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道場
字數:4358 加入書籤
《詩經大雅嵩高》雲:“嵩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高僧跋陀隨帝南遷到洛陽,因其“**幽淒,林穀是托,屢往嵩嶽,高謝人世”,孝文帝便為他在嵩山少室山叢林之中建寺,當時僧人都稱為少林寺。
永平元年(506),印度高僧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後到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設翻經堂譯《十地經論》等經書,少林寺成為洛陽建都開始的佛教道場,因此官家稱少林寺為道場寺。後來隨著菩提流支回洛陽永寧寺,以及勒那摩在少林圓寂,佛教道場以及昭玄寺都搬回洛陽城裏。
昨日少林方丈僧稠送走東南西北四位昆侖俠,今日一早,便被弟子們從嵩嶽寺請回少林寺。他做方丈已經有五年了,前段日子,看見得道高僧達摩大師由南朝來洛陽,便邀請他來少林暫住,他自己則搬到嵩嶽寺,並想請達摩做少林住持,達摩不同意,隻在後山的洞內安身,因此僧稠還是少林住持,在少林和嵩嶽之間兩邊跑。
若說僧稠能做少林的住持也著實不易。他本姓孫,河北昌黎人,後遷居钜鹿。他從小以孝順和信用聞名於鄉裏,長大全通五經和史書,被征為太學博士,將委重任時,卻因道機潛扣、深厭世煩,轉而佛經,二十八歲在钜鹿景明寺從僧實法師出家。僧實是勒拿摩提大師的高足,又令他去少林寺從跋陀大師的高足道房禪師習禪。
禪機融會貫通後,他北上定州嘉魚山修煉入定,但是全無攝證。一日念《涅檠經聖行品》,忽遇法定禪師從泰山雲遊到此,指點他《涅檠聖行四念處法》以及係緣之奧妙。僧稠聽從其言,十日攝心,入定證果,達到無欲無想境界。此後他從道明禪師學習十六特勝法,念出入息,遍身周行;覺喜覺樂,除此心行;覺心令心,攝此解脫;觀察無常,斷離滅相。苦修九十日,日吃一頓飯,共吃四鬥米。禪定中心神空寂不動,強盜威脅和美色引誘,依然如故,直至深定九日,心胸寥廓,思惟洽洽澄清,通身如羽毛飄舉,禪法乃大成。
延昌二年(513)回寺,跋陀見之讚賞道:“蔥嶺以東,禪學之最!”並授僧稠禪學要訣。十年前(516)他組織終南論劍並得中昆侖美譽,五年前佛陀把住持傳給僧稠。孝明帝幾次下詔,召僧稠人宮,他辭謝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乞在山行道。”孝明帝聽從,遣送供品以俸。
僧稠來到方丈室,隻見慧育已經從昭玄寺回來,還有勒那摩提的弟子兼翻譯助手曇林,以及僧實,還有他的最得意的小弟子智旻,僧實的弟子曇相等人。
原來,本次劍士比武,昭玄寺和所屬的崇虛寺,和在京城附近的寺廟算為一組,給六個名額,外州的隨各州選拔。豫州佛教道教大小寺院幾百所,但多數沒有武僧或武道,少林寺此次派了一些弟子選拔,結果智旻和曇相在僧道組中,獲得出線資格。為了更好適應京城比賽場地,慧育聯係了太學博士祭酒,安排在太學劍擊館練習,今天為他倆送行。
相互見了禮落座,僧稠聽了大家的介紹,對慧育說道:“師弟,辛苦你了,你不但替我代理都維那的差事,還替我為了幾個弟子,在少林與京師之間往複奔波,為兄實在感激不盡。”
“師兄此言差矣,此是師弟分內之事,師兄忙於明年的嵩山論劍才是更大的事。”
僧實道:“我聽說,本次嵩山大會,有不少新的武林門派要加入,他們向我們五大門派申請了麽?”僧實是鹹陽人,俗姓程,二十六歲在巨鹿景明寺出家,師事道原法師。後來昭玄寺召集名僧700到少林參與翻譯佛經,他應招而來並拜勒那摩提為師,得其真傳,並得佛陀弟子道房禪師指點,精通戒、定、慧三學,和僧稠一樣,在第九次定調心中,禪法大成,因此也算佛陀禪宗一脈。後來僧稠棄官出家,即先掛名在他的座下。終南論劍,他因為景明寺有事,沒能參加,本次嵩山論劍,應僧稠邀請,帶弟子曇相參賽劍士僧道組比賽,結果曇相不負期望,披荊斬棘奪得出線。不過曇相也不完全算他的弟子,他俗姓梁,出家景明寺的時候,正好僧實在少林譯經,便掛在道原名下。但他後來實際是和僧實學禪法,並與僧實同住一處,朝夕侍候,敬僧實如師。
