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茅山正道曆史(上)
字數:4834 加入書籤
“疏子楊,問米結束了,你可以回去了。記住,男子漢大丈夫,就要說到做到,不要忘記剛剛你對人家的承諾。”
承諾你妹!
我無可奈何地轉身回去。
文捷一臉猥瑣地看著我問道:
“梳子,剛剛那個小甜甜是誰呀?你對人家承諾了什麽啊?”
“承諾你妹!”
我沒好氣地回道,直接坐回了自己的座位上。
剛坐下,我的桌子上突然出現一個大手:
“啪……”地一聲響。
“疏子楊,從今天起,我和你恩斷義絕。”
恩斷義絕,又來這一套!
這都哪兒跟哪兒啊。
“胖子,你又沒吃藥啊?”
“你大爺!梳子,我跟你說了多少遍了,勾引二嫂,江湖大忌,你忘了?你忘了你選的孤命了?”
“我沒有!”
“還說沒有,都抱到一塊兒了,你還說沒有。”
我……
這讓我怎麽說?
說這一切都是白安妮的主意,胖子你被白安妮給欺騙了,問米這事兒不是真的?
胖子信才怪。
罷了,還是要演下去。
白安妮這個妮子,算準了胖子會這樣對我,正在一邊偷著樂呢。
“胖子,都是問米啊,我是問米,誰知道問出來一個上輩子的風流債,我也不知道怎麽回事啊,她一直糾纏著我不放,我也沒有辦法啊,隻能順勢糊弄過去了。”
胖子將信將疑:
“真的?”
“我騙你幹嘛,你不是也問米了嗎?你不相信我,你還不相信白安妮啊?”
胖子倆眼一瞪:
“我當然相信白安妮!”
“那不就好了,誰讓你小子非要問米問你爸,你要是像我一樣,隨便問個人,那和白安妮抱在一起的,不就是你了麽?”
胖子一巴掌拍在自己的腦門上:
“失誤啊,又失誤了!”
“吃一塹,長一智,還有機會,下次記得就行了。”
“剛才的話,就當我沒說。”胖子對著我嬉皮笑臉地說著。
“你大爺!見色忘友的東西。”
這時,白安妮已經將問米的那些東西重新收拾起來,終於將她來上課時手中抱得那一摞課本給我們發了下來。
我一看,頓時懵了!
書的封麵上赫然印著四個大字:
“白安妮著”。
這妮子,肚子裏還真有些墨水啊,居然可以出書了。
再看下麵,一行蠅頭小楷:
“茅山正道曆史演義”。
《茅山正道曆史演義》!
我去,整的跟《三國演義》似的。
這白安妮,要不要這麽自戀啊!
哪有書的作者印在上麵,書名在下麵,而且作者名字比書名還要大的!
自戀狂!
生怕全世界不知道這本書是她寫的一樣。
胖子這貨如獲至寶,看到白安妮的名字,眼都大了,趕緊開始拍馬屁:
“哇,白老師,這書是你寫的啊?你太有才了。”
白安妮對這話自然很享用:
“那是,沒有點兒水平,怎麽敢做你們老師。”
我可不想聽你們倆在這兒夫唱婦隨。
我翻開書,想要一睹為快。
說實話,我對茅山正道的曆史,還是非常感興趣的。
既然入了這行,做了茅山道士,自家的曆史,肯定要了解清楚的。
但隨即白安妮就給我潑了盆冷水:
“這本書大家不需要看,這本書是我在好多年前寫的,書中呢,有許多不足之處,也有好多觀點在現在看來已經過時了,甚至有個點別的研究結論,被推翻了,所以啊,這本書你們留著收藏就好,至於這茅山正道的曆史,上課認真聽我講就行。”
“好……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聽白老師啊,白老師,快開始吧,我都等不及要一睹你的風采了。”胖子拖著那個豬頭,諂媚地說道。
嘔……
惡心!
不要臉!
不過我還是豎起耳朵,認真聽白安妮講述茅山正道的曆史。
白安妮首先講了“道家”和“道教”的區別。
按我的理解是,兩者的關係是承接、延續的關係。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也就是遠古時期的伏羲和神農。
到了春秋時期,老子李耳集中了古代先賢的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道家思想正式成型。
隨著時代的發展,道家的思想逐步完善,成熟,也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道家代表人物,如莊子,荀子,楊朱等等,代表著作有《道德經》、《莊子》《荀子》等等,這些我們在曆史書上還有語文課本上都學過的。
道家思想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是“諸子百家”之中的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
注意這個時候的道家思想,沒有任何的神仙方術斬妖除魔思想摻雜在裏麵,道家隻是一個思想流派,還沒有形成教派,沒有任何的宗教色彩,所以隻能稱之為“道家”。
到了東漢末年,社會上先後出現了大量的組織,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太平道和五鬥米道。
太平道在曆史上隻是曇花一現,巨鹿人張角所創。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利用《太平經》傳播道教,教練弟子,以跪拜首過、符水咒語為人治病,徒眾增至數十萬,遍布中原各地。
東漢末年,水旱頻仍,疾疫流行,朝廷腐敗,豪強橫行,農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張角順應時勢,利用太平道教,號召教徒起來反抗漢朝統治,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黃巾起義”。起義失敗之後,太平道也就基本上銷聲匿跡了。
五鬥米道的創始人是張修。
白安妮在這裏尤其強調,五鬥米道的真正領袖創始人是張修,而不是後人所說的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
至於張道陵所創建的天師道,因為天師道在中國道教所占的地位之重,所以我們放在後麵會細說。
張修之前也是太平道的一員,黃巾起義失敗之後,他輾轉於巴蜀各地,創立五鬥米教,因為凡是入教者,必須出五鬥米,故得此名。
五鬥米教後來被天師道第三代天師張魯所滅,可以說是中國道教的前身,它形成了以宗教為聯係紐帶的教團組織,以後便成為正統道教。
這兩個教派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為教派。
但是雖然它們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畢竟尚未形成為道教,故隻能說是道教的前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