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經濟霸權

字數:5359   加入書籤

A+A-


    東歪著個腦袋想了想,開口說道:“老師,趙愛卿,過去的抽解之法並不好,那些什麽香料、珠寶之類的東西,無益於朝廷的複國大業。朕以為,要抽,以後就直接收錢。”

    陸夫子和趙與珞立刻就明白了:“陛下是說收銅錢?”

    這兩位夫子現在全想的是:收來舊錢做新錢,再換舊錢。這利不要太大。

    東在心底裏暗笑,把狐狸尾巴露了出來:“也不能光收銅錢,金、銀也是可以滴。朕隻是覺得,還是直接按船收錢簡便。”

    後世征收關稅有兩種最基本的方法:從量稅和從價稅。一個是根據貨物的數量,另一個是根據貨物的價值。

    雖然從價稅更合理些,但在這時代,還是算鳥,您知道那幫官員會給你怎麽估價?這裏麵的漏洞太大。還不如簡單點,直接根據數量。這個量就按海船的載重量,反正宋代的海船,是以“石”來分載重量的,這個陸夫子和老趙他們都懂。

    趙與珞不笨,他立刻就發現了問題:“陛下,這會不會收少了?”

    東則一臉的壞笑:“趙愛卿,眼下不在乎多少,關鍵是所有的人一定要用咱們的錢。”

    可隨即他又慎重其事地說道:“老師,趙愛卿,朝廷以後應規定,凡海商來做生意,不抽解,但要先交錢。舊的也好,新的也罷,總之,咱們隻收大宋的錢,就按船的大小來收。如果沒有,也可以先交金銀,折算成銅錢後交稅。具體交稅多少,由您們來定。這樣,過去流出去的金銀、銅錢就能流回來一部分。”

    你們不是喜歡宋錢嗎,行,以後所有交易都必須用宋錢來進行。

    咱不怕你把錢拿走,怕的是錢不流動。隻要流動起來,經濟霸權也就建立了。

    陸秀夫和趙與珞點了點頭。

    在目前的情況下,這的確是個好辦法,不僅能收來錢,而且還能借此舊錢變新錢,肯定是大賺。

    “至於金銀,以後也需換成“景炎至寶”,更要讓海商先把金銀兌換成咱們的金幣、銀幣,然後再折算成銅錢。”

    哼哼,把所有貨幣都統一化,弄成便於流通的大洋,免得後世那些官員為了製作成錠的銀子,還玩什麽“火耗”。

    “眼下可以少收點稅,島上的東西缺,要讓商人把朝廷所需的東西都弄來,特別是糧食,布帛,鐵器。告訴他們,這些東西朝廷全都買下,不收稅。”小皇帝交代道。

    趙與珞知道,這一年多的戰亂,海商都不來了,瓊州不僅少了很多收入,島上的東西也更缺乏。

    不過他和陸秀夫還是有疑惑:“陛下,這樣銅錢和金銀還是會流出去的。”

    東翻了翻白眼:“老師,趙愛卿,禁是禁不住的。現在他們弄走不要緊,咱們可以定規矩,從海外進的貨,要交錢,出去的貨,不收錢或少收錢,時間一長,錢還是會流回來的。”

    中國人做生意光賠錢,咱可是沒見過,有歧視性關稅放在這,那就更不可能了。

    看見陸秀夫和趙與珞好象還沒有轉過彎來,帝國陛下再度冒了個泡:“放心,老師,趙愛卿,隻要他們以後都用咱們的錢,真要是不行了,咱們用那家夥再做新錢來換舊錢。”

    陸秀夫和趙與珞腦袋一暈:這也太黑了啊。

    老趙看陸夫子的眼神都變了:陸君實啊陸君實,沒想到你看起來道貌岸然,竟然是這樣教導陛下的。

    可對陛下的腹誹歸腹誹,回頭他倆立刻就找文帥哥商議,加強對鑄幣機的守衛。眼下這東西在他們眼裏就是寶貝,那是絕不能透露出去或讓別人知道的。

    陸秀夫和趙與珞在與大臣們商議過後,立刻由老趙出馬招見了所有被押來的商人、或是看船的下人。有錢的,要求他們立刻按船交稅,然後可以連人帶船、帶貨一起離開。沒錢的,人可以放回,船與貨則要拿錢來贖。如果貨物是朝廷需要的,當場買下。

    迫於無奈,有商人拿出銅錢,也有商人拿出金銀。

    老趙嘴上不狠,動作上是真狠。銅錢就不用說了,金銀他是馬上就把它們兌換成龍幣,他才舍不得將“景炎至寶”換給那些人。他用一兩黃金兌換100個龍幣,一兩白銀兌換10個龍幣。

