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農事
字數:5633 加入書籤
李體明從城步回來後,大感震驚。一個漢人稀少、山民眾多的小縣城,活力竟然勝過府城。
城步縣城中每個人的臉上都展現出笑意和對未來的憧憬,而不是當下大多數平民那種麻木求生的死氣。
一個小小的縣城,衣物產量大到車載船運,農具精美卻價格低廉,稀有毛皮隨便擺在大街上叫賣。
看城外的茅坪鎮碼頭,車來船往,絡繹不絕,均是負重前行。每天得進出多少貨物呀。
好一片繁華盛世!
回到武岡,李體明心甘情願的朝朱順明鞠躬道歉:“公有大才,吾遠不及矣。吾願拜公為師,習經世致用之學,望公賜教。”
對於折服李體明,朱順明也很高興。隨著他地盤的擴大,高端行政人才急缺。李體明有學識、有理想、識時務,再加上他知州的身份,對朱順明來說太及時了。
李體明仔細研究朱順明發布的幾份通告,琢磨出了朱順明的施政特點。
一是平等。規章律法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沒有特例,清貴如岷王也必須遵循律法。
二是依法行事。律法沒有禁止的事情全都可行。譬如商人罷市,換做其他手握重兵之人,說不定就是抓人封店貨物充公,嚴重者人頭落地。但朱順明沒有。
朱順明親口說過“罷市合法囤貨合法高價合法,市場競爭而已。市場的事情讓市場去調節”。
頗有點無為而治的感覺。
………………
武岡州交給李體明,朱順明回到了玖安鎮。
玖安鎮是他的大本營,是他事業的發動機,是他最後的底線。因此,玖安鎮的重要性一點不因為地盤的擴大而降低,反而變得更加重要。
武器研發、技術研發、農業拓展、政策製定、軍事行動策劃……凡是朱順明認為的黑科技、絕密文件都放在玖安鎮。這個得天獨厚的高地是朱順明橫行的底氣所在。
他趕回玖安鎮,是因為農時到了。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是個天大的問題。隱忍的漢人隻要有飯吃,就會安貧樂道甘受統治;一旦沒得口糧,漢人爆發出來的破壞力也是驚人的。
崇禎四年,朱老爺子開墾的農莊產量很低,朱順明放出大話,要將農莊變成江南模式。
朱順明對農事確實很在行,尤其是種植水稻和循環種養殖。
畢竟他在城步這個地方待過好幾年,一步步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對當地農事農時很熟悉。
朱老爺子開墾的荒地在玖安鎮城外,沿著溪水開墾,全都插上了沙棘,圍城農莊。
朱順明早在冬荒時就因地製宜,在半山腰上蓋了幾棟標準豬圈,用來養豬;山頂種滿桃樹李樹之類的果樹,果樹下打算養雞;靠近河邊有幾個棚子,是讓鴨子休息產蛋的地方;挨近豬圈還挖了一口大池塘,池塘用來養魚,同時方便養豬用水。
農田邊上還有一排暖房,朱順明特意蓋的育秧室,建有夾層,可以生火加熱。
育秧室建得很大,不僅能滿足農莊自己的秧苗需求,還能對外出售。
看著朱順明將自己的農莊弄得大變樣,朱老爺子有些傻眼。農田還能這樣弄?想想確實有道理,種植養殖弄一起,是可以互補。牲畜吃草,不用養殖成本,拉的屎尿可以肥田,增產增收,多妙。
隻是那個育秧室朱老爺子看不懂。莊稼還要住房子?把種子往地裏一撒不就完了嗎?
待到朱順明知道朱老爺子種田隻是將稻穀種子撒在地裏,如同種麥子一樣種時,有些啼笑皆非。
“你招募的農技員沒跟你說過要育秧插秧嗎?”
“好像說過,”朱老爺子回憶道:“那個老周說過一次,被我罵了一頓。我想拔出來再插回去,豈不是多此一舉?好好的禾苗不被拔死了?”
朱老爺子有些不好意思。虧他自詡種地老把式,一到南方,就鬧出這麽大個笑話。真是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沒學好。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在沒有化肥的年代,積肥是增產高產的最直接的方法。
為了獲得充足合適的肥料,朱順明建了兩個積肥建築,一個化糞池,一個積肥塔。
化糞池建在豬圈下方,同豬圈排泄物有管道連通。化糞池產生的沼液用來追肥和殺蟲。.
