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微瀾

字數:5146   加入書籤

A+A-


    景炎四年的三月,帝國又迎來了一個有爭議之人,他就是陳宜中。

    老陳是在聽沿海跑到占城的人講起厓山大戰的消息後跑回來的。他一直沒有交涉成行朝駐蹕占城的事,所以他又考慮了另一個去處,爪哇。在他看來,打不過,難道還躲不過嗎?因此,在得到大戰的消息後,他準備回來實在不行就接陛下和行朝幹脆到海外去。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消息太遲了,等他回到瓊州,大戰早已結束,而且宋軍還贏了,這就讓他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東其實也很頭痛,陳宜中是個說不清的人。

    因為從曆史來看,他在帝國危機時刻的很多朝政處置很有問題。當北元兵臨城下的時候,他是主張投降的,但到事情臨頭了,他又跑了,把攤子丟給了別人。陸秀夫和文天祥都曾代表他,到元軍哪裏進行談判。而行朝成立後,無論是和文天祥、陸秀夫,還是和張世傑,他又都弄得不愉快。

    更何況當端宗皇帝死後,陸秀夫,張世傑等人立年僅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時,“時陳宜中入占城,日候其還朝,竟不至。”

    但是,你又不能說陳宜中沒有一點骨氣,終其一生,他寧願漂流海外也堅決不向北元投降。因此,我們隻能說這個人在性格上和能力上,的確是有缺陷的。

    眼下他回來了,他的職位就是問題了。他原先是朝廷的首席大臣,左丞相,但東現在不可能恢複他的職位。他跑了這一年多,就是朝中很多人對他也很有意見。另一方麵,朝廷現在的職位,多已有人占著了,你不可能要別人把位子讓出來給他。可太隨意的對待他,又不妥,因為陳宜中不管怎麽說,也算是擁戴端宗即位的功臣。

    東把他的好老師找來商議,陸秀夫卻不願意發表意見。陳宜中當年黑過他,他現在說大說小了都不合適。

    東想了又想:“要不就讓陳相擔任禮部尚書,專門負責和番屬的往來吧。”

    陸夫子一聽,倒也沒有意見,反正這一年多陳宜中就是在和番屬國打交道。同時他們又決定:讓前禮部侍郎鄧光薦做陳宜中的副手。

    另外就是楊亮節,東決定把禦史台交給他。

    這個任命其實陸秀夫是不太滿意的,楊亮節喜歡專權人人都知道,秀王趙與擇的死難,其實與他多少有點關係,他管禦史台,你就等他給你找茬吧。但他也知道,這裏麵還有太後的因素,你不擺平是不行的。

    東不是不知道楊亮節的毛病,但他有點怕楊淑妃,心理上的障礙使得他一直盡量躲著太後。他的想法很簡單,給這位國舅找點事情幹就拉倒了,省得他天天朝楊淑妃哪裏跑,給自己找麻煩。

    他找來楊亮節,把自己的決定告訴了他。為了安慰這個國舅爺,他還告訴楊亮節:“舅舅,這個大臣和各地官員還是要監督的,朕把這個交給你了,你讓夏士林做你的副手。”

    楊亮節一聽就明白了:監軍是不要想了,你就去監督官員吧。雖然他不滿意,但也隻能這樣了,誰讓他上島遲了呢?

    因為怕他又亂來,到時整天彈劾這彈劾那,弄得人心惶惶,東還交代了他:“舅舅,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分地,你要帶著人四處去查看,防止有人舞弊。另外,島上的人越來越多了,瘟疫不可不防,士民起居條例也要天天檢查。”

    “士民起居條例”就是前麵東弄的衛生工作指示。現在剛上島的人那麽多,許多人還不太知道或不習慣,這裏麵的事情不少,老楊,您就多做做這種有益的工作吧。

    楊亮節總算給安頓下了,但陳宜中卻不高興,因為這對他來說前後反差太大。他同樣也明白自己到瓊州遲了,可是他認為自己還可以任其它的高位,比如右丞相,現在不是還沒有嗎?

    此外,他對行朝現在的有些做法很不滿意。這集中在兩條上,一是曆朝曆代的監軍竟然被陛下取消了,而且大有武人要壓倒文人的趨勢;另一個就是他認為工匠的地位太高了。因為他上島後,朝廷還是專門派人去給他蓋了房子的,這些人就是陸秀夫弄的什麽專門建築隊。隊裏麵有一些工匠,這些工匠遇到了陳宜中後,按現在島上的規矩沒有下拜,僅僅是彎了一下腰,這讓他大怒,什麽時候這些低賤的匠人也那麽跋扈了?

    但那些人雖然知道他是高官,顯得有點緊張,可是卻沒有太買他的帳,反而辯解道:這是陛下的旨意,為得是讓他們不要把活給幹壞了。

    這麽一弄,陳宜中很是不忿:這不是把祖宗的規矩都給改了嗎?

