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新軍功授田

字數:4867   加入書籤

A+A-


    謝枋得同樣參加了帝國的朝會,他也討厭軍功授田,但老謝在這個會上並沒有發表反對意見。因為在謝大俠看來,小皇帝實際上是不錯滴。他重教興學、購書印書、成立國學院,在行朝目前的情況下,你還要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怎樣?

    可是,對陛下要施行軍功授田這件事,他卻認為宋瑞的責任比較大。這不用想都應該知道,此議必然是兵部的這幫人向哪個小孩子提議的。殺敵嗎,賞賜賞賜是應該的,但有必要弄什麽軍功授田嗎?這事首先就應該找文天祥,他才是兵部尚書,於是他就私下裏跑來找了宋瑞。

    宋瑞、謝枋得和陸秀夫三人實際上關係非常密切,他們同是江西人不說了,而且還是同榜的進士。哪一年科考,一甲第一名是文天祥,二甲的第一名是謝枋得,而二甲第二十七人就是陸秀夫。有後人評價他們,“忠節萃於一榜,洵千古美談。”

    宋瑞見了老謝很頭痛,因為有很多事情對他的震動也很大,他自己還在消化、探究中,這也是他變得很少放言的原因之一。但許多事情是不能公開,更不能挑明了來說的。

    謝大俠情真意切地一番勸說,你讓宋瑞怎麽辦?宋瑞可不想和老謝來個“跳躍自奮”,他現在也實在是沒這個工夫。當謝大俠說完之後,這個聰明的狀元公腦子一轉,起身從書桌上拿了一本書,並從中取出幾張夾在中間的紙,然後遞給了老謝。不僅如此,他還向謝大俠深施一禮。

    謝枋得呆住了,勸說宋瑞怎麽弄出這情況來了?

    宋瑞誠懇地說道:“疊山兄,軍功授田你就不要管了,讓朝中的閣僚們來議即可。”

    老謝聽了一瞪眼,但宋瑞擺了擺手,並示意他先看這幾頁紙。謝大俠心尤不甘地看了看紙上的內容,登時大吃一驚,他驚異地望向了宋瑞。那上麵自然還是小鬼頭冒的泡。

    宋瑞歎息地說道:“這是陛下當初向我和君實提出的問題,它們牽涉的內容太多。你也知道,在下和君實現在實在是沒時間來探究,這件事就拜托疊山兄你了。”疊山兄,你也別參合這件事了,在國學院弄點這個事算了。好麽,老謝這下有事情做了。

    這些問題的確應該是國學院來做的事,謝大俠從此就忙著研究課題了,陸秀夫又幹脆不吭聲了,那也隻有其他的帝國大臣們來忙了,這中間起主要作用的是趙與珞。

    老趙可不想看到他“英睿的太祖之後”沒勁了,再說小鬼頭的意思已經很明確,軍功授田是個詞,他要的是激勵將士玩命。而且你不管怎麽說,賊配軍在前麵拚命,賞賜總是要給的。可這賞賜,到時候誰來掏東西?還是他的戶部,因此他必須拿出主要意見來。

    趙與珞積極地與朝中大臣們進行了商議。在這些私下裏的協商中,以陳宜中為首的朝臣們固然是堅決、一致地反對實行秦製,但他們也知道,再反對,你總要拿出辦法來吧?

    大臣是多次商議了,但他們也頭痛了,因為在這個時代,提起“賞賜”,給的還是“錢”和“財”。這其實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都一樣,曆來就沒有變過。錢就不用說了,但“財”,在這個時代的這個東亞之國,除了“地”,你還有什麽真正能令武夫們看上眼的?你根本弄不出什麽新的東西。

    大臣們的討論實際上也走入了死胡同。錢,行朝現在並不多,地,也不多,真不好辦啊?為了解決這件事,在老趙的堅持和勸說下,他們再度覲見了哪個令人討厭的小鬼頭。趙與珞其實也是在做和事佬,朝廷剛有點起色,陛下就和大臣們僵了,這可不行。但這次,小皇帝召來了代表兵部的文天祥。

    東的確是故意逼朝廷大臣的,因為他要借這個機會再定下來一些事,而這些事已經很迫切。他個人認為,無論何種獎勵,概括起來說,實際上就是“權利”二字。如果再把它細分化,哪其實就是“一權二利三名譽四地位”。

    “權”,或稱之為“權力”,哪是文官們絕對不會相讓的,這一點東也完全接受。因為“文武分途”的目的,就是各盡其責。彼此瞎參合,遲早是要弄出事情來,曆史上這類的教訓實在是太多了。

    不僅如此,他除了當場再度強調了“兵部不得幹涉朝政”,而且他還下了兩個令文官十分滿意的旨意:

    一、從此以後,軍中之人除了軍職,一律不得在朝中任職,就是有什麽涉及到宋軍的事,也隻能由宋瑞這個兵部尚書來和陸秀夫協商。

    二、“兵部不得幹涉朝政”作為規矩,列入到軍法當中去,如果軍中有人越過此線,嚴懲。

    在文官們看來,最重要的“權力所屬”既然確定,這下他們的確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但是,小鬼頭和他們正式的討價還價也開始了。

