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道別

字數:3987   加入書籤

A+A-


    孫雲回到家已經很晚,父母還在正堂等候,見他歸來,連忙讓他在大桌邊坐下。

    父母織布務農為生,平時很勤勞,日子倒還過得去,所以有餘富培養孫雲學文習武。課餘時間孫雲也打柴下地,給家裏打個下手。

    落座後,父孫維道:“我兒鄉試第一,我們一直為你高興,因為你謝師忙碌,也沒有和你好好說說話。明天你們就要啟程進京,有些話也是時候給你講了。”孫雲聽了,覺得很奇怪,想不出家裏還有什麽沒和自己說的。

    孫維頓了頓,慢慢說道:“我們孫家祖先是三百年前的江南吳國孫策的一脈,原本在淮南,後來占據江東,沒想到不到百年,吳國被晉國滅亡。我們孫策其中一支便隨王室被俘遷居到中京。”孫雲一聽,哦,原來自己的遠祖曾經是叱吒風雲的小霸王,雖然有點興奮,但也沒有覺得什麽特別的。不明白幾百年的事兒,父母有什麽值得隱瞞的,而且今天還很嚴肅,大晚上的等了自己好半天,孫雲想到這,寧心靜氣,等著父親繼續說。

    “我們祖先剛來時候,被封為公侯,後因參與反叛被族,隻有部分血脈隱居關中一帶。再後來晉國因五胡之亂分裂消亡,最後由魏國從100多年前統一北方至今。如今我們家族已經逐漸沒落,多數務農耕織,變為平民。據說在江南石城故都一帶還有餘脈,部分經商或買地有點資產,但沒有入仕或進入士族的了。

    “我和你母親,不想你也繼續農耕,所以省吃儉用讓你文武兼修,就盼有朝一日即便不能恢複祖業雄霸一方,也望你出將入相,做個治世賢臣。這回你鄉試選學考得第一,雖然不是薦舉秀才孝廉能直接做官,但繼續進入太學深造已無大礙。望你在中京刻苦攻讀,學成策試高中,進入清流,以後才會路途平坦。家族興旺全指望與你了。”哦,原來父母是用祖先的輝煌鞭策自己,孫雲知道父母含辛茹苦,盼著自己能出人頭地,很感動:“兒謹記”

    第二天,鄉秩門前各家子弟都匯聚而來。本次鄉選縣裏下鄉10個名額,其中王村王家請的私塾鄉考中了六名,就是子細他們師兄弟和田儷,另四個村的私塾考上四個。此外全縣孫雲考第一名,王先得第二,這樣王村成了鄉裏議論中心,為鄉裏爭得榮譽。

    隨著學子而來的還有各大家族的族長和長輩、三老,其他鄉官、亭長(習慣稱呼,按新製稱黨長)、私塾先生等等。各家富裕不同,有轎車、有騎馬、有騎驢。

    本鄉王姓是第一大族,王先的爺爺****特地安排了六匹駿馬給他們幾個師兄弟。本來給田儷預備的馬車,田儷堅持和大家一樣騎馬,也同意了。鄉秩安排兩個亭長一同護送,並雇了一輛大馬車載著另外四個儒生出發。其他家有的派家人或有的是大人隨行。

    王家私塾請的是經學名家徐遵明門生袁先生,他乃是陳郡袁氏族人,在王家已經教授了多年,每年偶爾能在鄉試中為王家舉送一些子弟,但入太學的極少,今年自己六個門生同時入選,自是十分高興,也充滿期望。臨行囑咐大家說:“你等舉試奪魁,我很是欣慰,到了中京你們還要麵對更艱苦選試,屆時本洲各縣舉生會聚,天外有天,尤其天子腳下更人才濟濟,你們萬萬不可掉以輕心。我已經修書一封,孫雲帶者給我在徐先生門下的同窗學兄常漺先生,他正任太學博士,請他指點你們應試要點。其實我對你們幾個,是近年來最看重的學生,且不說你們五經之學紮實靈活,單就大家文武兼修更難能可貴。雲兒文武雙冠,刻苦勤學,很是難得。”

    孫雲說:“先生過獎了。我們還要謝謝先生才是。尤其我家貧寒,虧李辰、王先和楊炯周濟,才能進得學堂聽先生教誨。先生不但悉心教授經典,並時常贈書送簡,才有雲之今日。”

    袁先生笑笑點頭繼續說:“還有先兒,考得第二也很可貴,其實你們難分伯仲,隻是你比雲兒多玄變,少些樸素。想我北方學風重經典輕思辨,我猜因此圈你排二。不過先兒可說近年王氏家族後起神童,假以時日有望成為一代大師。”

