,除非是絕對力量壓製下,這些是製訂作戰計劃的必然考慮因素,知己知彼其中之一。

    而大致參數乃是雙方軍隊戰鬥力評估的係數,這個東西有點不大可靠,主要是蠻難相互比較。比如說雙方軍隊組成時間及武器裝備即使差不多但戰鬥力仍然不能等同,這中間訓練與作風影響很大,另外士氣更重要,而這些是無形的。

    大致的參數不定可靠但製訂作戰計劃仍然隻能將之作為最重要參數加於考慮,比如敵軍有一萬人守衛己方少說也得派五六千軍隊過去。如此計算也就是將敵軍的係數當作0,5左右,而這係數雖然不定準確反映出雙方的戰鬥力差距,可惜也沒什麽更好的辦法。

    特別是冷兵器及簡單熱兵器作戰時期,人數差距對士氣有著不小影響。若一萬人對付千人即使烏合之眾也會有莫名其妙的勇氣,而千人去對付萬人心理上總有些怯意,除非多次以絕對劣勢勝對方才行。而護衛隊新兵多老兵也經曆戰場少,對付元軍這參數暫時隻能定在一比二。

    參數也不僅是戰鬥力一項,完善的戰役計劃或為更好完成作戰任務還要考慮自然條件與民心士氣等因素。將之作為參數外,防禦工事、糧草儲備、氣象條件、時間限製等也是參數考慮條件。

    這已知條件與大致參數是製訂作戰計劃首要條件,這些雖然在調查、偵察與評估中必然會有所失察與誤失但相對而言不致大錯。但對作戰計劃影響最難確定的因素是敵軍援兵的有無、多寡及時間等因素。

    特別是護衛隊下階段作戰目標處在元軍與義軍主力作戰區域不遠,義軍能支撐多久?或元軍主力會否改變作戰方向?這些尚未確定,所以方少雲將護衛隊擴編具體事務放手讓手下處理,自己專心了解義軍與元軍雙方調動與作戰的情況變化。

    眼下雖不是三國時期,其實三方勢力糾纏在一個數百裏內戰場仍然相同。因這麽近現在三方勢力互動比三國時期更直接,因為三國時期三方互動主要是戰略上的。

    比如說劉備孫權雖有合作,但在戰役上配合隻有前期有點,如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即此類,之後根本不存在戰役合作與配合。後來雙方即便是戰略上合作關係也僅是有個約定而已,戰役層麵仍然是各自行事。

    而現時三方互動往大說是戰略性的,可那是大局麵心照不宣而言,真話乃是戰役層麵實際存在的現實而不是有所約定。因為此時三方主力將在數百裏路方圓內作戰,雖然元軍主要目標隻能是義軍,但義軍勝負也關係元軍何時轉移目標,轉而全力介入護衛隊下階段作戰區域。另外忽必烈也有可能突然覺得護衛隊更危險,而令元軍主力轉身救援護衛隊將攻打的城池。

    這是下階段作戰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方少雲一方麵讓參謀部多作這方麵的預案,在下階段作戰計劃實施時不至於因此而手忙腳亂慌亂調兵應付,甚至是造成被動或重大損失。另一方麵他親自管控掌握義軍情報,分析其與元軍作戰形勢變化,加強情報預警,以免被形勢突變造成己方應付匆促失措。

    方少雲將主要精力放在義軍發展及元軍動向上乃是出於眼下三方聯動情形,但南宋朝廷與文天祥、張烈良這裏早被勝利衝昏頭腦。不斷傳來收複光複某縣某州捷報奏折讓他們似乎是天天過節,盤算的是按此速度多少時間就能盡複舊地。某幾個樂觀者甚至在盤算之後收複江淮後趁勢北伐問題,畢竟南宋早年嶽飛曾打到過朱仙鎮,在後世也有人認為再盡力一搏將金完全擊敗也有可能。

    因為形勢發展太順利,對聯絡護衛隊共同對付元軍的問題在南宋朝廷及文天祥、張烈良這個層麵現在基本上沒什麽人提議了。這個現狀一方麵是南宋文人中缺乏不拘一格並具有超脫戰略眼光的人,另一方麵也是他們自視甚高,加對護衛隊力量根本不了解,主觀癔斷護衛隊取勝局麵乃是因元軍全力以赴對付他們投機取巧而來。

    正因為如此在南宋朝廷高官與文天祥、張烈良等看來現在仍然是雙方交戰,護衛隊最多是心有惡意的地方豪強匪民。這一來南宋朝廷與文天祥、張烈良等不是沒有向護衛隊提出過合作意向,但態度高高在上,完全是以他們的認識來辦。