    這個是有點過的,因為東已經把貨幣貶值了許多,但老趙也是這一年多窮怕了,能砍一斧頭的,他根本就不願來一刀。

    *******************

    說明一下:這裏用了一個討論古代貨幣時,通常都會用的假設:一兩黃金=十兩白銀=十貫銅錢。這個兩是十六兩製的,宋代的一兩約為今天的四十克。

    宋代也有最基本的貨幣:小平錢,即我們通常說的一文錢;以及“折二、折三、當五、折十”的大錢。但大錢各地不一,非常混亂,各地以及海外真正認的,還是小平錢。

    實際上,即使是賤金屬貨幣製度,它仍然需要金銀作為貨幣發行的準備金。貨幣發行是一個複雜的話題,這裏所說的,隻能是玩笑罷了。

    *******************

    老趙發財了,他把“景炎通寶”一拿出來,那些商人的眼睛立刻就直了,他們小心翼翼、仔細地鑒賞了****上國的最新“寶物”。

    商人從來都是敏感滴,精美、合理的錢幣對生意的好處,他們明白。他們紛紛要求兌換“寶貨”。

    宋人包恢在他的《敝帚稿略》裏記載:“(宋錢)每是一貫之數可以易番貨百貫之物,每百貫之數可以易番貨千貫之物。”

    在如此暴利下,您怎麽可能禁止銅錢的外流。

    同樣是宋人李心傳,在他的《建炎以來係年要錄》還記載了,“(紹興十三年)泉州商人夜以小舟載銅錢十餘萬緡入洋,舟重風疾,遂沉於海”的事例。

    趙與珞早就清楚這些情況,他的瓊州也沒少幹這種鳥事。現在江南一片混亂,商人、不法之徒走私錢幣,那肯定更是大行其道。站在這裏的這些鳥人,能沒帶上百上千貫的錢?殺了老趙他也不相信。如果不是為了引誘這幫家夥來做生意,他早就準備強行沒收了。

    隻不過商人們舊的銅錢一拿出來,老趙的第二把斧頭就又砍了下去:按麵值換。數以百萬計的銅錢轉眼就縮水得不成樣子。

    那老趙一邊數錢、一邊還“心疼”地說道:“聖上和朝廷,是看在你們受了點委屈,才肯把如此寶物拿出來給你們的。”

    鳥人們看著“寶物”也是有點肉痛滴,雖然它們真的很好,但這也太狠了吧?

    但“誠懇”的趙大人第三斧接著又來了,不過這次是“溫柔的一斧”。

    “各位以後都可以到瓊州來做生意啊,沒有抽解,隻要先按船的大小交一點點稅就行了。不過除了金銀,朝廷隻收大宋的錢,別的不認。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如果是鐵器、糧食和布帛,朝廷用寶貨直接收買,決不會給交子、會子。”

    “另外,蒲壽庚的那些船和有些貨,如果你們有想要的,朝廷也可以賣給你們,但一樣,隻收大宋的錢。”

    這才是真黑,才剝了一層皮,轉眼又要你的肉。

    蒲壽庚的船,瓊州上下現在是真看不上。改進水師炮船的造船技術,同樣被用到了民用船隻上,它們比外麵的海船,在各方麵都強太多了。如果不是陛下嚴令禁止,早就有人想賣瓊州造的船。

    至於那些香料什麽的,趙與珞基於本地利益,也堅決支持小皇帝的做法。因為原先瓊州和大陸的貿易,香料、珠子等的輸出也占到了一個很大的部分。

    曆史上的趙與珞,對瓊州發展是有功的。

    反正已經來了,這些商人就在瓊山府又待了一段時間,他們很快就發現了商機。瓊州人並不缺錢,尤其是“寶貨”,街市上的人基本上都用這些,但島上物資很缺。

    到哪不是做生意?一些有心的商人立刻就開始更細致的了解島上的規矩。

    趙與珞心花怒放地去見陸秀夫和諸位大臣。這次是發了啊,光哪些銅錢,隻要重新製作一下,都可以解決朝廷相當一段時間的開支問題。

    大臣們也是心裏舒坦。“小鬼頭”做的事,有些雖然令咱們不舒服,但這次還是不錯滴,這船和貨搶來了,有用的留下,沒用的賣出去;再搶來再賣出去,這多好啊。

    嗯,讀書人不能叫“搶”,應該叫“征”。

    不過也不能事事都聽他的,什麽叫“來的收錢、走的不收錢或少收錢”,現在是這時候嗎?咱們為了景炎通寶,可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大家忙了這麽些天容易嗎?你以為字和畫是那麽好寫好畫的,這得下多少年的工夫?給那幫奸商換就不錯了。稅少收點可以,但所有人都應該交錢。崽賣爺田不心疼,真是敗家啊。

    東那天的噴嚏就一直沒少打。

    還有一百多條普通漁民的小漁船也被帶到了瓊州,他們隻是普普通通的水上人家,由於舍不得自己的船,一直待在船上,所以被無辜的帶來了。

    陸秀夫派人去安慰了他們,並宣讀了朝廷的旨意:每條船發放十貫錢作為補償,願意留下的可以留下,不願意的也可以走。

    結果這些人基本上全都留了下來,原因是他們被押到瓊州的時候,已是六月底,這個時候快要進入台風季節,於是這些人就在島上待了一段時間。但他們發現瓊州不交丁稅,也就是人頭稅,不光這個,其它的賦稅也基本上沒有,故此他們幹脆就不走了。反正他們是以捕漁為生,到哪不是捕漁?再說他們已經發了筆小財,朝廷發的錢在他們眼裏,那簡直是寶。

    這種小事當然也無須東親自來操心,他該關心的,應當是其它涉及到帝國未來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