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三國
字數:3943 加入書籤
初六大家重新上課,內容是重複初一的課程。經過一周的學習,同學之間大部分都已經熟悉,而且經過一周的磨合,學生們逐漸也有了幾個小群體。第一以司徒王尊業之子王欽和吏部尚書王誦之子王林為首的京城子弟派,第二以山西賀拔緯、武川李真、隴西李彰為代表的藩鎮武將派,第三以李辰、王先他們為代表的地方士族平民派。
上午大家又學了詩經和尚書,午間休息後,下午繼續春秋。魏收講春秋,除了講原本外,《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等春秋三傳都穿插引用,極為活躍。同時他講課還有一個特點,即喜歡引經據典,長篇辯論,思維敏捷,引人入勝。所以大家聽他的課時,都不覺得累,但複習和課後做題的時候,發現難度頗深。今天留的作業是:讀春秋論“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課間休息,大家紛紛議論,今天上的春秋課,怎麽命題出自論語中的曾子的話呢?兩者有什麽聯係呢?大家百思其解,不得要領。等再上課,魏收博士沒在,助教說:“博士有事到祭酒大人商議事情,請大家先辯論上節的題目。等他回來繼續上課。誰先論述?”
因同學們還沒理解題目的內在聯係,不知闡述角度,都保持緘默。王欽早有腹稿,與王林對視一眼,後者點頭,王欽率先回答說:“東漢建安五年,曹操揮師東征劉備,在徐州敗之,俘獲關羽和二位皇嫂。操舊識羽,討逆董卓,愛其英勇,又嚐聞忠義,有心相試。便將羽與二位皇嫂同關一室,羽秉燭夜讀春秋,通宵不倦。並時而朗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操聞甚喜,並求賢若渴,對其三日一宴,拜偏將軍,賜宅建閣。可關羽仍不為所動,立誌與劉備團聚,掛印封金而去。雲長東漢之武將,常讀春秋,手不釋卷,素有忠義,可謂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由此可知,春秋弘毅,國士己任。司馬遷說,《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關羽追隨劉備恢複漢室,即為春秋大義。相反曹操,孫權所為,則與春秋大義相去甚遠矣。”京城子弟都點頭附和。
王欽少年才俊,文理皆通,思維敏捷,最先反應出魏收題目由來,題扣立意也可。隻因他為士人子弟,溯源正統保守,還追流懷舊,結果扣題之後,畫蛇添足,貶毀魏吳。同學本來見他回答快而又準,都佩服他有東漢楊修之才,沒曾想結尾之處,留下爭議,使群情激奮。
這時,賀拔緯起身辯道:“王欽同學所答,雖然入理,但結尾有失偏頗。學生以為,曹操求才務實,奉天子以令不臣,東征西討,中原安定。天下若沒有曹公,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因此,曹公國士情懷,一統華夏,死而後已之誌,乃為大義。至於曹丕承禪,天下大勢耳,有德居之,五行終始,輪回常也。座下荀彧、程昱、郭嘉、賈詡、曹仁、樂進、張遼、徐晃等外拒兵荒,內修政吏,皆有識之士,大義之才。非比孫劉等輩,乘隙亂世,偏安一隅,抗逆洪流,違背天道大義。”武將子弟都點頭稱讚。
王先見兩派同學都已經表明觀點,尤其還對孫雲的先祖有所非議,便不甘示弱起而辯曰:“前麵兩位同學,闡述春秋大義固然可嘉,但論證尚不準確。想東漢末年,外戚宦官擾政,漢祚衰微,天下紛亂。江東孫策,少年英雄,雋才大誌,勇銳無前,謀而有成。其高視闊步,仗馬江東,辟地建侯,吳基兆定,為當世豪傑之士!且孫策壯武,有周瑜、魯肅之儔以輔其起,而於張昭,張紘,虞翻俱代以師友之禮,委而用之,天下英豪,因義而聚,始三分天下,百姓擁戴。由此可知,孫吳所建之功業,絕不會亞於齊桓、晉文,流芳千古,足具春秋大義,比之曹劉,有過之而無不及。”地方士族平民子弟不住附和。
