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張弘範(下)
字數:5064 加入書籤
麵對兄長的責問,張弘正解釋道:“九哥,愚弟並不以為那小子能做到二十年內複國,所以和他打了這個賭。他就那麽點大的一個荒島,怎麽可能呢?”
張弘範搖了搖頭:“你上當了,趙昰他根本就沒拿出什麽來做賭注,他一點都沒吃虧。如果這次大戰他敗了,他還是會放棄眼前的一切,遠遁海外。總之,他最壞的結果也就是如此。可假如你輸了,到時候卻要受製於人。”
還是這邊這個老張旁觀者清,看得明白。
“九哥,可愚弟也並未答應他什麽。他能不能複國且不說,就算能複國,讓咱為他做件事,那也至少二十年之後了,誰能知道到時會怎樣。”張弘正不以為然地說道。
“問題就在這二十年後誰知道會怎樣,他輸了,人早走了。而如果他贏了,你想過沒有,他若是公告天下,張家在北方就難以立足了。”張弘範急道。
“而且,一旦你和他打賭的事傳了出去,萬一大汗知道了,你又如何向他解釋?”
張弘範的心裏已經越來越不安,他自言自語地說道:“趙昰他為何要這麽做?他為什麽要賭二十年?”
他的銳目看向張弘正:“你把他說過的話再細細說一遍,不,全都記下來。”
張弘範盯著記載張弘正和東談話內容的那幾張紙,看了一遍又一遍,身上的汗不斷冒出。
東對蒙古的“猜測”,其實並沒有什麽出奇,隻要讀過點史書的,都會明白。那不過就是他對文天祥、陸秀夫等人的一種提示,頂多人家認為他腦子轉得快而已。
但他提的問題就很是不同。因為這小子不僅剽竊了後世學者的做法,先從一個比較大的視角,提出曆史的總體現象,然後要求別人給出答案,而且他所提的問題還涉及到了曆代的興衰。
特別是,他在這裏麵還摻合了“國家、民族、文化、文明”等等、在眼下這個時代還朦朦朧朧的東西。而這,更是觸及到目前在北方比較敏感的胡漢關係。
如果您真要讓他自己來準確地回答這些問題,他也是哼哼唧唧,忽悠來忽悠去,不知所雲。
張弘範並不是個武夫,相反,他是一個難得的文武全才。《元曲三百首》中就收錄有他的大作,而且他還著有自己的文集《淮陽集》。堂堂大宋,如果想找出文武兩方麵都超越他的人,大概也隻有嶽飛,但帝國卻扼殺了自己的天才。
因此,東提出的問題,看在張弘範眼裏就很不一樣。這不僅是從一個帝王的嘴裏說出來,而且這個帝王還是敵對的一方,這裏麵就有了別樣的含義。
在這個時代,能提出這樣問題的人,已經決不是一般人。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這樣一個懸念,就像張弘範現在所想的那樣:提出這些問題的人,會不會已經知道答案呢?如果這個人連這樣的問題也能回答的話,那麽在這個年代,說他是大才一點都不過份。
假如沒有厓山之戰,這邊這個老張僅僅會敬重對方的學識,就像原先的曆史上,他十分敬重文帥哥的才學、骨氣一樣。但敗在人家手上之後,再看到這些東西,這個老張就被忽悠了:“宋主身邊有人啊,那個文天祥和陸秀夫都是天下之奇才。”他歎息道。
那個“小屁孩”不可能有這水平,張世傑他更非常了解,至於其他行朝的人,沒聽說過有什麽傑出之士。
他的這個想法,同樣也是後世大部分學者的看法,他們都把矛頭指向了文天祥和陸秀夫。隻有少部分例外,而這部分人最重要的證據就來自張弘正。
張弘正這段時間被折騰的天上地下反差太大,一會兒被俘、一會兒被釋放,簡直就像做夢一樣,故此,他對“小屁孩”的印象就特別深刻。
他說道:“九哥,以愚弟在那裏所見,這些都是那個古怪小子的想法。”
張弘正當時就注意到了屋裏所有人都有些困惑的眼神,他哪個時候就覺得,這不可能是其他人的見解,隻能是哪個古怪小子的想法。而這,才是讓他覺得最不可思議的地方。
但張弘範不同意他的看法:“趙昰隻有十二、三歲,不可能有這樣的見解,這必然是他身邊的人教的。”
哪是,除非親眼所見,您在這個時代,讓誰也無法相信這是一個小屁孩的高見。
東如果知道他忽悠來忽悠去,竟然忽悠出這個結果,他也隻能是哭都沒有眼淚。杯具啊。
但張弘範的靈台還是清明的,他沒有糾纏在這些問題上,而是轉為處理更重要的事,因為他再次感到了危機。
由於戰敗、被俘,以及害怕兄長責罰等這些心理上的原因,張弘正並沒有大搖大擺地白天來見他的兄長,而是在夜間找了一個他熟悉的張弘範親兵、也是他們的族人張信,由他悄悄帶進來的。因此,張弘範當機立斷首先做了一件事,他傳來哪個親兵,嚴令他保守張弘正還活著的秘密。
然後他艱難地對張弘正開口說道:“弘正,恐怕你有一段時間不能公開露麵了。”
無論怎樣,張弘正都沒想到結果如此嚴重,他吃驚地望著他的九哥。
“弘正,不是哥狠心,如果這些東西,從瓊州那邊泄露出去,一旦有人問起,無論是你,還是哥,都無法在大汗麵前應對。那樣的話,不僅你我,就是張家……”
張弘正的汗也冒出來了。
家族的利益從來都是最重要的,這裏麵牽涉到的是上百、甚至上千條人命,這道理他懂。
張弘範苦澀地說道:“但如果你不在了,死無對證,那麽對方所說的一切,就都是謠言,你明白了嗎?”
