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利”的辯論會

字數:2301   加入書籤

A+A-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有一個戰國猛人,這一年,他來到魏國。

    這時還是魏惠王主政,這個魏惠王,就是丟失河西之地、被商鞅逼迫地遷都的魏國老大。

    孟子已經很有名氣,他早年的名氣還是在稷下學宮爆出來的。

    稷下學宮,就是戰國時代的矽穀,隻不過這裏聚集的不是it人才,而是各種學說的人才,他們引領著戰國的思想和文化,是絕對的意見領袖,諸子百家,幾乎都在這裏出現過。這個文創園,不得了,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思想,還直接影響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

    要在稷下學宮出名,靠的就是一張嘴,pk賽日日舉行、月月舉行,沒有讚助商、沒有策劃和炒作,戰國人就是這麽熱情高漲,自發地在那裏pk。

    鬥嘴也是個技術活,有時候不一定你說的在理不在理,就是一股氣勢,就是故意用歪理氣你,讓你不淡定,亂了方寸,他自然就贏了。能想出歪理的人,在稷下學宮也隻是入門級的,這裏的人,都是當時的猛人,一般都氣定神閑,想激怒他,沒這麽容易,所以還是打好基礎,老老實實來鬥嘴吧。

    就連早年的公孫鞅,也曾去過稷下學宮,因為這裏漸漸變成了一處人才的寶藏,各國的君主,都會派耳目常駐,任務就是聽他們吵架,誰吵的東西有用,就把他挖走,因此,在這裏吵架的人,大多數是為了功名而來。

    隻有一個人,不為功名,就是為吵架而來的,他就是孟子。

    孟子秉承了祖師爺孔子的精神,但其圓滑度不如孔子,堅韌度卻超過了祖師爺,這人一身正氣,大義凜然,在他麵前,你不想正襟危坐,身體都會不由自主地規規矩矩,不敢放肆。

    當然,學問也是極好的,孟子兼具氣勢與學問兩重撒手鐧,一般的人沒資格跟他辯論。

    如果碰到無賴混混,罵不過要打,那也是癡心妄想,儒家從孔子始,不僅是坐而論道的高手,還都是武林高手,孟子的武藝,超過了一般的武士,大概可以與聶政相提並論,非常牛b,文武全才,在當時戰國人才輩出的年代,孟子也脫穎而出。

    但他卻似乎對仕途沒啥興趣,他的理想更加高遠,絕不囿於一國一城的霸業,他的理想是散布王道,什麽是王道?就是相對於霸道來講的,王道的核心是仁義,君主,要像堯舜一樣的賢君,以仁義禮智信教化老百姓,從上到下,都接近聖人,人人為他人著想,則社會安寧,異常和諧,百姓也是從心底愛戴君主、領導。而霸道則是以強權來製禦,讓你口服,心服不服,就不管了,反正我壓著你,你能怎麽著?

    可惜,能做到舍棄自私,專利他人的菩薩,不多,這些個君主會想,我若舍棄自我,我的國家就亡了,要不你先舍棄自我,讓我吞並了,我再考慮考慮?

    所以,孟子的學說,注定無人理睬。

    這句話說的是結果,因為許多君主,壓根搞不清楚儒家那套講的是什麽,聽說孟子名氣挺大,到處走,要遇到他,也是不容易的事,所以隻要聽說孟子來到自己的國都,那是必須要請他的,到後來,就成了慣例,孟子每到一個國家,都有君主好吃好喝招待,然後聊聊。

    這不,魏惠王召見了孟子,很客氣,說:啊呀,大師啊,我很崇拜你的,你昨天的粉絲,已經超過100萬了,我粉你了,你也粉我啊!我天天關注你的微博的。這樣,我們今天聊天,沒有君臣關係,你就當我是個朋友,我們輕輕鬆鬆聊天好嗎?

    孟子點點頭,不做聲色——這種場麵見多了。

    大師啊,你不遠千裏來到魏國,有沒有什麽可以指導我的,讓魏國可以得到利益?

    孟子麵無表情,說:老大你為何要說利呢?應該講仁義!一個國家,老大總是把利益己國掛在嘴上,士大夫如果也總是想著利益自己的家,老百姓則記掛著什麽東西可以利益自己的,時時處處談利益,上下都以利益來取舍,這個國家危險了!

    客客氣氣的,反被教訓了一通,魏惠王不想再說下去了,忙打斷他:對對!喝酒,喝酒……晚上在醉仙樓還為大師您設了宴……

    孟子在來到魏國之前,還跟自己的老師子思辯論過“利”,孟子問子思,教導民眾應該先做什麽事,子思想也不想,說:給他好處。孟子傻了,說:老師你不是常說仁義嗎?君子教導老百姓,應該說仁義,何必說利?子思說的一句話,確實高明:對老百姓仁義,也是利益於他啊!利有小有大,以仁義教民,就是義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