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路途
字數:3845 加入書籤
第二天辰時,大隊人馬已經開拔南行,出了陵縣半日。在官道岔口,見從平城、定州方向斷斷續續百姓步行或車輛、馬匹等匯入他們路途中。雲與弟兄、亭長等騎馬就便,與人流中騎馬的一個大戶頭領攀談相問,才知道上穀一帶真王率北鎮降戶起兵,北軍不能收複,而且定州一帶也不太平,百姓不得安,都向中京或南邊逃離。
護送首領曹掾與各鄉亭長議論:“當今太後複政掌權,朝廷混亂。各地尤其北方又亂套了。我聽說不僅上穀,西邊的秦州去年就反了。秦王的地盤打到涇州、涼州,快到潼關了,幸虧蕭都督頂著。可朝廷依然爭權奪勢、不可開交。”“是啊,女人幹政自古就是取禍”“別瞎說,殺頭之罪。”“這些學子進京也說不定是禍事,投錯了門路也是白白丟了性命。”“我等不必抄心這些,趕快到站交了差事就回來,做好準備,萬一起義軍過來好早些躲避。”
因人員比較多,行走工具不一致,因此行進的很慢。轉日大隊行至偏遠山路,忽然聽見前麵人聲嘈雜,哭喊聲起。幾個亭長拽出佩劍縱馬過去,原來十幾個毛賊正圍搶一家大戶,與護院人員打了起來,旁邊幾個賊首騎馬持刀正吆喝:“爾等聽真,留下錢財,保你們不傷性命,否則刀槍無眼,別怪我們心狠手黑。”
亭長們都以目光詢問曹掾,曹掾舉劍指道:“住手,大膽毛賊,光天化日搶劫,我官兵至此,還不投降。”賊初驚,見著官衣持械者無幾,遂大叫曰:“弟兄們別怕,官兵沒有幾個人,都是無本事的鼠輩,把他們擒下,奪了馬匹兵刃我們好用。”說著,幾個賊首過來,因人多路窄,便下馬奔向曹亭幾個。這邊也留人看住戰馬,殺奔過去,雙方攪在一起。
孫雲與李辰在隊伍前麵,看的清楚。但見賊首頗有些功夫,而亭長和兵曹手下的兵卒平時養尊處優、總不訓練,肉多氣喘、堪堪下風,不一會已有人帶傷。孫雲道:“子方、叔智、田儷你們保護好大家,衛明、仲襄跟我幫幫亭長。”說著也跳下馬,幾個人衝進去。
孫雲初次實戰,寶劍未敢出匣,怕傷人性命和傷及無辜。截住正圍攻本鄉亭長的一個小頭目,合劍鞘迎住其刀。未幾合匣底褚到頭目的前胸,賊人一個跟頭撲倒,捂住胸口一陣咳嗽,臉上煞白說不出話來。與此同時,李辰劍稍撩到一個賊人的手指,賊人脫手扔刀握住滿是鮮血的殘手大叫不止。接著吳堅一拳擊中一個賊人腹部,賊人倒身摔倒丈餘疼痛不起。
賊首見場上瞬間變化,連忙高喊風緊,手下人拖著傷者跨馬步行落荒而逃。百姓人等見狀,紛紛收拾財物向官兵等人稱謝,曹掾安撫後,大家各自上路。
行間曹掾說道:“今天多虧了你們幾個後生,你們是哪個鄉的,我一定向上司說明獎賞你們。”孫雲等客氣幾句,本鄉亭長說道:“這幾位是我們穀陽鄉的,今年鄉舉考試頭名的,尤其鄉裏舉辦的技擊比賽這幾個也是前三名,可謂文武兼備。”說著一一道出他們的姓名。曹掾知道這些學子本身大多是士族家庭,也聽說過縣裏幾大家族之事,表揚一番、拉攏拉攏關係,問問武術師從,孫雲謹記告誡,不敢告知師門,隻說是隱居家鄉隱士,亭長作證輕描淡寫過去,大家繼續前行。亭長因為和孫雲他們熟識,便說一定回鄉稟明鄉秩,在鄰裏表彰一下。
過一會兒,被搶的這家一個男主人,騎馬趕過來到孫雲他們跟前來表達謝意。之前已經對官府人員謝過,這會兒是來找幾個少年聊聊。他拱手道:“幾位小壯士剛才多謝了,在下姓盧名偉,家父範陽盧淵。因平城一帶****才攜家眷準備進京投親。幾位小兄高名?”