張弘正點了點頭,他的心更是沉了下去。
戰敗之後,領軍主將本就麵臨處罰,如果再節外生枝,後果真是不可預料。但他也明白,張弘範所說的,也是寬慰的話,這恐怕不是一段時間,而是一輩子,他都將無法公開露麵了。
張弘範拉著張弘正的手,歎息著說道:“弘正,委屈你了,我讓張信在城裏僻靜的地方,先給你安頓下來,避人耳目,聽聽風聲。你有事盡量晚上來,如果我找你,也會讓張信去找你。你切切小心,萬不可大意。”
張弘正再次點點頭,他的一生就此完全改變。
張弘範的確考慮的要比張弘正多,他的危機感源於他知道,北元三大漢軍世家,此時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
忽必烈的重臣、北元帝國書樞密院事、中書左丞董文炳於去年九月去世。漢軍的三大世家,現在實際上以董家為首。董文炳的去世,意味著他們在朝中少了一個主要的支柱。而厓山戰敗,更為這種情況雪上加霜。
漢軍三大世家實際上也有區別,其中定興的張家和永清的史氏關係要更密切。這一是因為在地理上雙方原先靠的比較近;另一個則是,他們實際上都屬於生活在遼帝國領土上、已經幾百年的漢人,並沒有宋人的背景。這也是北元帝國放心讓他們領兵的原因之一。
此外,當年永清的史氏在麵臨生死存亡之時,張柔還曾拔刀襄助。
“真定武仙殺其帥史天倪,其弟(史)天澤使來求援。柔遣驍將喬惟忠等率千餘騎赴之,與仙戰,敗之。”
所以,這就使得他們雙方在私下裏更親密一些。
而真定的董氏其實原先是北宋的遺民。這種細微的差別是導致他們在忽必烈建立元帝國後,行為上有些差異的另一個原因。
定興的張家在北元帝國經曆了兩次危機,嚴格意義上講,第二次危機剛剛才過去。假如再來個第三次,整個家族很可能會有滅頂之災。他們兄弟倆有責任、也必須把可能的危機掐掉在萌芽中。張弘範相信張弘正能明白這個道理。
張家的第一個危機發生在張柔身上,這就是前麵所講的“孱赤台一夕暴死”之事。雖然張柔沒有向任何人講過孱赤台暴死的原因,而且發生這件事之時,張弘範甚至都還沒有出生,但作為父親最看重的兒子,沒有人比張弘範更了解事情的真相,因為他非常清楚父親的武功。
作為當時北方最著名的漢人將領,張柔的武功無疑是很高的。
“(元太宗)九年,……(張柔)複攻拔洪山寨,寨據山頂,四壁鬥絕,柔肉薄而上,剗其壘。”
從這段記錄中,我們能不能猜測張柔會輕功?真的不好說啊。
蒙古人當時對孱赤台的“暴死”,不可能沒有懷疑。但懷疑歸懷疑,隻不過他們找不出證據,可張柔卻陷入一個危險的境地。蔡州之戰他率五千精銳攻城,隻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既然攻城,為什麽蒙古軍的其他部隊沒有配合與支援呢?反而要宋軍前來為他解圍?
為了消除蒙古帝國的懷疑,也為了家族的利益,張柔隻能四處衝殺,徹底淪為他們的工具。直到他找來另一個人,在這個人的幫助下,才算真正擺脫了這個危機。這個人就是他請來教導他孩子的北方大儒郝經,而郝經恰恰是後來忽必烈身邊最重要的三個漢人謀臣之一。
當時間進入至元十六年六月,也就是宋景炎四年六月期間,張弘範又收到了泉州蒲壽庚被瓊州水師劫掠的消息。他再度翻看了那份張弘正寫下的記錄,在盯著東所說的“現在我們是打不過你們,但以後呢?五年,十年,甚或二十年以後,還打不過你們嗎,不見得吧?”和“二十年時間朕能複國”這幾句話看了很長時間之後,他寫了三封信,分別派人送往大都和廣南西路的史格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