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計劃不敵變化

字數:4649   加入書籤

A+A-


    三方對形勢判斷如此肯定是南宋方麵最脫離實際,原因在於其老大心態作怪。既然大局麵上缺乏自知之明,在這樣的認識指導下其獲得勝利的希望也就越如泡影那麽虛無縹緲。

    而元方比較務實客觀,並且實際上按一般這個時期戰爭樣式思考它的戰略完全正確。它所料未及的護衛隊會采用沿江封鎖戰術不是元高層及忽必烈愚不可及,而是之前根本沒有這樣的先例,而且同樣冷兵器作戰時期一字長蛇般僅占領幾個關鍵點封鎖長江戰術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護衛隊僅在長江南岸或漢江北岸乘宋元之戰占領一塊地盤的話,確實會形成元軍擊敗宋軍後雙方拉鋸局麵。

    這樣的拉鋸局麵因為雙方武器裝備的代差及建軍思想代差護衛隊的勝利是毫無疑義的,但忽必烈根據現有戰爭樣式經驗認為優勢極大也不算錯誤。至於方少雲因自身水軍與武器超級優勢,打一場這個時期所有人所料不及前所未有的戰役樣式,是難於責備忽必烈想不到的。

    九月前三方對當前形勢的解讀與下階段形勢變化展望不外如此。因此等護衛隊大擴編第一期新兵連訓練結束分到部隊進行磨合,第二期征兵進入新兵連訓練時,南宋方麵大起義的浪潮因元軍從北方,從守備的城池出擊已經被遏止,甚至是有部分地點處於退縮狀態一事出乎三方意外的。

    宋元大戰以來這一段時間風雲變幻最激烈,先是北方諸王叛亂元軍暫緩南方剿殺回軍先安老巢,南宋勢力乘機而動開始漸有逆轉宋元大戰形勢之跡象。亂花漸欲迷人眼,處在這樣的情形下又沒有後世發達的資訊,絕大多數人對形勢根本沒什麽了解,就算是了解一些也是片鱗局部,從中要分析出天下大勢乃是奢望。

    方少雲算是對目前形勢最了解的數人之一,而且直接攪動形勢發展的人之一加唯一知道曆史進程的人,就算如此他對南宋這次反彈能達到什麽高度把握不大。畢竟曆史已經因他占據兩江之地,滅殺許多元軍,及支援諸王叛亂等而有較大改變。

    因而元軍恢複攻勢後南宋會失敗在方少雲看來當然毫無疑問,一支心懷怨恨的士紳加投機分子為主,心懷僥幸匆匆發動的大起義,怎敵數十萬虎狼元軍。但他對南宋最後仍然不能逃脫被元敗亡命運之事有些把握外,具體程度他還真有點吃不準。

    為此方少雲在設想的作戰計劃時盡力將這個因素考慮細致、全麵,還比較保守。比如今年的大擴編計劃及年底開始的作戰計劃都是基於此因素,因為他考慮南宋大起義後占領區會距長江不遠,此番宋元大戰他插手過早就可能引得元軍鋒頭轉向。

    以現有護衛隊實力即便是在大擴編後在局部戰鬥上,應付元軍主力說仍然是有點力不從心過分,可說至少是斬斷魔掌計劃較難推進是實。因為斬斷魔掌計劃是沿長江展開,整個計劃是占領沿長江所有城市及支流口岸控製權,太早引元軍主力參與護衛隊兵力不足會使計劃完成推遲太久。

    隻有完全阻隔長江,元強大的力量在江南就會虛弱到一個絕對低的程度。而此事的原因在於北方經長期異族統治,與南方雖同為漢人但同氣相求意識極為淡薄。又經蒙元數十年統治雙方隔閡更大,經濟上又比南方凋零幾倍,一時間文化上、經濟上更難經營。

    而且蒙元力量基礎在北方,江南能打敗南宋但基礎不穩,手下可靠的隻有北方過來的軍隊,新投附之人論忠心耿耿寥寥無幾。其滅亡南宋後雖似完成統一,實際上護衛隊隻需切斷長江,留在江南的元軍得不到北方支援隻會逐漸衰弱。而南方元軍斷絕支援後雖力量不強,隻要南宋朝廷被滅地方勢力翻不起多大浪來,有利於護衛隊完成斬斷魔掌計劃後逐步接手治理。

    如此計劃比護衛隊塊狀向外發展時與元軍主力不斷拚消耗好。因為這樣的拚消耗蒙元方雖然仍然會失敗,但交戰地區損失巨大,護衛隊一開始會比較艱。不如截斷長江先滅南方元軍後治理南方十年、二十年,然後伺機北伐一戰而定。這樣的戰略以時間論或許差不多,但勝在民族元氣保存多,短時間完取江南可能性大,二者對比此計劃應該可取。

    如此一字長蛇般截斷長江在這時代技戰術水平來說肯定是不可取的,因為平攤力量後任何一點突破就會使整個計劃破產。而方少雲的依仗是二者,一是強大而超時代的水軍,一是水泥建築的防禦體係。

    這時代接近十米高的城牆已經讓元軍有點無能為力,沿江更高的、成體係的水泥城堡群讓元軍更難對付,而大小水係口建造炮台也足以封鎖任何船隻通行。另外護衛隊的防禦及炮台一旦完成所需兵力不多,就是要有點建造時間緩衝。

    至於水軍現在元軍不是沒有,其內河主力雖在張禧率領下兵敗漢江全軍覆沒,其海上還有不少船隻。但這支水軍尚比不上宋水軍,幸虧蒲壽庚叛宋投元,不然其海上力量更弱。此外此時元水軍也在全力以赴滅宋,加上沒有裝備火炮,更不可能入長江與護衛隊水軍交戰。而護衛隊有強大水軍不論支援岸上軍事行動、運送物資,還是打敗北方、上下流而來水軍,封鎖水麵得心應手。