    有這樣的看法是不了解護衛隊實力,加知道聯盟對官紳地主的態度並不友善。而且現在形勢一順利他們的合作意念大為下降,基本上作為可利用一方,還是等恢複舊地必須壓服的地方勢力。南宋最主要的文武大臣們這樣的認識,雙方有多少戰役、戰鬥合作空間可想而知。

    南宋方麵對形勢如此判斷,元之忽必烈及手下比較之下更為清醒與實際得多。一般而言開國勢力其頭領雄才大略的多,其手下出自低微階層比較實在又久經考驗者多。另一個是元軍方麵吃護衛隊虧是實實在在,所以對護衛隊有更為觸及痛感的認識,因而一點也不輕視之。

    至少在忽必烈看來他有二大對手,南宋是隻打殘的巨虎,此時乘元北方大叛亂之際發動的大起義猶如垂死掙紮之回光返照。至多在時間上隻要不充分,這隻衰弱到極點的巨虎重新煥發青春是奢望,恢複之前全盛力量更如夢想而已。

    他可肯定的是南宋想恢複活力必須有一些新氣象、新改革,而這一點現在沒有一絲跡象。所以這次反彈僅是元軍部分軍隊北調平叛,部分軍隊進入待命狀態後南宋方麵乘虛而動罷了。當然時間是個關鍵因素,若元軍這樣的狀態持續幾年南宋或許能恢複之前五六成實力,而現在這反彈才幾個月,匆匆組織起來的義軍及剛占據的地區不可能有多大戰鬥力及統治力,仍然是虛架子而已。

    反而護衛隊占地雖小,據少量情報分析其占領區民生治理十分高明,百姓生活富裕安定已經歸心。另外擅長奇技淫巧,生產的貨物屬於之前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者不少,不僅運銷到南宋及元的統治區,其生產的兵器裝備等更加駭人聽聞。

    護衛隊的頭領治理民生有一套不算,訓練軍隊更高明,而生產的武器裝備給護衛隊更是如虎添翼。按個頭南宋現在是垂死的老虎,護衛隊乃是強壯的小狼,忽必烈清楚這二者現在或許護衛隊更危險,但他卻沒有選擇餘地隻能先打死南宋。

    隻能先打死南宋表麵原因是其恢複過來塊頭太大,先攻護衛隊未必能順利滅掉,處於二者夾擊中的元軍日子更難過不是。而實際原因是元軍現在沒有能戰勝護衛隊的水軍,即使將大部分軍隊主力布置到漢江北岸與長江南岸對其沒什麽威脅,反而隻有讓南宋獲得恢複所需的時間。

    對此尷尬忽必烈也無可奈何外也是有點後悔。當初護衛隊剛占襄陽時若能緩一緩攻打南宋,出動十幾萬主力加水軍協助泰山壓頂之勢或許就沒有今天的麻煩。

    隻是世上沒有後悔藥,事不到臨頭也難看透。當時派張禧一萬多水軍僅是欲封鎖漢江,這計劃並不算是激進冒險。等張禧水軍失敗再想派大軍去剿殺護衛隊暫時沒有了可能性,因為沒有水軍掩護與運輸糧草,軍隊即便是過了漢江也會因缺乏食物而無法持久作戰。

    到現在忽必烈其實可選擇餘地並不多,或者說幾乎是自古華山一條路,區別僅分在攻打南宋殘餘時是否分出部分軍隊來防守護衛隊。而且這分軍的利弊難說得很,如分軍肯定會拖延滅亡南宋時間,另一個是分軍太多不可行,而分軍太少扼製不了護衛隊突過江來占地。

    對此忽必烈與大臣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要扼守漢江北岸長江南岸少說需近二十萬軍隊,還不如全力滅宋比較穩健。

    個中原因當然是要扼製護衛隊代價太大,大到抽出這些軍隊後剩下軍隊難於順利滅宋。在此情形下還不如全力滅宋,然後轉身圍攻過江的護衛隊。先削弱之,等自己水軍調集與重建裝備大炮後再過江與之決戰。

    這策略從理論上而論無疑是比較正確的,支持這論點的是護衛隊畢竟規模小,隻要全力以赴滅宋所需時間不過一年左右就可以解決問題。其間護衛隊不管渡長江南進還是過漢水北向占領的地盤並不會有多大,其對新占領區整合還不可能完成,隻能以其原來的力量來對付全部元軍。在這情形下新占領區並非是護衛隊助力,反而有可能是其包袱,不必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