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字數:2494 加入書籤
胡瑞瀾冷笑一聲,隨傳裏書何春芳及餘杭縣差役與葛畢氏對質,有無於葛雲飛死後在葛家私議情事。何春芳說葛喻氏在兒子死後投告地保是有的,他卻並未到過葛家。差役們更振振有詞,說當時葛喻氏尚未投縣請驗,小的們如何會到葛家去私議。小白菜不知楊乃武是移禍江東,也說並無此事。楊乃武弄巧成拙,啞口無言。胡瑞瀾便指著楊乃武冷笑道:“從這一件捏造出來的事上,就可見你所訴冤屈,全是一派胡言,挖空心思地想翻案。”楊乃武麵紅耳赤,懊悔不該在訴狀內畫蛇添足加入這一條,以致授人以隙,無私反而變成有弊。胡瑞瀾接著又問小白菜:“伊以前已招認楊乃武同謀給毒,這次撫台複查,府縣會審,忽又翻供,葛雲飛如非中毒,到底因何死亡?”小白菜沒有防到這一問,毫無準備,於是一會兒說病死,一會兒又說因債逼急死。胡瑞瀾不住地冷笑,又傳葛喻氏上堂,問她葛雲飛因債務逼迫,情急斃命?葛喻氏答稱:“兒子雖然體弱多病,經常延醫服藥,但因家中平時省吃儉用,並未對外舉債。”胡瑞瀾至此便不再問,命把一幹人犯收監。 p
你道胡瑞瀾這樣的審問目的何在?原來他因給事中王書瑞的奏摺和慈禧太後的諭旨中都有葛畢氏誣攀舉人楊乃武等字樣,立意要駁掉這一點,使原判無法推翻。他知道一開始審訊就動刑,使犯人不敢翻供,難色要招物議,所以抓住鳴冤原呈中的一二漏洞,使犯人無詞以對,證明此案並無冤誣,這是他狡猾過人的地方。果然楊乃武和小白菜都中了他的圈套。當下他一麵調嘉興縣知縣羅子森來省,會同研審,一麵把初審結果具折上奏,並裝腔作勢以退為進地請求簡派大員會同審理。 p
胡瑞瀾並不象楊昌浚那樣把案子完全委派府縣代辦,他始終以親審為主,使參加會審的府縣處於從屬地位,這樣在審結定案時可以眾議僉同具奏,如有問題,也不致獨負其責。會審的府縣既無單獨定案之權,同時又要顧到自己的前程,未便獨持異議。所以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胡瑞瀾一人手裏。七月十八日,他接到上諭,謂毋庸派員會審,便磨刀霍霍地準備開殺戒了。 p
從七月十八日到八月十一日,在這二十多天裏,幾乎每天都在開審。胡瑞瀾故意采取疲勞戰術,常常夜以繼日,連續不斷地審訊,在審問時還加以刑逼,這是鐵石人也受不住的。小白菜本來因為多時未受刑訊,膽子逐漸大了起來,以為這批問官也許比劉錫彬和陳魯好一點,天良發現,不願冤枉楊乃武,所以敢於翻供,這時各種非刑又都加上身來,她的幻想破滅了。至於她受的是什麽非刑,由於關防嚴密,誰都不知道。據光緒元年九月十七日亦舊曆八月十一日的《申報》載稱:“葛畢氏受刑六晝夜,投繯仰藥十餘次。楊乃武亦被掌嘴,並用刑具威嚇。”這報道可能有點失實,女監內看守嚴密,豈能容她仰藥投繯十餘次之多?不過她嬌弱的身體熬不住連續不斷的刑訊,想要尋死也是有的。楊乃武所受的刑當不止於掌嘴,刑具也不止供威嚇之用,當是實實在在加在他身上的…… 正當這樁案子還在鍛煉人犯懸而未決的時候,十月十六日,結事中--邊寶泉便上了道奏章,內稱:“餘杭民婦葛畢氏毒斃本夫牽涉舉人楊乃武一案,哄動一時,說法各異。案詳刑部後,案中主犯及要證紛紛翻供,其中必有屈抑。近來外間傳言:奉旨嚴韝此案之浙江提學胡瑞瀾,與巡撫楊昌浚關係甚密,複查本案外示嚴厲,中存偏袒,對案中關鍵人物錢寶生證言是否屬實,不加詳究,放令還家,以致物議沸騰,所言當非無因。”又稱:“本案所牽涉楊乃武是否屈抑,雖說不敢貿然判斷,但長期以來,各省已定之案,經過上京控告發回重審而能平反者,百不得一,相沿成習。考查其中原因,蓋緣各案皆由督撫審定,複查官吏皆其下屬,此輩之升降遷謫無不操之上司,因此辦事無不仰承上司鼻息,無人皆因辦理一案而得罪上司,自貽伊戚,故名雖說複查,實為形式,縱有冤屈,在勢亦難糾正。此案如僅由刑部複核原卷,必然難以駁回,因上報案卷多半經過整理,所有漏洞約以粉飾,無從指謫。為了整頓吏治,使官吏不敢互相回護,此案應由刑部親自提審人犯,取證複查,如原判無誤,不過拖延數日審決;如原判實枉,則可借此懲一儆百,打破陋習,使獄無積滯,冤皆昭雪,裨益人民,實非淺鮮……” p
差不多和這道奏折的同時,胡瑞瀾和會審官吏也聯名奏稱:“奉旨複審楊乃武謀婦殺夫一案,經反複訊研,與原擬罪名並無出入,請著刑部速議具奏。” p
邊寶泉的奏折確實一針見血地揭露了晚清官場黑暗積弊,他請求將此案提交刑部親審,正和楊乃武叫楊詹氏遣抱告叩閽鳴冤時囑咐她的話相合。他們都知道此案隻有經刑部親自提審,才不致官官相護,上下其手,狼狽為奸。可是十月二十九日的上諭卻完全聽信胡瑞瀾,駁斥了邊寶泉,說是:“此案仍著刑部詳細研求,迅速核議具奏,俾信成讞。邊寶泉奏請提交刑部辦理,著毋庸議。” p
是什麽動機促使慈禧太後頒布這樣是非顛倒的上諭呢?原來慈禧太後為人固執、任性。她拿定了一個主見,任何臣下都不得有所非議,無論理由如何充足,都難以使她改變主張,除非事實證明了她的錯誤。或者是足以維持她的威信提高她的聲譽的建議,才足以使她回心轉意。邊寶泉的奏折無忌指謫她委派胡瑞瀾辦理此案的不當,正觸犯她的忌諱,難怪她要加以駁回,反而對胡瑞瀾深信不疑了。 p
事情到了這一步,可謂已經山窮水盡,因為這是出自諭旨,誰都無法挽救。所謂“核議具奏,俾成信讞”,就是照原判所擬罪名奏聞,由朝廷批準處決,雖有“詳細研求”字樣,不過是一句門麵話,刑部尚書也未嚐不知慈禧太後秉性固執,豈能稍有異議?楊乃武和小白菜至此隻有延頸待戮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