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獲大利者不得取小利

字數:1478   加入書籤

A+A-




    董仲舒還沒說完哪:

    什麽是道?就是樂的時候不得意忘形,做一件事耐得住寂寞,不疲厭。

    上古三王治國,都是圍繞道的基本原則,根據實際情況不同,因此治國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並不是它們相互矛盾,而都是為了醫治社會積弊,隻是由於各自麵對的社會情況不同,才形成了治國之道的不同。

    所以,形式可以變,但實質不能變。

    三王遵守道,但管理社會治理天下的方法不一樣。

    (比如,三王以道治天下,夏商周則以德、仁、義、禮來治天下,就是方法不盡相同,但其核心都是一樣的。)

    所以,治理天下者,一定要明白這“道”,再根據當今社會的實際情況,對症下藥。

    如果是治理一個原本和平的社會,那麽隻要順延之前的治國之道就可以了。如果是亂世之後治理天下,一定要改變治理國家的方法。

    漢朝,是在天下大亂後統一天下的,應該改變周朝過分強調繁雜的禮儀的方法,不妨效仿夏朝強調以忠治國的方法。

    古代的這片大地和現在,沒什麽區別,天下,還是那個天下,為什麽現在跟古代有如此大的差別,民風敗壞到如此地步?或許就是沒有遵循上古治國之道吧?

    天生萬物,是公平的,比如動物長利齒的,就不再長角,有翅膀的鳥,就隻有兩條腿,所以受到大利的,一定失去小利。

    古代的官員,既然受國家俸祿,就不能再去賺外快,不能再去經商,這就是獲得大利,不能再獲取小利,這就符合自然規律。

    如果取了大利,又貪得無厭獲取小利,天都不容,何況老百姓?

    這就是百姓經常抱怨的原因!那些官員,已經身居高位,既有名又有利,還要憑著手上掌握社會資源的權力去與老百姓爭利,老百姓怎麽能不罵他!?

    長此以往,百姓必定越來越窮困,富貴的人越來越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社會怎麽能安寧,犯罪率怎麽能不高?

    這就是隻注重刑罰的社會,刑罰雖然重,但犯罪率還是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皇帝和貴族、官員們,都是百姓盯著的人物,這些本該賢良人所在的崗位,怎麽能做出老百姓都不如的事來?拚命的求財富,恐怕缺用,那是平民百姓的境界,什麽是高官和貴族的境界?應該是求仁義,常常思慮自己的行為,有沒有做出表率,自己的政策,有沒有利益百姓才對!

    在高位,如果做出百姓做的事,那整個國家就有禍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