課堂上一下出現了三個觀點,接著各小團體競相爭辯,十分火熱,辨不出勝負。這時魏收博士已然回館,見狀並不評判孰是孰非,卻說:“剛才聽各位同學爭論,非常有見地,但是卻沒有勝敗結果,正如你們各執的三分天下,雄據一方,難分成敗。我看,圍繞你們的三國爭辯,不如繼續來個三國爭霸比賽。”三國爭霸賽?大家都被博士的新奇提議激發了興致,急著詢問下文。博士說:“現在王欽、王林的陣營代表蜀漢,賀拔緯、李真你們陣營代表曹魏,王先、李辰你們陣營代表孫吳。合起來就是魏蜀吳三國。正好剛開學,我們還沒選學科長,我建議你們六個人就是各隊正副班長。接下來我們要舉行三場三國比試。第一場弈棋,你們各國選派四名棋手,分兩組與其他國手對弈。一共同時六場角逐,比分為勝1分,負0分,合計6分,以比分高者獲勝。一會你們報出名單,報名分二個階段,首先公布比賽名單讓各國知道參賽人員,第二階段要暗寫出戰次序,比如蜀國名單要寫明:魏1魏2,吳1吳2的人選,然後當場揭開對弈。當然報名是有學問的,大家有學兵法課的,該聽說三十六計中有個田忌賽馬的策略,三國用兵之道各有千秋,這裏是有學問的,各隊都要注意。”
弈棋呀,聽完之後,有躍躍欲試的,有心裏沒底的。上周圍棋課程大家基本上互相了解一點了,以王欽王林兄弟應該是最厲害的,其次是武將家門的,最次才算李辰這些人。因此這個比賽如果報名不好,恐怕要出現4:2:0的比分,而李辰他們最好的結果恐怕不會超過1分。
看見大家表情各異,魏收感覺達到目的,又說:“當然這是第一場,第二場是比詩。本旬末柳博士不是定下來到神樹誦詩了麽?我們每次社日的詠詩都進行排名記錄。那麽這次比賽的規則為,各國按排名最靠前的五個人選,參加總排名,這十五人中,最後一名得1分,最前一名得十五分,三國累計比分,積分最多為勝,並按總比分,分攤600總積分。所以大家可以在同窗之中盡可能爭取優秀的人選參加自己的國家,來爭奪前十五名的名次。”
誒呀,這個也很難啊。第一場比賽,要求的是知己知彼,通過調整對決人選爭取差異獲勝。第二場比賽,需要考慮詩歌的評判尺度符合這些博士大儒的眼光,真的需要好好斟酌。同時還要爭取同學中沒有陣營的人要加入到自己的國家中,尤其還有不少女生。
“第三場比賽,就是武士預選賽。剛才我去博士祭酒大人那開會,議題就是討論今年太學武士預選比武的參加名額。每年皇宗學、國子學、太學和四門小學各推薦二十名選手,爭奪前二十名的銅劍和鐵劍,來參加京師的二十名金劍和銀劍的選拔賽。祭酒大人征求我們的意見,當然應該是以毛博士的推薦為主。所以我們第三場比賽的勝負仍和第二場一樣就以前十五名的數量和名次決定,三國中凡是屬於你們陣營的,按最後的排名,金劍得15分,銀劍10分,銅劍5分,鐵劍2分。這樣我們第一場鬥智,第二場鬥文,第三場鬥武,三場定輸贏,公平合理,不偏不向,你們說是不是呀?每個國家的獲得的分數,定期累計,積分除了進行陣營勝負外,還對各隊人才個人平均分配,形成個人的積分,當然參賽的人才會按名次額外得分,積分高的定期給與榮譽或其他的獎勵。”
文鬥、武鬥、智鬥,魏博士不愧是聰明絕頂,難得怎麽想出來的。三國中,魏國人才均衡,文武智都居於中油,蜀國偏智力文學、武功差強人意,吳國偏武,文學次之,智鬥相差甚遠。綜合起來,大家沒沒有明顯的差距,絕對的優勢。博士這個安排這時極盡合理的。
下節課就要比賽對弈了,各國要先推選四個選手,但推選人員之前還要有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三國分立,各國要爭奪地牌,也就是同學數量。毛博士說:“現在就開始,三國分立。魏國在中間,吳國在東邊,蜀國在西邊。你們各國要招攬更多的人才,各位同學們也都要各自找到一個歸屬的國家,當然這裏也存在一定的技巧。人才都在一個國家,那麽機會有限,不會給個人太多的展示,同時獲得的積分分配起來人均也很少。而一個國家人才過少,雖然有鍛煉的機會,但勝利過少,獎勵也會很少,獎勵的基礎分也少,個人自然也少。所以三個國家和所有人才要掌握好這個平衡。總體上講,積分的設置原則為:人才越多的國家,集體榮譽可能多,人才少的國家,個人榮譽可能多,大家按意願選擇吧。”
大家基本上聽明白了,於是呼呼啦啦的戰隊。當然也有不知道去那個陣營的,三國都互相拉攏。也有的同學子細挑選陣營,感覺武功不錯的都去蜀國,因為蜀國總體武功弱,以便有機會展露。感覺自己棋藝和術數不錯的去吳國,因為吳國這方麵總體差。感覺文采不錯的就去魏國,因為那邊武將子弟多。大夥一陣忙活,快下課的時候,才分完。
分完了隊,他們的桌案的小牌由助教增加一個字,分別是魏蜀吳。同時助教也登記,之後要通知其他館的助教一同處置。大家正忙著,忽聽館門一響,從屏風後麵轉出幾個人,是博士祭酒的助理和幾個管理博士,元美儀、元靜儀也在其中,李辰一看,兩眼不由得一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