    對於小鬼頭提出的給武夫們“名譽”,文官們非常痛快地一致答應了。夫子們其實根本沒把這當回事,這很好理解,回頭給你寫下點什麽“國之義士”、“忠臣孝子”之類的話,“名譽”你不就有了嗎?對這幫有文墨的家夥來說,哪簡單,不是什麽大事。

    而對於給予武夫“地位”,文官們躊躇了,因為小鬼頭要求朝廷立下新的規矩,正式取消對軍士的刺字,而且從此以後還要把賊配軍和天下之人等同的看待。

    很多人都知道宋代的軍士臉上要刺字,但很難想象宋代軍人的地位。

    歐陽修所寫的《賣油翁》故事,相信不少人都知道、或學過,但這個故事其實是真人真事。故事裏麵哪個善射的陳康肅,名字叫陳堯谘。他的父親是諫議大夫陳省華,兄長陳堯叟是狀元,另一個兄長陳堯佐也是進士,而他自己是宋真宗鹹平三年科舉的狀元。

    陳堯谘實際上對軍事非常精通,宋真宗曾派人傳話,如果他願意棄文職改任武職,朝廷將給他節度使的官位。陳堯谘回家告訴母親馮太夫人,老太太大怒,“命杖撻之曰:‘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為名臣,汝欲叨竊厚祿,貽羞於閥閱,忍乎?’”

    老太太棍棒交加地教訓到:你是狀元郎,父親兄弟也都以文章成為名臣,現在你竟然為了點厚祿,要去做賊配軍,讓家族蒙羞,你個不肖之子忍心嗎?

    北宋的軍神狄青,起於行伍,當他因軍功升到高位時,宋仁宗都覺得不好意思了,特賜他藥,幫助他除去臉上的刺字。但狄青拒絕了,他說“臣願留以勸軍中”,他要給天下的士卒做個榜樣。他也的確做到了這點,“青在樞密四年,每出,士卒輒指目以相矜誇。”在他任樞密使期間,宋軍軍士都以他為傲。

    但是,這裏麵反映的是什麽樣的軍人地位呢?

    《宋史》、包括宋人的筆記中均有大量的記載,為了不當軍人,宋人不惜逃亡,甚至在逃不掉的時候,更不惜自殘。

    東實際上到瓊州以後,對招募的軍士就取消了刺字,但他認為必須要從朝廷的規矩上,徹底把這種做法消除掉。

    在人的臉上刺個字,你不就是把別人看成三等人嗎?這如何能讓別人願意成為保家衛國的軍人?你就是請看家護院的保鏢,也要尊稱別人一聲:“師傅”。有你們這樣幹得嗎?

    就是不把軍人的地位淩駕於世人之上,也決不能低於其他人等。東毫不客氣地說道:“朝廷必須改變過去的做法。軍士的地位如此低下,不要說他們,換做朕,朕也懶得給朝廷賣命。這個規矩必須改。”咱已經做出讓步,你們就同樣要讓步,這件事,哼哼,沒得商量。

    雖然大臣們並不太情願,但小皇帝的態度如此,而且畢竟武夫們沒有爬到他們的頭上去,既然陛下已經讓步了,得,這事就這樣定算了。

    現在,到了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利”字。東毫不猶豫地獅子大開口:“朕認為,以後將士們殺敵一人,賞地十畝,殺韃子一人,賞地二十畝。這些地,均免稅二十年。”

    一直不吭聲的宋瑞楞了楞,陛下怎麽又加碼了?

    帥哥啊,朝廷大臣喜歡玩砍半價,你還不把標價給翻一倍?

    好家夥,你是真敢說啊,反正咱們也看出來了,你就是向著那幫賊配軍。可是,這樣以後哪還有咱們的地?大臣們是直咧嘴。老趙的“授田”不可行性報告,又被他們當作理由提了出來。但是,小鬼頭卻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方案。

    東設計的軍功授田,其實主要內容是這樣的:軍士殺敵,先記功,一旦軍士退役,所有的軍功土地按良田換算成錢發放給他們,同時授予他們一個軍功證,在這個軍功證上注明,軍士某人,擁有免稅土地數額若幹。

    你比如說,蘇劉義殺敵二十,應授兩百畝土地,這些地的免稅年份數額就是四千,朝廷不給你地,給你錢,但你仍然擁有四千土地免稅份額。如果你弄了一千畝土地,對不起,你的這些地就隻能享受四年的免稅期,但如果你弄了一百畝土地,你就有了四十年的免稅時間。

    這個方法的缺陷,是後擁有土地的人會失去一些能更早獲得的收益。但過去的軍功授田畢竟是在人均土地比較多的情況下施行的,尤其是大秦帝國,它是建立在搶奪了六國的土地基礎上。他眼下並沒有怎麽多土地,趙與珞所說畢竟有點道理。而立刻給錢,行朝畢竟還不富裕,這也不現實。

    但東毫不遲疑地要求,陣亡或傷殘退役的軍士,立刻就兌現。

    大臣們大眼瞪小眼,小鬼頭就是會來事啊。但陸秀夫和宋瑞互相看了一眼,沒有說話,他們倆在這個過程中一句話也沒有說。

    帝國的這個軍功獎勵之法實際上又經過了一翻爭議,在景炎六年年中的時候,才最後定下來的。它畢竟還很粗略,而以後圍繞著它的種種配套措施,才是帝國真正的風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