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附錄
字數:2650 加入書籤
說一個關於科舉考試的軼事。
清末的一次科舉考試,曾出了這樣一道題:“項羽拿破侖論”。某考生呆坐良久,忽然腦中靈光一閃,憤然於紙上落筆:“霸王力可拔山矣,而況拿一破侖(輪)乎!”
這題目對當時的人來說,出的的確有點“偏”。隻不過看到這個軼事時,兄弟我倒。
拿破侖無疑是十八世紀法國、乃至歐洲最傑出的人物。並且個人認為,近代歐洲最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達成部分區域一統的機會,其實就是在他手中。
拿破侖沒能做到這點,他個人犯下的錯誤有很多。
比如說,當時法國大革命的目標之一,是取消封建的王權體製。
(這是法國不像很多歐洲國家、很早就沒有王室的原因之一;並且當時它的這個革命,還對整個歐洲的封建和王權體製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而拿破侖卻在後來當了法蘭西帝國的皇帝,這就讓很多人大失所望。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他,聽說這件事後,立馬憤而取消。
拿破侖的另一個錯誤就是,他不僅讓自己的很多親戚(比如他的一個妹夫)去當了各地的國王,並且也像咱們的春秋、戰國時期那樣,在各國之間多有什麽聯姻。可在最後,這些所謂的親戚不僅沒有幫他,有些人還反對了他。
兄弟我以前看他的傳記時就曾覺得,假如他當時學咱們中國,弄郡縣製,不立那麽多的“諸侯國”,說不定後來的情況就大不一樣。
至於更多的其它原因,咱水平也有限,就不班門弄斧了。
但拿破侖失敗的外部原因之一,非常顯然的一條,是他有個致命的大敵—英國。因為在曆次所謂的“反法聯盟”中,都能看到大英帝國的影子。
說實話,在個人的感覺中,如果拋開其它,於近代以來的歐洲史上,英國所扮演的角色,實際上就是一個攪局者。因為作為一個島國,它的每一個政治家都非常明白,歐洲大陸出現的任何一統,都將是大英帝國的噩夢。
講白點,就是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由於地理、環境、資源等因素,英國必然會在以後********。
且不說當年的“日不落之帝國”,在兩次大戰的後期都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就是後世法、德一拋棄過去彼此的恩怨,歐盟的核心在事實上也不是英國。
所以,無論是在拿破侖時代,還是對後麵所出現強勢的德國和俄國,他們所采取的策略,就是糾集老二等一幫人,一起對付歐洲大陸的老大。
在“合縱連橫”的策略上,甚至講難聽點,在挑撥離間上,英國絕對算得上是歐洲國家中玩得最高的一個。吃過它悶虧的,甚至還有堂堂的美國。
很多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國內開始時流行的是“孤立主義”。這種“孤立主義”的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就來自於它在當時國際事務中所受到的排斥。
美國的國民產值躍居世界第一其實很早,並且它在一戰中就是歐洲的“拯救者”,可即使是這樣,在戰後仍受到了以英、法為首的歐洲國家壓製。
說美國在一戰中落了個“吃力不討好”,也許有點過分,畢竟它在戰爭還發了財。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進去了,卻得到這樣的結果,顯然也不會舒服到哪去。
故此,二戰爆發後,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盛行,根本不願意再管歐洲的爛事,若不是那個島國的某些鳥人在珍珠港來事,他們仍該玩的玩,該樂的樂。
相反,倒是這時候的英國極力想把美國再度拖入到戰爭中來。美國在珍珠港一挨炸,丘吉爾傳給羅斯福的第一個信息就是:
“現在咱們是一條船上的人了。”
美國加入到二戰中之後,投入了更龐大的人力、物力,再度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戰後除了強大的武力,更集中了整個世界七成以上的黃金儲備。
照理說,這時候它再講啥,旁人該無話了。可就是這樣,在戰後的國際事務安排中,他們還是被添了堵。
這次又是英國人,因為英國仍想在戰後保住大英帝國的傳統地位,而其中的重點,就是英鎊的國際地位。
所以,在商討戰後的國際貨幣體係安排、即著名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當中,以經濟學家凱恩斯為首的英國拋出了個“凱恩斯方案”,其所打得算盤,就是要讓英鎊和美元有著平起平坐的地位。
隻不過有了上次吃虧的前車之鑒,美國再也不肯相讓,他們翻了個白眼後,同樣拋出了個“懷特計劃”。在絕對實力的基礎上,迫使英國做出讓步,就此決定了美元獨一無二的國際地位。而沒有美元獨一無二的國際地位,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也就無法維持到現在。
當我們回頭看這些曆史時,其實並不難對有些現在的事情了然於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