    他沒有去找文天祥,他知道文帥哥的嘴不饒人。找楊亮節也不行,他們兩人也有矛盾,哪個外戚會不會給他難看誰知道呢。還是和陸秀夫好說話,他就去見了陸秀夫,指責他沒有用聖人的道理教育陛下,把陛下教壞了。

    其實他這樣做也有些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

    陸夫子雖說對小皇帝的所為也有些不舒服,但他總要維護自己的學生。再說,他的好學生的做法,效果可是放在那的。於是他就告訴陳宜中,這些都是事急從權,現在朝廷的境況不能不這樣。

    陳宜中很不讚同陸秀夫的說法,於是他就聯絡了一些同樣不滿的大臣,寫了份奏疏上呈帝國皇帝,要求朝廷按祖宗的製度行事。

    東又那有閑心去理這些,他正忙著應付整軍呢。

    校場閱軍之後,翟國秀等人徹底坐不住了,下麵的人要求加入禁軍的呼聲越來越高。

    編入“正規軍”本就是許多人所樂意之事,何況還有地分給你。再說了,就算進入不了,也能得到更多的田土作為弟兄們以前的報償,那也不枉了咱跟朝廷一場啊。

    這些人還在商議,方興卻閱軍一結束就迫不及待地找到張世傑,要求見陛下加入水軍。

    方興已經覺得自己吃虧了,帶著那麽多人,你要管吃喝拉撒,還要管軍俸,現在已經欠手下不少了,把這一切都甩給朝廷來解決正好。更重要的是,張達這小子太不地道,竟然一聲不吭直接就去找了陛下,聽說陛下已經許願給他一個炮船指揮使幹,咱可是也想那炮船的。遲了一步啊。

    至此,在內外壓迫之下,翟國秀他們也就無可奈何地接受了朝廷的整編要求。

    東立刻在皇宮見了他們:“眾位將軍,朕知道你們是忠君愛國的,朕向你們保證,將來你們會有更多的報償。不要怕人少了,難道你們不希望自己將來的手下個個都是虎狼之士?”

    翟國秀他們互相看了一眼:“臣等謹遵陛下教誨。”

    東接著說道:“各位將軍先到武學院裏學習,朕相信你們會成為真正的將軍。不就是些韃子嗎,他們也不過是一個腦袋長在肩膀上的人,並沒有兩個頭顱。記住,朕絕不會虧待了跟隨朝廷的忠義之士。”

    在隨後一個多月的淘汰挑選過程中,有三分之二的民團和義勇被淘汰下來,隻保留了二萬五千多人。其中劉師勇的水師留下了一萬多人,剩下的全部打散了編入步軍。緊隨其後的,是大規模的分土地,陸秀夫等人自然又是忙的夠戧。

    東鬆了一口氣,總算是把這個包袱給解決掉了。他這才開始應付陳宜中等人的意見。

    你完全不理會朝臣的意見也是不行的,這是堂堂大宋,士大夫的勢力強大。他知道別人已經覺察出了他篡改朝廷體製的用心,但他不能讓步。

    沒有辦法,隻能上課。

    他告訴文天祥,把杜滸錄的俘虜口供摘抄一部分給那些大臣看,並問他們一個問題:為什麽北元在抄掠屠城的時候,隻有工匠是不殺的?

    自己有寶不知道珍惜,想想去吧。

    蘇劉義、張德再度覲見了陛下,他們也是為監軍之事。

    因為蘇劉義是“標準的”士大夫子弟,所以陳宜中等人也找了他,還抬出了他的老祖宗蘇軾,要他向祖先學習,諫言陛下。

    蘇劉義是知道朝中文人力量的,一個朝議洶洶就能讓你吃不了兜著走。再說陛下所為也的確有很多是不同於先帝的做法。他倒不是想打退堂鼓,隻是想提醒“年幼的”陛下,必要時,還是要“安撫”朝臣一下,是不是也弄些文人進督軍司?

    而張德心裏麵則認為這是多此一舉,陛下把督軍司這一畝三分地交給咱們,咱們就應該把好了。什麽叫要安撫?以前都是交給他們,他們搞好了嗎?

    東笑了:“劉義將軍,你考慮的很對,督軍司是應該招些文士,將來督軍有空之時,還要教兄弟們識識字,多了解點道理。”

    蘇劉義和張德一聽傻了,這怎麽又多出來個第五條了,陛下是什麽意思嗎?

    東看了看這二人:“二位將軍,文士也有熱血之人,劉義將軍不就是家學淵源嗎?”

    蘇黑手難得地臉紅了一下,和他的本家蘇景瞻相比,他的書,讀得是有些差距的。

    “朕以為,你們可以、而且應該到文士中招人,他們之中並不乏忠義之士。隻不過他們必須先到武學院裏學習,並通過你們的考核,你們說是不是?”

    帝國陛下的臉上又露出了壞笑。

    能通過文化學習成為文士,又能通過武訓成為武士,這在後世就是雙學士啊,那可是享受碩士待遇滴,這樣的人才怎麽能放過呢?

    張德拳掌相擊:“陛下說得對,連陛下都跑步訓練,其他的人當然就更應該了。”

    至於這位督軍司副指揮使心裏想的,到底是訓練還是折磨人,那就隻有天知道了。

    蘇劉義的臉上也露出了狐狸般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