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開學
字數:4236 加入書籤
終於在開學典禮頭一天,大家如期趕回京城。連日馬不停蹄的奔波,一路接二連三的事故,即便是正當年少,也有些應接不暇。這些日子雖然短暫,但都仿佛經曆了歲月滄桑,一幕幕就如初秋的浮雲,片片流過。好在有半天的調整時間,除了睡覺大家幾乎什麽都沒幹,連續睡了半天一夜才緩過來。
按製每年的七月卅日,即開學前一天,要進行新學期的籌備工作,包括每隔一年新生的典禮、分班、領取新書,交代各學館的課程安排,新老學生報班等等雜事。
開學典禮簡短隆重,太常代表當朝對新生慰問,博士祭酒代表太學對學子表示歡迎,新生對老生拜禮,之後太常帶領官員離開,學生開始著手準備工作。
本次太學入學400名,按入學排名,前160名,分為甲班,後240名分為乙班。甲班也叫君子班,乙班也稱術數班。雖然名義上是分開了,但在太學中的主要課程中還是在一起上的,隻有少量的專修課程才分開。
北朝太學的課程主要是經學,不像南朝玄學等都學。東漢到北魏立國,經書仍主要是以七經為主,包括《論語》、《孝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其中《論語》和《孝經》是太學前主要學習和入太學主要考試的課程,進太學以後五經為課程基礎。
南朝也很重視太學,而且思維很開放,不拘泥儒家單一思想,玄、佛、道都接納。南齊武帝永明三年,王儉以宰相兼國子祭酒的身份,每十天到國子學一次,“監試諸生”,使衣冠翕然,並尚經學,儒教大興。梁國,五經學館的博士們皆精通儒學。賀瑒精通《禮記》,館中生徒常百數,弟子明經對策至數十人;沈峻博通《五經》,尤善三禮,講授時聽者常數百人。
北朝道武帝建國伊始,則以經術為先,置《五經》博士,到天興二年《五經》群書又各置博士,分科學習。每經的學習除傳統內容外,引入了經注的內容,現在比較盛行的經注有王弼的《周易注》、何晏的《論語集解》、杜預的《左傳集解》、杜預、服虔的《春秋注》、何休的《公羊注》、麋信的《穀梁注》、鄭玄的《孝經注》等。這些經注不受傳統思想束縛,將經學推到另一個高峰,無論北朝南朝都欣然接受。
除了五經大班之外,小班君子班另外學習琴棋書畫,又稱“四君子學”。其中,一科為必修,其他最多三科,至少學兩科選修。琴和畫隻能甲班學,棋和書法乙班也可以選學。教課的博士,有經學博士兼課,也有單獨的。如太學博士柳諧先生,既善於講《毛詩》又善於鼓琴。他在琴藝上功力突出,曲調與手法皆有獨創,弟子翕然從學。新晉升的博士魏收,善講《春秋》,長於辯論,還是個圍棋高手,兼講圍棋。
乙班為術數班,另外學習一些內容,主要是術數,教授《九章》、《七曜》、以及前算生博士殷紹的《四序堪輿》等。另外還有兵法和技擊,但這個是選學課,甲班的人也可以學。
時下文人墨客,附庸風雅,喜歡技擊比賽和對弈比賽,所以太學也設了這兩科作為輔助,並參加官府定期組織的相應比賽。技擊兵法優異的虎賁羽林軍隊會選取做下級軍官或文職。
太學裏每個經學內容由一至二個博士教授,每個博士占據一個學館,每個學館再配置兩個助教,這樣每個學館都有了對應的名字,如魏博士館、常(漺)博士館等,學生依據每學期報名上課內容,經常穿梭於各個教館之間。
太學滿學製為8年,每二年一次考試:學滿兩年,試通二經補文學掌故;文學掌故滿二年,試通三經,推其高第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二年,試通四經,推其高第為郎中。郎中滿兩年,試通五經,推其高第隨才而用。因此,通常新生第一個二年學度都把五經全報名,這樣兩年底考試五科通過兩科的把握性大些。第二個學度,再重複學習五經,並重點其中之三,好拔尖晉為舍人。
太學的休息製度與官府一樣,每五天一休,每旬末下午有個小考試或比賽。原來官府要求各級官吏在四天之中必須在崗,但到魏晉以後開始寬鬆,各個部曹晚上排班值日其他人也可回家。不過太學館還是循舊製四天上學期間不得回家,早課正課晚課,無論是講授辯論還是溫習輔導,要求老師都在,因此老師和學生都稱著休息一天,來沐浴、回家、遊玩等。