孫雲等連忙和揖道:“原來是盧家長輩,失敬失敬。我們居住高郡,這是李辰,趙郡李順家族的。王先,太原王氏家族的,還有吳堅、楊炯、我叫孫雲,我們是師兄弟,穀陽鄉的應試太學學子。”
“如此說我們關係不遠,都是四姓五族高門。那我攀長稱你們世侄了。”“更好,我們說話也近便些。世叔進京,我們正同路”李辰和連忙說。
“剛才我看見李辰世侄和孫雲、吳堅賢侄的武技真是少年英武,王先、楊炯想來也不會差,而且你們又是太學學子,文武兼備。看來李家、王家後繼人才輩出啊。”
“世叔過獎了。”大家謙虛一陣兒,李辰問道:“世叔,北邊真很亂麽?”
“是啊,除了已經起事的北鎮暴動和平城帶起義外。定州修禮正聯絡降戶響應暴亂,也起事在即了。所以我們聞風提前南遷了。沒想到路途遇到打劫,才與世侄兒相遇。”
“看來天下又亂了。隻是沒想到快到京都治所了,怎麽還有打劫的呢”王先說道。
“我看,這些人也不是一般的盜匪,應該是附近哪個塢堡的人。我們北國平定中原至今,一直存在魏晉以來結塢聚眾的村屯塢壁。他們遠離州郡,自耕自種,有時候還設卡搶劫。因偏遠朝廷沒有精力徹底蕩平,有時候命其首領為縣鄉長官。眼下天下大亂又起,正是他們趁火打劫之時。”
一行人結伴而走,轉天快下午到一個鄉村所在。臨近村口,盧和催馬趕上,對孫雲等說:“世侄,此鄉已經臨近上河,距渡口還要兩個時辰。此間有個大地理學儒酈若長先生。他在朝官居禦史中尉,因得罪汝南王被貶職。後在中京家裏和在本鄉別居專心著作,近完成三國郭璞之《水經》注文,聲名大振,抄本廣傳。我特地轉道為求一見。世侄也隨我一睹大家風範,今晚我們在此小住拜見高人,明日啟程渡河進京不遲。”
“太好了,我等也敬仰酈先生為官剛正,正求一見”李辰等附和。曹掾等見到上河渡口也近黃昏,便同意今晚留住此鄉。於是大家便迤邐入鄉,進鄉之後找了店房安置好,盧和領著幾個人,登門拜訪元家別居。
酈家小院在南側靠近渡口官道的一端,扣門不久書童應聲而出。盧偉說明來意,書童回去通報一會兒,見一位不到六旬的清俊硬朗老者出來開門迎接。
“若長兄一向可好,多年不見,小弟有禮了。”“真是稀客啊,剛才家人說子廣賢弟來此,我還差異,出來一見果是,快進來,想死愚兄我了。令尊去世已有二十幾載,自我從外官回京,我們有十多年沒見了。”
幾個人進正堂後,盧和介紹說:“若長兄,我先給你介紹幾個晚輩。這是趙郡李氏家族的李辰,太原王氏家族的王先,他們的師兄弟孫雲、吳堅、楊炯,都是穀陽鄉的本年太學應試學子,尤其武技高超。我們路途相遇,還是他們打敗了劫匪,救了我一家。幾位世侄,快拜見酈世伯。”大家連忙施禮問安。
“哦!後生可畏啊。快落座,童兒獻茶!我這兒鄉下小屋比較狹小簡陋,主要是為了專心著作和躲避朝堂紛擾。幾位故友和故人子弟來也沒有什麽招待,更談不上留宿了”“兄長不必擔憂,我們已經定下鄉裏的客店了。還以為不會遇見你呢,還好你在,要不然還要進京找你。這回專程而來,一方麵了卻多年相望,再則賢兄的大作聽聞告成特來拜讀。”
“嗬嗬,老弟謬讚了。為兄隻不過放外的時候喜歡遊曆山川湖泊,順便做些記錄,積少成多了就有寫作的想法,見前人對各類河道水係有所專著,突有感悟願將所見所聞詳於後世,故以此為綱並以注為名,多年而著成了此書。我這正好有個臨本,賢弟和幾位世侄可隨意翻閱一二。”說著令書童把《水經注》放到書案之上大家一同簡略翻看。
孫雲仔細觀望,但見文中詞句大氣磅礴、嚴謹豐富、令人神往。便說:“先生之書冠絕古今,令雲不勝欽佩,雖有幸一睹,恨不能常伴左右手不釋卷。”盧和也說:“孫雲世侄言之有理,老兄,小弟可否有一請求。”
“但講”“明日幾位世侄隨官家入京,我與家人留住幾日,我有一幼女名喚盧靜,擅長臨摹,快而又準,讓她謄寫一份,待寫畢帶回京城與幾位世侄詳閱。”
“好吧,既是賢弟意願,悉聽尊便。”
粘貼的時候落了一段,補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