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教化是治國之本

字數:2021   加入書籤

A+A-




    皇帝的命題是古今治國之道,這個問題非常大,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最大的命題了。

    董仲舒麵對皇帝和百官,絲毫沒有畏懼,侃侃而談:

    治國之道,是個虛的概念,落在實處,就是方法,有什麽方法是曆經檢驗對於國家和萬民是最好的呢?仁、義、禮、樂,都是方法。

    用對了方法,那個推行治國之道的聖王即使不在了,因為創造了好的體製,子孫還是能夠長久安寧,這就是“方法”的效用。

    隻要是人,哪有不喜歡和平的?但是,即使和平時期,也總有亂國的隱患,如果用人不當,或執政者忘了“方法”,不講究治國之道,那麽國家就會衰落。周朝就是很好的例子,衰於周幽王和周厲王,這不是說周的治國方針不對,而是幽王和厲王沒有奉行這種治國方針,所以到了周宣王,他重新恢複治國之道,周又突然複興起來。

    那麽,“道”到底怎麽來落實呢?孔子說,要靠人來落實,隻有人能弘道,道怎麽能弘人?

    作為人主,隻有自己正了,朝廷才會正,朝廷正,下麵的官員才會正,官員正,以此影響百姓,百姓正了,那麽國家就正,當正成為一種社會主流和風氣,邪的就少了,這樣天下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

    現在,老大你是天子,富有四海,有實際的權力,對於百姓有厚恩,又善待人才,是大家景仰的明主。

    你作為皇帝,已經很正了,那麽,接下來,要如何讓天下都正,百姓安寧,國富和順呢?

    那就要靠教化了。

    (注意,教化不是教育,教化是通過教育,改變人的素質和文明程度)

    老百姓的文明素質,就像水一樣,如果不用教化的堤壩把它攔住,它會往下走的。

    古代的君王很清楚這個道理,沒有不是把教化當作立國後的第一件大事的。

    比如國家層麵建立太學,城鎮中建立庠序,漸漸叫老百姓要懂得仁義,要對人和善,要懂得禮儀,所以,當時即使刑罰不重,但也很少有人犯罪。

    當亂世後,聖王是怎麽做法呢?也是掃除以前的惡習,重新推行教化而轉變民風。

    等到教化的作用出現了,淳樸仁和的民風形成了,社會正氣也就形成了,一代一代這樣下去,就算五六百年,也不會改變,國家就會一直安寧下去。

    前秦,就是因為舍棄了教化,以刑罰來治天下,所以十四年就滅亡了,它留下的禍害影響到現在。

    漢開國以來,為什麽一直想好好治理這個國家,但至今還是很艱難,民風刁蠻不堪,就是沒有從國家層麵推行治國之道的教化。

    古聖先賢,是怎麽治理天下的?他們小時候就努力學習,長大就任用賢能,用爵位和厚祿獎賞人才,建立刑罰製度威懾邪惡,所以百姓通達禮儀,有羞恥心,不會犯罪。

    堯舜禹三王,以致周武王都是如此做的。

    但到了秦卻舍棄了他們的做法,而是使用申不害、商鞅之法,讓百姓爭名逐利,貪欲成為民風,隻看虛名不注重實質,做好事的不能免於刑罰,做壞事的則不一定會受到懲罰,以致百姓對為善失去信心,所以官員們都粉飾虛名,好大喜功,而不注重踏踏實實做實事,表麵上雖然對領導很恭敬,暗地裏卻常常想搞掉領導,弄虛作假,追逐物質禮儀,沒有廉恥之心。所以雖然遭受刑罰的人很多,死的人很多,但犯罪率卻越來越高,這就是民風和社會主流的價值觀變化所導致的。

    現在,老大你坐穩天下,但是對於百姓的利益卻不多,這可能是老大你還沒有注意到的緣故,希望老大你能聽聽我說的,以真誠心去利益百姓,那麽你就跟堯舜禹三王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