“已經有不少提出申請的了,尤其聽南俠桓闓說,他們那邊更多。而且按我們師傅等幾位老劍客的約定,凡劍士比賽中獲得州賽銀劍的門派,有資格讓門派內四重以上功力的人參加論劍,而獲得州賽金劍、國劍銅劍以上的門派,另有劍士本人參賽的資格。這樣算來,恐怕人選更多。所以我才請師傅和曇相來京城參賽。”僧稠雖然現在的身份和僧實平級,但依然尊他為師傅。“曇相是我們禪宗難得的後起之秀,和智旻倆人,也是我師佛陀一脈的希望所在。”僧稠所提禪宗佛陀一脈,是因為北派佛教注重參禪,而尤其以少林佛陀和勒那摩提最著名,自從勒那摩提圓寂,達摩來到洛陽並施展大能後,少林禪宗呈現佛陀與達摩二人共存的情形。
曇相行禮說:“師叔過譽,都是您和慧育師叔等教導栽培,還有寺內眾師兄尤其智旻的幫助,我才有所小成。”曇相宅心仁厚,對待師長幾位尊敬,雖然僧稠稱呼僧實為師傅,自己名義上與僧實同輩,但他依然稱僧實為師傅,稱呼僧稠、慧育一輩的大師為師叔。
曇林說:“自家子弟不必客氣,今年京城劍士比武,好像競爭非常激烈,我們少林若沒有後起之秀,早晚要被佛門其他宗派,甚至武林其他門派湮滅。還好曇相和智旻不負期望,能一下奪得六席之中的二席,加上我們在京師之中的其他俗家弟子,另外算上上次的名額,我們明年在自家地牌,起碼能有足夠的人數參與論劍,要不然輸到家門口可就丟人了。”曇林也是應召翻譯經書的和尚,後隨慧光為十地經論南係,博學善講、非常著名,後留在了少林。
大家含笑附和,慧育說:“林師弟說的極是,所以我才想,必須讓他倆提早到比賽場地訓練,這樣與各地舉子比武的時候能提前有所準備。現在看他倆的狀態不錯,適應適應,還能更穩定,發揮的能更好,對於他們這個境界,就看誰臨場發揮的好。怎麽樣智旻?”
“沒問題師叔,尤其這幾天和您座下的師兄師弟們,每天一起訓練,感覺進步不少。隻可惜他們蛻變的稍微晚幾天,否則會有更多的師兄弟們能進京賽。”
僧稠說:“哦?慧育師弟,你座下弟子,也進步飛快?”“是啊,自從我給他們用達摩大師的心法教授,他們進步都很神速。”
“看來達摩大師,的確有獨到之處,前些日子,我也到他棲身的洞窟聆聽禪理,發現大師的禪機確實與眾不同,我們修悟需專於山嶽,法師卻不限地域,都市之中問心指佛。我們是攝心、看心漸次為主、三乘兼修,大師確是禪融慧戒,頓悟為主。我們注重經綸,大師不重文字,口傳心授。雖然禪機不同,但怎麽說都是少林禪法,你們要善待大師。”眾人點頭。
方丈接著說:“不過隻可惜,達摩大師尚未正是進入劍俠榜,他的北劍稱號,也是師傅轉贈的,而且也沒有他的嫡傳弟子在劍俠圖中有的名劍的稱號,所以他這個劍客之名怕是不穩。我看,不如慧育師弟,你劍士比武之後,抽個時間,正是拜達摩大師座下,告示天下。而你的武功也高歌猛進,明年爭取最次奪個五嶽大俠,這樣大師的北滄海就能名正言順了。”
“好吧,謹遵掌門師兄之命。”眾人也都點頭讚同。
這時,一個小和尚進門稟報:“師傅,門外有龍門香山寺神光的和尚請求拜謁。”
“神光?好像沒聽說過。各位師弟,你們知道麽?”
曇林說:“神光沒聽過,但是香山寺寶靜禪師有個弟子叫姬光的倒是聽說過,他先在香山寺出家,後在永穆寺受具足戒,然後遍遊各地講堂,學習大小乘教義,很有名氣。據說八年前回到香山寺,開始練習禪定,應該已經有所成就。但不知來人是不是他?”
“既然這樣,師弟你代表我去看看,是不是他,不可慢待。”
曇林領命走出方丈室,來到正殿外,看見一個中等身材、風塵仆仆、但卻氣宇軒昂的和尚正在台階下等候,尤其他的頭頂五峰隆起,宛若天神,不怒自威,很有特點。他走到跟前雙手合十口稱無量佛道:“貧僧曇林,奉掌門師兄之命前來迎接,請問您是為何而來?”
“林師兄一向可好,小僧神光原名姬光,從香山寺禪定而悟,特來向達摩大師拜師求禪。”
“果然是姬光大師,先請到方丈室一敘。請隨我來。”“有勞。”
倆人轉過正殿回到後麵,進了方丈室,曇林簡單一介紹,僧稠驚異,問道:“道兄,怎麽過來的?”“小僧步行從京城永寧寺而來。”“路途遙遠,怎麽來的這麽早?”“小僧昨晚就出發,走了一夜正好剛到。”“那先到僧房吃點飯稍微休息一下吧。”“謝掌門,我想先拜見達摩大師可否?”“好吧,林師弟麻煩你帶神光師弟去拜見。”曇林領命帶神光下去。
慧育說“掌門師兄,那我也領孩子先走了,過幾天見。”“好,祝你們馬到成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