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發財計劃(二)
字數:3112 加入書籤
吃這烤兔,品著鳳梨,我與溥苣和王五提起了我的發財計劃。計劃中,我是要拉著他們兩個入夥的。畢竟,空有三十歲現代頭腦的我,也隻要一具五歲的身體,有很多事是做不來的,也許這也可以當作是“人微言輕”的另一種詮釋吧。
正討論著軍機處大人們,對鳳梨味道的看法。我點了點頭,道:“沒錯,這些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人,都覺得鳳梨好吃,你覺得咱們用得著,為鳳梨的銷售發愁麽?若是讓品嚐過鳳梨美味的人,知曉它如何的彌足珍貴,再讓他們知道有人在販賣,那還不得求著咱來買?”
王五點頭道:“貝勒爺,說道沒錯。達官貴人認為好吃的東西,那是不用愁賣不出去的。”
我拍了下手,接著道:“對,隻要東西好,能夠讓達官貴人們認可了,在加上貨物的緊俏,這幫老爺們才不會吝惜那幾兩銀子呢。咱們再吹捧一番,什麽大內皇宮專享,什麽軍機處特供,隻有少許外流了出來。你們說,那些個好麵子,圖個講究的富貴人,願意出多少銀子,來買這難求之物?”
停頓了一下,我接著道:“再說這路途運輸,官府上有醇親王府、慶郡王府和戶部侍郎從中打點,誰人會難為咱們?江湖上再有王師傅出麵,那也定會暢通無阻的。”
王五也不住點頭,道:“恩,官府中有三位在,那是萬無一失的。江湖上,我雖不敢保證一定暢通無阻,但還是有些麵子的。不通之處,少許花些銀子,也會是順順當當的。”
溥苣一拍大腿,興奮道:“是了,這官麵上和江湖中,咱們都不在話下,再有達官貴人的追捧,這筆買賣做得。”
我見溥苣和王五皆讚同這筆買賣,點頭道:“好,既然二位都認為可行,那麽這筆買賣咱就說定了。咱們三家合作,由我提供貨源,王五師傅從中幫襯著押運,溥苣負責銷售事宜。”
我看了看溥苣和王五,解釋道:“王五師傅雖然在江湖中威望很高,也開著買賣,但在這富貴人的圈子裏,怕也是無能為力的。我雖然身為貝勒,卻有阿瑪醇親王在朝為官,自然是不好露麵做買賣的。溥苣則不同,他住在慶郡王府,說是官麵上的人,可又無官無爵,卻又能與官府、貴族和士紳們都說上話。所以,這售賣的事宜,交給溥苣你那是再適合不過了。”
我搓了搓手,又道:“咱們再說這利潤,我已經與那販子定好了,按照一兩銀子兩個鳳梨的價錢,從他那裏進貨。並且要求他隻能接受我們的訂購,不得自己在直隸(清時的舊稱為,大約定當於現在的河北)販賣,更不得販賣給別人。如此一來,在直隸咱們就是獨家,你們說說,這鳳梨咱們可以銷售幾何?”
王五想了想,道:“進貨就是一兩銀子兩個,可真不便宜呀。再算上運輸和保存等一些費用,這成本就得一兩銀子一個。按照一般的銷售規律,那得售賣二兩銀子一個了。”
知曉貝勒爺“黑心”的溥苣,搖頭道:“二兩銀子一個?王師傅,您可別忘了,咱們售賣的對象可是士紳豪門,要少了銀子,怎麽能配得上他們富貴的身份?依我看,怎麽的也得,也得五兩銀子。”
我笑著擺手,道:“溥苣說的沒錯,售賣的便宜了,那是對士紳豪門的侮辱。不過,你說的售價五兩,還是定的少了。你別忘了,還要注重這鳳梨的‘珍貴’二字,起碼也得售賣二十兩銀子一個。”
“二十兩?”聽到這個價錢的眾人,皆是張大了嘴驚呼起來。七喜和小五更是不濟,好似這二十兩的售價,比眼前的野味更加“美味”,齊齊的吞咽著口水。
溥苣擦了擦嘴角,興奮道:“貝勒爺,咱真的能買得上二十兩銀子一個?若如此算來,去掉一兩銀子的成本,那麽一個鳳梨就能淨賺十九兩銀子。照那販子這次販來的數量,按五千個鳳梨算,淨賺就是九萬五千兩呀。一批鳳梨就是近十萬兩銀子,想想日後一批又一批的鳳梨,這利潤可真是,可真是…”
我白了溥苣一眼,插口道:“可真是什麽?別想美事了,我說的是第一批按二十兩銀子一個賣,可沒說每一批鳳梨都能賣得上這個價兒,你也不想想,這可能麽?第一批鳳梨就如同宮中的珍寶,要的那是個緊俏,這樣才會有冤大頭肯多花銀子購買。而且數量也不宜過多,嗯,數量在四五百個為宜。”
我摸了摸下巴,又說道:“第一批鳳梨千百個左右,售價二十兩銀子一個應該不成問題。第二批的售價怕是就要下降了,但數量卻可以增加了。第三第四批往後,售價也會逐漸下降。最後,售價穩定在六兩到八兩銀子一個,利潤應該還是可以的。如果低於了這個價格,那這買賣也就沒多大意思了。到那時,咱們手裏也積攢了些銀子,我再考慮其他的買賣。”
聽著我這番好似自言自語的話,在場的眾人,可就不僅僅是七喜和小五在流口水了。大家都是齊齊的瞪著眼睛,瞧著麵前這位僅五歲的貝勒爺,張大了嘴巴,任由口裏的液體順著嘴角流出。
已然領教過貝勒爺“大氣魄”的溥苣,再次被這位小貝勒爺震驚了,暗道:先期就二十兩銀子一個鳳梨的售賣,後期降至六兩銀子一個而趨於穩定,這是多大的利潤呀。就按最低的六兩銀子一個算,那純利潤也是五兩銀子呀。貝勒爺到是“大胃口”,反到說沒了多大意思。咱就粗略的算一下,二十兩銀子一個,一共一千個,純利潤也就是一萬九千兩銀子。往後,雖然每批價格都會下降,但數量卻可以提升,那麽純利潤穩定在兩萬兩銀子也差不了多少。每一批販賣的利潤都是近兩萬兩銀子,到這位爺的嘴裏,卻成了沒多大意思了。要麽是這位爺想錢想瘋了,要麽是這位爺真的是有“大氣魄”的人。
倘若讓我知曉了溥苣此刻的想法,我會對他說,溥苣你想岔了。萬兩白銀,是誰都不會認為它“沒多大意思”。其實,這“沒多大意思”是相對來說的,等積攢了些錢,本貝勒爺當然要做更大的生意。而此時的純利潤過萬兩,相對於日後的更大利潤,那絕對可以堪稱是“沒多大意思”的。
(題外話,晚清時的貨幣出現了銀元,1842年簽訂的辱國條約《中英南京條約》賠款內容,就是按照銀元來計量賠款金額的。文中故事發生在1844年,此時銀元已被清政府鑄造並使用,但銀兩依舊是當時的流通貨幣。當然,影響清政府銀元更多的卻是洋務運動,在1887年,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國訂購全套的造幣機器,並在廣東錢局開始首鑄機製銀元和銅元,這些會在以後的章節提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