    這戰術有實力支撐,參謀部經過幾次戰棋推演完全讚同方少雲的戰略設想及戰役戰術,對年底啟動戰役也大都覺得比較可行。意外是有些人在九月時見南宋大起義發展勢頭,擔憂其一直打到長江邊使雙方直接接觸,提議是否修改計劃或推遲執行伺機再動。

    這個新情況不說參謀部與幾個知情的高級幹部有人犯嘀咕,九月初的架勢連方少雲也有點懷疑自己支援義軍武器,支援北方叛亂太過了,造成元顧頭顧不了腚,使元至今無法在北方平亂,讓南宋此次反彈真成了氣候,因而自己的計劃成為不現實必須修改。

    因為這時代取得情報難度其實不是最大,及時獲知情報才是最困難。作為敵對勢力方少雲獲得元軍情報的手段不少,而最困難是傳遞這些情報,任何超過普通人行動速度的傳遞行為都是非常不安全的。為此他知道元軍北方平亂結束,元軍重新轉向南方滅宋行動一事時距元軍實際軍事行動時間早不了多少。

    這是因為元軍可以八百裏快遞傳達軍令,護衛隊的偵察係統沒有傳說中的信鴿,主要靠步行傳送情報。要不是元軍軍事行動前還有個轉換狀態與準備物資時間,方少雲獲知元軍重新轉向滅宋之戰時間會元軍實際投入作戰時間更遲不少。

    元軍目標轉向後此時是個重要觀察期,因現在元軍僅是投入此前撤回一線的軍隊,加之前進入戰略預備的軍隊重新進入一線,而北方平叛軍隊尚未到達。當元軍主力未齊,南宋義軍與之作戰成色是護衛隊今後作戰計劃與行動的最主要參考。若此時元軍尚不能完全遏止義軍發展,或互相拉鋸局麵方少雲覺得自己此前設想的時間點有可能偏早點,若義軍有點不支跡象時間點才正好。

    因為有這區分及戰場多少有點聯動,相隔越近聯動逾強,他隻能將精力重點放在這裏。方少雲此前計劃作戰的時間點放在年底,乃是基於元軍九月下旬開始反擊的上述第二種情況。而作出這樣的結論不外是因此時元軍剛展開,行動會保守一些,而義軍士氣正足,雙方會糾纏一下後以義軍小挫也不意外。

    當然也可能義軍一觸就潰或元軍小挫後退,這二種情形不能排除,但在方少雲看來好像較難理解。如元軍小挫狀況雖是元軍尚未全部集結,但其戰鬥力也是不會如此短時間急驟下降。更主要義軍乃是占城奪地為目的發展起來的,野戰經驗缺乏,也未打過什麽有配合、有好戰術的野戰。而不能野戰殲敵義軍隻能是沿用守城之前的防守反擊戰術,這樣的戰術是消耗戰,要短時間小挫元軍那裏行。

    而基於同樣的原因,義軍據城而守,雖然分兵把關力量分散,沒有野戰能力遲早被元軍各個擊破,但一開始元軍兵力不足,攻打有足夠力量守衛並且士氣尚高的城市也不容易。

    方少雲比較謹慎,將介入時間定在年底乃是完全考慮數種可能性,並以最可能的情況來製定擴編時間表及作戰介入時間點。不料九月底元軍即獲得壓倒性勝利,義軍不是內哄便是有人叛變,影響元軍迅速剿滅義軍的僅因兵力不足不敢冒進。

    對此意外方少雲隻能哀歎南宋自己太不爭氣,領導義軍者缺乏軍事能力還不是其最致命傷,內部不團結不齊心外還混入大量投機分子,使之其更加脆弱如紙糊巨人。

    不過意外雖意外,對護衛隊本身並不會產生什麽危機,僅是如此一來介入時間點必然提前。而介入時間提前帶來的問題是正規大擴編軍隊隻有一半完成訓練的新兵,如此軍隊擴編方案需要調整。這一來如果是大決戰會產生一些影響,而現在僅是一係列作戰任務,在兵力與戰術上調整餘地很大,最多放棄或放緩一些戰術目標。

    其實護衛隊此次戰役兵力冗餘係數較大,也就是說作了萬全準備,這個意外對戰局可說是小變數,況且隻影響二三個月而已。也就是說隻差點兒第二期一萬多新兵員二三個月訓練,而這一萬多新兵訓練差點火候對整個護衛隊戰鬥力影響有限,還不算有措施可補救一二。

    補救措施不外是加快第二批新兵訓練進程等數條,這會使按部就班的大擴編進程進入快節奏,這讓方少雲多少有那麽一點措敗感。雖說戰爭中充滿意外,多一事多一份變化,近段時間加上北方實際上是四方聯動,不可控因素增加不少,估計失誤不可避免但心裏終究不大舒服。

    當然也可以按原計劃來,但方少雲吃不準南宋方麵義軍能否支撐這樣久,若其主力一敗護衛隊再行動就可能一開戰就遇上轉過矛頭的元軍主力。提早決戰雖然不怕,但對順利完成斬斷魔掌計劃沒有好處。方少雲不會如此不智,一發現此意外立刻召開最高級軍政聯席會議通報此事,並提出緊急全麵動員,將開戰日期提前二至三個月的方案。

    形勢發展出乎參會者意外,方少雲的提議正符合眾人意思,稍一討論即獲所有人支持通過,於是九月才過護衛隊與聯盟再次進入緊急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