    王先父親王德說:“多謝袁先生厚愛,犬子進步全賴先生之力,他日犬子進入名流依然還要先生師承提攜”

    客氣後,袁先生接著說:“辰兒也是不錯,輕靈飄逸,多才多藝,見解獨到,如果專心一事必然有所大成。尤其武學若再有名師相傳必成宗師。當然這也是田先生根基樹立的好”

    田恒客氣後說:“李辰劍術雖有待苦練,但卻初露大家風骨,超凡脫俗,自成特色,極有天賦。我前幾日已經向我的師弟中嶽大俠黃天嘯寄書,他隱居在登州一帶,是劍術名家,請他有空指點你們。我的師弟不輕易收徒,眼光極高,能得到他的指點會對你們提升技力大益,就看你們有沒有緣分了。

    “還有雲兒,為師懶散,原來隻想隱居此地務農了卻殘生。隻是見你們幾個孩子有習武的資質,人品正直才閑暇教習,並不指望你們光耀師門。今你們因勤奮刻苦,已經小有成績。如果你們外出求學,也明證了師門,以後江湖走動,不能辱沒,所以你們必須逆水行舟,更加勤奮。你作為大師兄,必要督促師弟謹慎苦練,別招惹是非,別輕易暴露師門。”“我記下了。”

    鄉秩道:“我鄉自從選試起每年選送學子,最終入太學者不足一二,郡縣大人多有責備。今年三老以及各族家長建議考試選拔,才被中正大人選出你們幾位少年才俊。此機會難得,隻要入得太學,曆來聖上常遊其中,好多才俊直接提拔為官,省去了秀才孝廉測試。希望這次爾等不負家鄉父老厚望,都能進學。一是能讓我鄉揚眉吐氣,再者希望你們今後都在朝為官,為家鄉多造福祉,老朽與鄉親一定在佛前保佑。”諸生和揖同謝。

    之後各生親眷人等互相囑托告別一番後才依依惜別。儒生連同部分大戶子弟家人駿馬大車絕塵而去。鄉裏離縣裏很近,下午的時候一行人來到驛館。

    驛館內已經有不少其他鄉的學子先到了。縣裏安排隻準許選生與護送鄉吏住館內,其餘人等自找客店。少不得一番熱鬧,一些店房趁機漲價撈了一筆。

    縣堂內,縣令、主簿、中正等官員匯聚一堂正研究本次送京舉學一事。在北朝縣一級官吏中,大縣的縣令和小縣的縣長,以及下麵縣丞,主簿,中正等都由朝廷委任,雖然品級不同,但相互監督製約。再下級的管理,才由他們選拔任命。

    這時聽中正匯報說:“回稟大人,剛才穀陽鄉差人已來報告最後10名學子都進縣館譯,至此我縣10鄉共50名選生全部就位,明日可讓兵曹派人護送進京了。”

    “很好”姚知縣點頭“王中正辛苦。聽說你老家穀陽今年出了一批才俊,本次鄉選你鄉人數也是最多,希望京試能一改我縣屢次名次墊底之窘境。”

    王中正知縣令諷刺他多年在太學選生的差事一直沒辦好,以及徇私舞弊偏袒本族,同時沒有照顧縣令關係家族。隻得硬著頭皮說:“下官多年辦事不利給本縣抹黑了,由是今年特地每鄉巡查依據生源水準重新派發名額。尤在各鄉,特地交代鄉秩必須筆試選拔,下官保證所選之生必為最優。”

    “中正大人,本官也無法辨別本屆儒生優劣,隻有京試才見分曉。若本屆我縣依然排末,上麵再追責你我,我必提報郡守大人明查。”姚縣令本是中京中書令領黃門侍郎鄭大人同窗,因鄭侍郎不是士族高門,且與高門(清河崔氏、範陽盧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及隴西李氏,孝文帝遷都後定為五門四姓高族)的李氏家族、黃門郎二王以及中書監袁翻等明爭暗鬥,才有本縣,李家、王家,與鄭家爭鬥。尤其朝中鄭大人正借太後複政如日中天,本次學子王先正是王中正的侄子,姚縣令不會不想以此說事。

    中正激辯道:“下官承諾,若本次京選我縣依然末尾,我即承擔徇私之罪,辭官歸田。”

    主簿見二人爭辯,連忙解圍:“大人、中正。外麵各鄉紳名流正等候拜見,是否請來一敘?耽擱太久怕失了禮數。”

    縣令見已經激將成功,不想再鬧得過僵,便說:“如此快請,中正大人,大家此來還是奔你,今日你是主持,本官陪你一同應酬。”

    王大人也退步說:“也好,不要冷了各鄉名望,我陪大人一同會見。稍後還要與大人見見考生,鼓勵鼓勵他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