積肥塔是漚肥用的。直徑一丈、高三丈的空心塔,三麵堆土成坡,方便上下。下方開一小門,用於取肥。
將河泥、枯枝敗葉、綠草、人畜糞尿等從上方倒入,等待自然發酵漚熟,從下方小門取肥,循環往複,無窮無盡。
漚肥的肥料用來充當底肥,能極大增加農作物的抵抗力和產量。
“兒呀,你怎麽知道這麽多?”朱老爺子覺得不可思議。雖然農莊還沒有產出,但看朱順明的布置、建設,產出不會少。
隻是這樣的農莊建設,投入實在太大,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承受得了。
朱順明笑笑,道:“江南早就有這種循環種養殖的桑基魚塘模式,隻是北方不常見而已。咱們寶慶府沒有養蠶的習慣,不然絲綢可是掙錢的好買賣,關鍵能讓不少婦人就業。”
待到四月初,育秧室的禾苗有近尺高,氣溫回暖,可以插秧了。
朱順明全家親自種了五畝地,男女老幼齊齊出動,投入到農業大生產中。
農耕文化深入漢人骨髓中。再位高權重的人,都要參與到農耕中去,以示不忘本。
朱老爺子等人是陝西人,家裏幾個丫頭是河南人,都是北方小麥種植區出身,對插秧一竅不通。
秧苗插得歪歪扭扭不成排列就不說,插的深度也是深淺不一。插得深的沒入泥中大半截,插得淺的很快就浮在水麵上。
其餘田地請的當地雇工,不到三天就插完,秧苗插得整整齊齊。一大片農田披上綠裝,煞是好看。
雇工們對朱家的秧苗豔羨不已。朱順明育的秧苗粗壯高大,一看就容易成活,想來產量不會低。
在這個生存艱難的時代,每畝多收三五鬥說不定就能多養活一口人。
朱順明特意建造這個超大的育秧室,就是要對外出售秧苗。
他不會無償將這些秧苗分發給農民,太容易得來的東西不會珍惜。當然,他也不會禁止雇工們學習他的育秧、漚肥、殺蟲等種植技術。
這種偷學來的、實實在在看得到效果的技術,農民們會自發的推廣。
每畝能夠多收三五鬥,這也是朱順明希望看到的。
聽說可以購買朱家的秧苗,而且可以用做工代替銀兩,很多雇工都心動了。
朱家的秧苗近尺高,自己家的秧苗不到兩寸,光季節方麵就差得好遠。每畝能多收三五鬥,幹上幾天活有什麽關係?朱家還管飯呢。
有心眼的雇工將朱順明育秧的技巧、設備記在心裏,打算自己偷偷嚐試。要是能育出這種秧苗,豈不是發財了?
眼光長遠的雇工看中了朱順明這種循環種養殖模式。隻要等到朱順明大豐收,就一定會有人嚐試這種增產增收的農業模式。
以家庭為單位,精耕細作循環利用的小農莊模式是朱順明打算推廣的農業模式。
朱順明認為後世推崇的大農場模式和分產到戶土地四分五裂的模式並不適合這片土地。
土地四分五裂不集中,就無法精耕細作循環利用,隻能單純種植,無法徹底發揮土地的功效,農民最多也就混個溫飽。
搞大農場,大明有那麽多土地嗎?如此多平民無以為繼,天下還能太平?
中國曆史上,每個朝代到了末期,都是土地高度集中,沒事幹沒飯吃的農民不得不起來造反。
明朝有多少耕地?萬曆年間,張居正丈量全國耕地,給出的數據是七億畝。崇禎年間大明有多少人?至少兩億。
平均三畝地養活一個人,說來勉勉強強。但在一個貧富差距懸殊的社會,“平均”就是個笑話。
………………
插秧完畢,養殖場開始大規模養殖。從各處購買的豬仔、母豬、雛雞、雛鴨健康迅速生長,給農場增添了無限生機。
小雞嬉鬧,小鴨戲水,活力無限。
專業建造的豬圈比起傳統養豬效率高很多,加上朱順明配製的增添了中草藥、骨粉等添加劑的飼料,小豬們吃得好,睡得香,長得快,樂得朱老爺子成天笑嗬嗬。
一頭肥豬半年糧。在缺少糧食的時代,一頭大肥豬的價值不亞於三石糧食。
萬曆年間,大米一石(188斤)合銀5錢,豬肉2分銀子一斤,一斤豬肉合到8斤大米。一頭兩百來斤的肥豬,折合大米近十石,四五畝田地的產出。
到崇禎年間,物價暴漲,豬肉的價格更是高不可攀,可見養豬是完全有利可圖之事。
但當時平民能夠吃飽就不錯了,哪有餘錢去養豬。豬仔要錢買,豬也要吃糧食,豬還會生病發瘟……這些風險對生存都艱難的人們來說,有些難以承受。
朱順明財大氣粗,一口氣養了上千頭豬仔,兩百多頭母豬,都是活動的銀錢呀。
要是有玉米和紅薯就好了。朱順明不無遺憾的感歎著。給豬吃大米大豆有點奢侈,但在沒有玉米為主飼料的年代,用什麽給豬催肥呢?
來年種點紫花苜蓿之類的高蛋白牧草吧。南山牧場也該開發了。