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字數:4314 加入書籤
--孔子
盡管原本的目的是加強王朝對各地統治,但“分封製”中所隱含的“分離”趨勢,卻成為了周王朝崩潰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鑒於這一點,秦統一天下後,取消了分封,改為了郡縣製。就此,我們這個東亞之國大一統的格局開始定型。
周朝有八百年的曆史,前後又分為西周和東周,其中東周跨度的年代遠比西周要長。也就是在東周,我們這個東亞之國誕生了兩個即使在整個人類曆史中亦是空前絕後的思想家、老子和孔子。
孔子的政治思想或理想,簡單地說,就是構建一個有著穩定架構和秩序的天下。而為了達到這個理想或目的,他又主要從兩個方麵著手:一個是教化“人”,另一個強調了“仁”字。
孔子於政治上在後世飽受爭議,因為他要“複古”,更鼓吹恢複“周禮”,給人以“倒退”、“維護統治者統治”的印象。並且於事實上,就是他身處的當時,這個提倡也不為很多人所接受。
但盡管孔子所提倡的社會架構和秩序,在後人看來可能並不恰當,但他構建穩定架構和秩序的天下之思想,卻有著絕對合理的成分。
至少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世上沒有多少人願意生活在一個無序的世界裏。
什麽樣的社會架構和秩序在曆史的不同時期、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看法,但社會絕對不會沒有架構,也絕對不會、更不能沒有秩序。
後世的一些國人一提到“自由”,總有點腦袋發熱,似乎“自由”二字與“隨心所欲”能劃上等號。可恰恰是喊“自由”最響的美國,它維護社會秩序的實踐是相當嚴格的,這種嚴格甚至超過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其它國家。
在美國觸犯法律後會如何?
而法律又是什麽?既是人類社會某些道德規範的體現,本身也是維護社會架構和秩序的一種工具。
孔子論述中所包含的這一理性因素,是任何一個朝代或社會所無法拒絕的,這是他的思想始終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至於孔子“教化”人,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後人應當注意這樣一個事實:在春秋、戰國主要的思想家或流派當中,除了孔子講“仁”,道家的老子也強調“德”,法家提出重“法”,墨家則講“兼愛”。
而“仁”也好,“德”也罷,包括“法”和“兼愛”,所針對的對象,其實全都是“人”。
之所以如此,是與東周的曆史背景有關的。
基本上每個人都知道,東周是是我們這個古老帝國曆史上空前混亂的時期,也被稱為“禮樂崩壞”的年代。
教科書上還告訴我們,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由奴隸社會走向了封建社會。
那麽,如果接著再問:從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標誌又是什麽?答案其實就是一句話:土地所有或私有的擴大化。
眼光更大一點、不糾纏在細節上,就更可以看到,從春秋、戰國開始,在東亞的這塊土地上,發生著人類有史以來空前、也是第一次、以土地為核心的私有化過程。這個過程的完成,則是在漢代。
上述的講法並非有點誇大,因為事實就是,在同時期、乃至於之前的這個星球上,還沒有那個國家或族群,在那麽龐大的疆域和人口範圍內,進行著這樣的過程。
這種變化給社會所帶來的影響,並不僅僅是經濟上的,還在於它導致了世人在觀念和行為上前所未有的改變。用後世的俗話來講,就是人的想法“多”了,心思也變“活”了。
過去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個人也就沒有什麽多少可想,而當現在個人可以擁有土地時,世人的想法自然也就多了。
所以孔子才會捶胸頓足地說;“人心不古”。
一句話,在東周亂象的背後,隱現的其實主要就是人的私利因素。
因此,了解春秋、戰國的真正背景,是理解孔子、以及這一時期其他主要思想家論述的關鍵。
從孔子的論述中不難看出,正是鑒於東周的亂象,他才梳理了當時各種人的社會關係,也即他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並試圖使這些關係形成規範。由規範進而使整個天下由“亂”達“治”,恢複曾經的和諧與穩定。
如果僅僅是這樣,說孔子是在“維護統治者統治”也就罷了,關鍵在於,在所有的一切之上,孔子還貫之以最核心的一個“仁”字。或者說“仁義”二字。
因為作為一個大學問家,孔子不可能不了解“夏”、“商”覆亡的原因,更不要講對他來說就是昨天的“西周”。何況他自身所處的年代,也讓他看到了眾多亂象及其背後的原因。
後人也曾對春秋有這樣一個評價:“春秋無義戰。”
所以孔子才對所有人強調“仁”。
而“仁”才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真正的普世價值,即使是到了後世。因為人類社會所有一切的紛爭、戰亂,都可以歸結為少了一個“仁”字。
孔子是公認的大教育家,但後人還應該看到,他辦教育,其實是與他的政治思想一脈相承的。
這又是因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才是社會最基本的要素。有什麽樣的人,就有什麽樣的社會。
孔子抓住了社會的核心,這是他的學說曆久不衰的又一重要原因。
後人當然不能說孔子的思想很完美,並且也不應該苛求一個三千年前的人完美到後世。
但遺憾的是,後世的儒生在很多方麵把孔子的思想給扭曲了,或者說沒有真正理解乃至貫徹他的本意。
比如世人常常提到的“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仁、義、禮、智、信。”
它強調了服從,卻淡化了“仁”意。而曆代王朝之所以會崩潰,恰恰都是在它們的末期少了些“仁”。這並不僅僅是指有些帝王,還包括“深受”孔子思想熏陶的一些所謂“士大夫”。
這些極力宣揚“三綱五常”的士大夫自身就貪,所謂的“三綱五常”隻怕也早已拋到了腦後。
再比如孔子所說的“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它明明說的是為政者治理天下應采取的方法,卻被後世的儒生當成個人處世的哲學。
孔子如果要當一個老好人,他就應該見到誰、或者別人說什麽,都是“好,好,好,”“行,行,行。”這樣哪還有儒家的學說。
相反,在原則性的問題上,孔子一點都不含糊。除了“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而且他還說過“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孔子曾提出“克己複禮”,他的這個“克己”,應該是針對東周的亂象,提出克製個人過於膨脹的私欲。而到了後世的宋明理學,變成了什麽“存天理、滅人欲。”
真不知道假如孔子穿越回來,會不會也內牛滿麵:
俺老人家辦學也是收費滴,畢竟俺是一個人在帶七門課,這也是在按勞取酬,你們要滅了人欲,就是在說俺不該收,讓俺的顏麵掃地哦。
開開玩笑哈。
後世地儒生,恐怕就沒有正確理解“仁、義”二字的含義。
不管怎樣,有一點孔子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即他是現代文明人的先師。
後世所謂的貴族禮儀、貴族舉止,其真正的推行者,恰恰就是三千年前的孔子。
---------
孔子的思想並不是在下能夠完全理解的,這裏隻是一點個人的小小所見,不妥還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