孫雲弟兄幾人,除王先和李辰都分在了甲班,其餘分在了乙班。大夥商量後,首先在五經科目上大家都在一起上課,技擊科大家一起都上。分科中,因為有每班必選本班一門,可選至少本班或他班任二門的製度。大家分科的報名,最後經過甄選,定為:
技擊:全部/選三圍棋:孫雲/選一、李辰/選一、吳堅/選二、田儷/選一。
撫琴:李辰、王先。田儷/選二書法:王先/選一、楊炯/選一、田儷/選二。
繪畫:王先/選二。術數:孫雲/選二、李辰/選二、吳堅、楊炯、田儷。
兵法:孫雲、吳堅/選一、楊炯/選二。
李辰看看課表,每旬安排很滿,除逢五、十休息外:上午下午各兩課。
初一/六:詩、書春秋、圍棋/繪畫。初二/七:禮、易術數/書法、技擊。
初三/八:詩、書春秋、撫琴/兵法。初四/九:禮、易複習、考試。
儷兒的女伴兒中,蕭月在甲班,酈影、盧靜、楊蓉等幾個女孩在乙班。楊蓉和盧靜的本家兄弟也在乙班。因為和儷兒他們搭伴,也跟著報了名。其中蕭月因為在甲班報了撫琴、繪畫和圍棋,其他人和田儷差不多。
選了科,大夥一起到各個學館去報名,報到技擊館,大家一看毛逵已經回來了,傷勢還有,行動仍然不方便。大家關切了一會兒,互相介紹了分別後的情況。毛逵那邊是那天後半夜也回到濟南府,他因為受傷並沒有繼續南下抓蘇舉,而是大人安排回了京城,休息了兩天,因為開學,他便過來準備。酈影把幾個少年的經曆介紹給師傅,引得毛博士不住的稱讚。最後毛博士說:“你們幾個本身武功都不錯,我也大體上教過你們幾下,現在我上課動作不方便,我想把學生分成幾個組,你們分別做組長,先代替我教授其他同學怎麽樣?”酈影說:“沒問題,師傅。男生有李辰和子細大哥他們,女生包在我和小儷這了。”
毛博士說:“還有個事情,麻煩你們大家。”大家都說別客氣,應該的,他接著說:“練習技擊課需要一些木劍。這幾天我看了下,今年學生增加,舊的損壞已經不夠用了,往年都是我的助教領著學館後勤自己做,我怕他們做不過來,你們能不能幫忙削一些。”
“沒事。”大家欣然答應,於是毛逵領著大家到學館後麵的小庫房,看見幾個人正在削劍。毛逵指著一堆碼垛好的木板說:“這些木頭,已經經過鋸板、浸泡、煮燙、風幹,好多工序了。”酈影說:“原來做個木劍還這麽多講究啊。師傅你說,木劍用什麽材料好啊。”
“當然了,這樣才不至於嚴重的變形。做木劍的材料什麽都有,好的有檀木的,我們這個是桃木的,毛桃、黃桃、油桃、蟠桃都行,關鍵木質要好,才有強度韌度。”
走到正做劍的工匠身邊,毛逵繼續說:“做劍要有幾個步驟,第一步是畫模,你們看這個是模具,選擇木板合適的位置把劍的輪廓先畫出來。第二步是鋸型,這個是魯班鋸,用他把木板按模型線鋸成劍形。第三步叫銼形,也叫削形,這有專用的器具,對劍身、劍柄按寶劍的流線和菱形斷口深入成型。第四步打磨,也是粗磨。第五步拋光,也是細磨。第六步刷清油寶劍成型後要反複刷油保護晾幹,最後寶劍才算完成。”
“太複雜了,”蕭月說:“博士,這些師傅一天可以做幾把劍啊?”這時旁邊的一個老師傅說:“小姑娘,哪有那麽快,我們的幾天才能做好一把呢。”
“那我們也幫不了什麽忙了,我們不得一旬才能做完那。”王先也說。大家聽了都很泄氣。孫雲說:“我看未必,我覺得我們是不是可以分下工來做。王先你畫畫好的,做畫模,幾位師傅會用鋸子做鋸型,撫琴書法的銼形,剩下術數的做打磨,女孩做細磨,王先和誰空手做浸油。這樣能快些,還避免我們不會用鋸弄壞木板。”
大夥雖然沒有理解孫雲的意思,但因為孫雲經常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主意,而且常常出奇製勝,所以毛逵點頭大家可以試試。最後毛逵又說:“我的師爺爺,西劍,你們都聽說過了,他曾經和我師傅說,一個劍士,應該懂得劍,而懂劍最好的途徑就是做劍。他老人家說,他最佩服的人就是當代的鑄劍大師、南滄海陶景弘法師,不但武功絕世,更著述、鑄劍、養生、醫學、煉丹都傳於當世,實為一代大師。他鑄名劍13把,對劍的領悟無人能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